在《琴道》中,高罗佩从中国音乐的传统观念出发,对琴学的起源、特征,琴人的修养等作了详尽论述,更精到地阐释了琴曲的内蕴,以及古琴及其演奏手法的意象。此外,作者还搜集了大量与琴学相关的文献。 高罗佩在《琴道》的后序中,这样写道: 夫此者内也,彼者外也。故老子日: 去彼取此,蝉蜕尘埃之中,优游忽荒之表 ,亦取其适而已。乐由中出,故是此而非彼也;然众乐琴为之首,古之君子,无间隐显,未尝一日废琴,所以尊生外物养其内也。茅斋萧然,值清风拂幌,朗月临轩,更深人静,万籁希声,浏览黄卷,闲鼓绿绮,写山水于寸心,敛宇宙于容膝,恬然忘百虑。岂必虞山目耕,云林清闷,荫长松,对*,乃为自适哉!藏琴非必佳,弹曲非必多,手应乎心,斯为贵矣。丙子秋莫,于宛平得一琴,殆明清间物: 无名 ,抚之铿锵有余韵。弗
本书对中国古琴文化进行了系统而精到的全景式勾勒,涵盖古琴的发展历史、乐器构造、演奏艺术、文化象征、学科内涵和哲学思想等。作者的立场和视角既承自故老相传的琴学道统,又源于数十年操缦开启的 心源 ,故书中古代原典精义与自家灼见琳琅纷呈,启人以思,感人以美,使阅读兼具治学之精与怡情之趣。如是琴要,琴要如是。初识琴者可将本书作为始涉琴海上佳的地图和指南;习琴有年者亦可以本书为引,细求古琴之 本来面目 ,以滋润旧调之新声。
《书法雅言》是明代书法家、鉴赏家项穆撰著的一部书法理论旷世著作。项穆出身收藏世家,家中书画藏品量大概是故宫的一半,对书画作品的见解常人难以企及。全书共17篇,详细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演变、品鉴书法的方式、学习书法写作的技巧等,并以匠人的精神品评历代书法家的优劣得失,展现了明代书法家的美学理念和清雅意趣。 《书法雅言》是中国古代书学理论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系统阐述 笔迹 读心的著作。写字如做人,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以习字静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中国书法常识》集中反映了潘伯鹰的书学主张。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和附录,上卷为作者的学书技巧,指导书法学习者如何入门,并罗列了学习书法的参考书;下卷为书法欣赏,作者对隶书及二王、颜柳等名家进行了点评。附录为作者的一些书法知识趣闻,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中国书法入门书籍。
《书法雅言》是明代书法家、鉴赏家项穆撰著的一部书法理论旷世著作。项穆出身收藏世家,家中书画藏品量大概是故宫的一半,对书画作品的见解常人难以企及。全书共17篇,详细阐述了书法的起源以及演变、品鉴书法的方式、学习书法写作的技巧等,并以匠人的精神品评历代书法家的优劣得失,展现了明代书法家的美学理念和清雅意趣。《书法雅言》是中国古代书学理论的传世经典,也是世界系统阐述“笔迹”读心的著作。写字如做人,心正则笔正,人正则书正。以习字静心,成为更好的自己。
民国时期,文人辈出,群星璀璨。不少文人的绘画水准非同一般,他们通过丹青的铺张,反映艺术的性情。 民国文人绘画 ,有别于专业画家的绘画,彰显了文人们的文化修养、个性特质、绘画功力,是文人气和书卷气并存的艺术追求。 本书记述了约40位民国文人的绘画生涯,以绘画写故事、以丹青抒性情,侧面展现当时文人的业余爱好和真实生活,让读者了解他们的文化追求、丹青 文心 。通过抒写民国文人的艺术人生、审美情趣与文化喜好,反映出民国文人在绘画创作过程中的人生追求、艺术追求和理想追求。
这是建国60多年来,京剧历史上首次开展的*规模的 京剧经典传统大戏 排演、拍摄工程,其意义在于推动全社会对国粹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视,扩大京剧在国内外的影响,团结凝聚京剧人才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高质量地把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成果传播、记录下来。这项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京剧传统剧目中,精心选择*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传统大戏,通过巡演和电影拍摄两个环节,采用舞台演出和电影载体两种形式,将当代*秀的京剧艺术家、音乐家对国粹京剧艺术的优质传承和艺术风采广泛传播,永远留存。书稿计划加入传统剧照和新拍剧照数十张图片,并配有专家评点赏析。(具体见备注) 该套书的定位为大众读者,做到既有普及性,又有知识性、可读性,力争打造成为一套国粹文化的精品书系。
这是建国60多年来,京剧历史上首次开展的*规模的 京剧经典传统大戏 排演、拍摄工程,其意义在于推动全社会对国粹京剧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视,扩大京剧在国内外的影响,团结凝聚京剧人才队伍,增强他们的责任感、荣誉感,高质量地把当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成果传播、记录下来。这项工程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京剧传统剧目中,精心选择*代表性和艺术性的经典传统大戏,通过巡演和电影拍摄两个环节,采用舞台演出和电影载体两种形式,将当代*秀的京剧艺术家、音乐家对国粹京剧艺术的优质传承和艺术风采广泛传播,永远留存。书稿计划加入传统剧照和新拍剧照数十张图片,并配有专家评点赏析。(具体见备注) 该套书的定位为大众读者,做到既有普及性,又有知识性、可读性,力争打造成为一套国粹文化的精品书系。
1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宫殿、礼制坛庙、园林、陵墓、宗教建筑等,民居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受不同的地理、气候、文化、经济、历史等条件的影响,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民居。例如,福建的土楼、内蒙古的蒙古包、北京的四合院等等。 本书从地域和民族的角度出发,对不同样式的民居进行赏析。通过具体的民居范例,对民居的结构、特点、民俗、文化等内容进行解读,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
1河流是缔造文明的血脉,而横亘在东方大地上的黄河与长江,则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演奏了中华两河文明的交响曲。本书介绍了长江、黄河流域的风情与文化,展现了一幅川流不息的中国历史长卷。
该书稿以戏曲班社在戏曲传播中的多重角色为核心,系统地分析了河南戏班在传播空间、搬演语境、传播形态变迁下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探索性地阐述了河南戏曲文化的发展。研究中原经济区特色文化的传承、发展和产业开发,对于提高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传承中原文化,创新中华文化,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1秦始皇陵兵马俑被称为 世界第八大奇迹 ,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再施彩绘,并以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本书简要介绍了兵马俑的历史,并重点阐述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建立、景观等,还简要介绍了后期的汉唐兵马俑。
《京剧二百年之历史》,是关于传统京剧艺术较早的史料性著作。全书以20余万字的篇幅,从京剧的创成时代开始,梳理了二百年间京剧各种行当诸多著名艺人承前启后、传承门派的情形,以及艺术特征、擅长剧目的变化,从而成为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京剧史,本书对京剧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迄今为止未见标点整理出版本。
1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早,也是*长的一条人工河道。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这条大运河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经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书沿着历史的脉络,介绍了大运河的始建、历史演进,并讲述了与大运河有关的历史文化故事。
《印象中国》丛书共111册,涵盖了汉字、京剧 、太*、节日、书法等111个文化元素,对中国文化 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和呈现。这些文化元素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富中国特色,表现了特 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其文化背后特有的价值观 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切片。 阅读本套书,您能系统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面 貌,真正认识中华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从而提升文 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开启智慧人 生。 吕明伟编写的《园林/印象中国历史活化石》是 其中一册。
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之一,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及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影响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观念和习俗,影响着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及他们笔下的辉煌巨作。可以说,玉就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牌坊,又称 牌楼 ,是一种中国传统的门洞式建筑,具有纪念性和标志性的意义。本书在介绍牌坊的外观形态的同时,剖析牌坊的文化内涵,同时包含诸多民间传说逸闻,具有较强的知识性、趣味
《印象中国》丛书共111册,涵盖了汉字、京剧 、太*、节日、书法等111个文化元素,对中国文化 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和呈现。这些文化元素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富中国特色,表现了特 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其文化背后特有的价值观 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切片。 阅读本套书,您能系统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面 貌,真正认识中华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从而提升文 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开启智慧人 生。 王静*的《梅兰竹菊/印象中国文化的脉络》是 其中一册。
1中国的古代建筑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它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和艺术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建筑装饰则是伴随着建筑的出现产生的,是中国传统建筑当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性、文化性而受到关注。本书从中国传统建筑的不同结构部分出发 屋顶、屋身、墙面、地面、室内与室外等方面,结合木雕、石雕、砖雕、彩画等的建筑装饰的手法。通过对不同类型建筑装饰的样式、特点、作用、寓意等方面,介绍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的魅力,让读者更多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1中国古代帝王众多,所以古代帝王的陵寝数量也特别多。不少帝王陵墓的建筑宏伟、工艺精湛,具有独特的风格。本书以帝王陵寝为主题,阐述了帝王陵寝的发展史、帝陵的概况,并举例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帝王陵墓。
《清代戏剧文化考辨》的作者围绕自己多年来在清代戏剧文化方面的存疑展开细致严谨的考辨,如对南府的一系列考证、四帝改戏、宣南戏剧文化的形成、燕行史、车王府曲本等等,都提出了令人振奋又掷地有声的观点,没有对清代历史与我国戏剧史通盘的掌握与综合的思考,是难以提出这些观点的,问题虽然不大,考证这些却需要极大的功夫。可以断定这些新的观点肯定是在作者长期治学生涯里提出的疑问,借退休后的时间进一步考证,是一部“慢工出细活”的学术作品,不论后结果如何,仅这种态度就值得我们学习。 这本小书里融汇了大学问,费的力很大,就我所知,市场上还少有同类作品,出版后应能在古代戏剧史研究领域产生相当影响。
1佛像是佛教传播的重要载体,供佛教信徒们供奉,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佛像还是一个规模庞大、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品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2000多年前,佛像随着佛教的传播进入中国,历代佛教造像者们,创造了大量佛像艺术珍品,肃穆庄严的佛陀,曼妙多姿的菩萨,睿智质朴的罗汉,英武威猛的护法,等等。本书对佛造像工艺的发展历史、佛像的造型特征、艺术表现形式等知识进行了细致讲解,并配有精美的图片,希望读者通过欣赏佛像艺术之美,提高鉴别佛像的水平。
1寺,原指中国古代的官署。东汉时期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寺逐渐成为佛教徒聚会修行和僧人居住的地方的通称,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中国佛寺按照地域大致可分为汉地佛寺、藏传佛教寺庙和南传佛教寺庙三大类,这些佛寺或居于深山荒野,或地处平原闹市,千百年来吸引着众多善男信女,香火鼎盛不绝,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风俗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佛寺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且选取了数十间具有代表性的名寺古刹,讲述其历史发展、建筑风貌、文化价值及典故传说,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了解中国古寺,进而了解佛教文化与中土文明的交融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