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贯穿人们生活的始终。从原始社会时期的简单符号或纹样到粗犷、神秘的青制器纹饰,再到精美繁复的花鸟、鱼虫、走兽、器物、自然、天象等传统纹样,纹样的形式在不断地变化着,具有了时代所赋予的意义。 本书主要介绍了东方传统纹样的绘制方法和应用技法,共有六章。 章介绍了不同时期传统纹样的发展历史;第二章介绍了绘制传统纹样时用到的一些绘画工具;第三章介绍了常见的传统纹样,让读者对传统纹样有初步的了解;第四章重点介绍了如意纹、缠枝纹、云纹等纹样的绘制和应用技巧;第五章介绍了吉祥纹样的创作方法;第六章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将传统纹样应用在现代物品上,让传统纹样获得“ 新生”。 本书介绍了种类丰富、历史悠久的纹样,并介绍
刻铜,是直接用刀在铜器的表面镌刻的特殊工艺。杜氏刻铜始于明末清初,是安徽地区最为精湛、拥有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技艺之一;刻铜者能够变刀为笔,以阴文刻、阳文刻及双钩浅刻等造型手法,使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楷行草篆等“跃然于铜上”。本书系“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美术卷”的一个分册,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项目杜氏刻铜的发展过程和技艺特点。
本书分皇帝、文臣、武将、文人、女人五篇,以人物为主线,解密皇家秘闻、朝堂真相、文人百态、社会言情等。书中有周而复始却又绝不重叠的精彩故事,有波澜壮阔的历史格局,有爱国者的赤诚之心,有历史的众说纷纭,有
手工印染技艺是中国染织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本书总结了作者多年来的设计和教学实践经验,作者通过大量的阅读和收集国内外相关扎染的文献资料、乡间考察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拜访与交流创作和教学实践,将现代服饰与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域特色的传统扎染工艺,进行了结合。本书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步骤讲解和图例清晰,对扎染和型染这两种技法做了一定的梳理和介绍,对其具体工艺方式及操作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本书既可以作为相关专业的高校教材,也可以作为手工印染设计人员、学习者和爱好者的参考书。
本书以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为研究对象,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理论篇,旨在通过对铁画艺术历史渊源及其发展动态的阐述,展现铁画的历史;通过对传承铁画的历史人物的梳理,挖掘出铁画艺术背后的工匠精神;通过对铁画与中国传统艺术内在渊源的分析,阐述铁画艺术美学。下篇为实训篇,通过对“梅”“兰”“竹”“菊”“单马”锻制步骤的分层讲解,并附上配套的锻制过程图片、画稿和教学视频,运用图文声并茂的形式,普及铁画锻制知识,传播铁画锻制技艺。以期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脚踏中华大地,传承中华文明!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在悠悠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点点积淀、凝聚、流传至今,它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本书注重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相结合,全书框架清晰,深入浅出,图文并茂,文字流畅。共包括七个项目,分别是走进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华饮食文化、中华茶文化、中华地方文化、中华酒文化、中华戏曲文化,旨在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帮助其形成正确的态度看待中华传统文化。
本书是适配于初高中陶艺课程的教材,将现代陶艺经典作品进行详细的分析,深入浅出地教授给学生,以陶艺四大基本技法为例,穿插了陶瓷装饰手法教学,并简单介绍陶艺发展概况、陶瓷烧制工艺等。帮助参与陶艺课程学习者系统掌握陶艺制作的基础手法,并了解关于陶瓷艺术的基本知识。 本书主要服务于国内初高中学生且校内开展了陶艺教学课程或有意愿和兴趣了解陶瓷艺术的学生群体,也为校内陶艺课程教师们提供教学素材指导学生了解并简单制作陶艺作品。本书大量教程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并且与陶艺校本课程计划同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扬的重要载体,历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书作为“非遗”系列丛书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围绕初级木工、搭建类木工、生活类木工三大内容展开。全书以知识建构理论为依托,将知识建构十二条原则充分融入课程设计的各个环节,课程内容围绕非遗技艺操作与非遗知识发展两条主线同步展开。在技艺操作过程中以问题为出发点,学生通过不断提出观点、改进观点以及发展观点来推进自身对“木工”的认知,进而建构出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的非遗知识体系。简要地来说,本书融合了知识建构教学的一般流程,即从开始的真实问题出发,通过调研等活动生发新的观点,对观点进行不断的提炼。教学阶段的大致流程为:初步了解木材类型与木工制作、方案设计、动手制作、总结升华,每个阶段都在不断地进行着知识
古代发明纸、制作纸的人们,一定想象不到,千百年之后的子孙后代,把纸玩出了如此之多的花样!还把这些叫作“纸艺术”。 “叹为观止”之“止”,含有好到头了以及到此为止的意思——宣称一件事情做得好到了尽头,无异于垒起高墙,阻止后来者前往,令人或观而叹服,或望而却步。而变成了“纸”字,“叹”就未必是因高山仰止而叹,也很有可能是已知太多的缺失、太难的进展以及时而的疲倦。然而,对现状以及自身有所不满并非意味着放弃。但凡成功都不会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有难度的收获往往才是真实的。但我们不能做盲目的行者,必须检点自身,否则虽有前程,也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必须要“观”——从当下,开眼界,既回望,也前瞻。
本书主要以喜庆祝福为剪纸题材,书中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赓续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以、道德观念、实践经验、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具有认知、教化、表意、抒情、娱乐、交往等多重社会价值。
王稼句是有名的作家、学者、艺术史研究者。本书以坊间艺术为切入点,研究《点石斋画报》、《宋刻梅花喜神谱》、铜墨盒上的画、绣像与小说、瓷器上的时尚、顾炳的画谱、花笺上的风景、西洋景琐谈等题材,从小处入手,深入研究,用流畅的文笔记录了中国坊间艺术的精华,也向读者展现了传统艺术中独特的一面。《坊间艺影(精)》在王稼句一手好文章之外,增加了数十张彩印的精美配图。 近年笺纸颇受文化人的喜爱。王稼句也不例外,而他“很喜欢的,还是印上花草蔬果、山水人物、小说戏文、铜玉古器的花笺,虽是咫尺小景,却意态无穷。”
《会讲故事的吉祥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的教育性传承》分八章,通过讲述作者的家族剪纸传承故事、中国民间剪纸基本技法、剪纸艺术教育实践、剪纸教学典型案例、吉祥剪纸所蕴涵的传统文化寓意等,系统阐述了中国剪纸艺术教育性传承的重要性及教学法。适用于各年龄段、各种文化背景的剪纸爱好者借鉴、学习,是民间艺术家在非遗教育性传承领域的一次富于性、创新性的探索。《会讲故事的吉祥剪纸中国剪纸艺术的教育性传承》配图剪纸作品,除特殊注明外,均为家族原创。
通不是自说自话,是要说到对方的心里,更是要持续改变对方的行为。做到这一切的前提是:倾听。怎么听,对方才肯说?怎么听,才能发现对方都没有意识到的心结? 怎么听,才能让敌人变成朋友?怎么听,才能促成精准的
本书是一本写给手艺人的手作经营书,内容包括手艺人定位、手作原创设计、手作拍照宣传、手艺人商业模式和个人品牌创立的方法等。本书的写作目的是帮助各个类目的手艺人实现手作技术自由、创意自由,最后达到变现自由。作者结合自己8年的手作创业经历,总结出适合手艺人各个维度能力爆发式增长的有效方法。无论是手作爱好者、手作副业从业者,还是全职手艺人,都能通过本书提升认知,获得心理能量和实用干货。学习完本书,手艺人能学会原创、拍照展示、包装设计、各种变现模式、宣传推广等,进而成为一名会赚钱的手艺人。
鲁庵印泥是中国第二批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著名篆刻家、收藏家张鲁庵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创制,经符骥良试验改良配方,形成享誉沪上的鲁庵印泥。其配方特定精良、制作技艺精细,是印泥中的上品,被齐白石、张大千等书画名家定为优选印泥。它“印色鲜艳雅丽、质薄匀净,细腻而粘稠度高,热天不烂,寒天不硬,永不褪色”,一直为书画界推崇。《鲁庵印泥制作技艺》一书系符骥良先生应有关方面的要求于2010年开始重新整理撰写的有关手工制作鲁庵印泥的文稿,初稿成稿于2011年,由于符骥良先生溘然长逝而未有出版。经符骥良先生嫡嗣符中贤先生整理出版。内含鲁庵印泥手工制作的完整技艺及配方,同时附有《张鲁庵先生“望云草堂印泥”试制录》,将对手工制作印泥的技艺传承与发扬大有裨益。历史上,书画篆刻家自制自用印泥者甚多,但有关印泥制
《天工开物》由明代宋应星编撰,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存较为丰富的一部古籍,是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该书根据“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原则,记述了许多生产技术及农业用具。全书分上、中、下三部分,共十八卷。该书虽然是数百年前的古书,却包括了中国古代从农业到工艺品制作方法的全套技术,对我国古代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自该书问世以后,曾先后被译成日、英、法、德等国文字广泛流传,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本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为今天的读者阅览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提供一条捷径,读者走进一片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文化天地,让读者感受到中国古代科技的力量与理趣,而将原著编译成了现代汉语并加以注释,进一步拉近了遥
《非遗传承人群剪纸培训作品集锦》一书,是在国家文化部非遗司、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的鼎力支持下,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保护、培训结出的又一硕果。该书编著者是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人才培养”项目的主持人之一、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国培)项目负责人之一,并且在沈阳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国家艺术基金东三省剪纸人才培养专享项目的突破,也是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国培项目)的专享单位。
《玩具》由银梦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