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中国几千年来社会分工产生了各种职业,俗称 三百六十行 ,其中有些行业已经退出历史舞台,有些行业延续至今。本书从中选取360个行业,分门别类,编为农林牧渔行业、饮食糖果行业、纺织服饰行业、手工业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医药卫生行业、文化教育行业、休闲娱乐行业、工艺美术行业、其他社会行业等十个部分,既反映了充满市井烟火气的生活场景,又记录下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风。同时,在旧版的基础上,新一版在文字、配图、装帧等软硬件方面进行了修订、升级,使得这部经典民俗读本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活力。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作者花费6年的时间,寻访了30多位中国传统手艺人,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和采访,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梦想,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嚼雪庐自玩竹刻(外三种)》共收录民国时期有关竹刻的图像文献四种,分别为《嚼雪庐自玩竹刻》《张志鱼刻竹制印》《刻竹治印无师自通》以及《可读庐刻竹拓本》。此次出版,各本均据民国期间所刊本予以影印。为了保持文献的完整,出版过程中对其中存在问题的部分未作处理,望读者稍加留意。
《趣玩 I: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益智游戏,古已有之。对九连环、七巧板、鲁班锁等中国传统益智游戏的系统整理和探索,本书开了先河。书中九章,按照游戏种类做专题叙述,既有文物考述,也有关于游戏起源、解法和旧时影像的珍贵资料。收藏传统益智游戏是一个漫长曲折的旅程,书中穿插的故事讲述了收藏家的苦涩和欢欣,还有更令人着迷的,在这些游戏珍藏上闪耀着的中国士人和工匠的艺术天赋、非凡智慧。
一名古籍修复师历时七年,寻访了中国13个省、自治区的全国古法手工造纸地。她以亲身经历结合专业视角,考察了各地传统手工造纸技艺及传承现状,记录了“寻纸”过程中的点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探寻手工造纸术孜孜不倦的坚持,勾勒出一幅当代中国传统手工纸制造业的现实画卷。冥冥之中的责任感、使命感不仅让她与纸结缘,更驱使她开始现场考察古法手工纸诞生地的深入研究之旅。本着对中国传统手工造纸术的探寻之心,作者踏遍浙江、福建、山西、江西、贵州等十三个省自治区,远及新疆的和田和海拔近3700米的西藏高原,亲自带回书中所述的25种古法手工纸样实物,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传承娓娓道来。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竹编工艺的文献资料汇编,内容围绕四川地区竹编文化的发展渊源、竹编类型、工艺特点、价值体现、竹编企业、传承体系,竹编产业开发与创新等,通过对四川竹编新一代传承人的访谈、文字笔录,以口述史的形式,将他们的亲历、困境和思考如实记录下来,聚焦四川竹编发展的现状与现实问题。从当代设计的视角来看,竹编工艺是启迪当代可持续设计未来发展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本书的最后精选了部分四川竹编的精品佳作,既可作为教学授艺的参考,又是四川工艺竹编文化的历史文献,对发扬四川竹编工艺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十年跨度,近三十位纸业艺术家。这是一封纸业大国写给纸与爱纸之人的情书。这里有各种形态的纸,明信片、包装袋、书、名片、纸币、广告海报……这里也有各种形态的人生,儿子悄悄写给父亲的信;平民生活区里的活字印刷所;徘徊于人生低谷的画家在冷清画材店偶遇的人生导师;平野甲贺的字体;仲条正义为资生堂做的近期新设计……纸的尊严,就是人的尊严。
《中华传统民俗工艺常识》主要内容包括:百花齐放的民俗工艺,传统剪纸工艺常识,传统刺绣工艺常识,传统泥塑工艺常识,传统风筝工艺常识,传统陶瓷工艺常识。
河南传统手工艺需要在现代信息化创建、推广的进程中实现创新性发展,重塑其自身造血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将其传播路径拓展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信息数字化传播促进河南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本书讲解了如何利用信息化的建设实现跨区域手工技艺的相互交流,实现产品在传统的基础上再创新,并以历史底蕴深厚的河南传统手工艺为例,对利用现代信息传承、发展河南民间手工艺,提升河南民间手工技艺文化影响力等方面予以了较详细的、图文并茂的说明,对于指导河南传统手工艺,甚至中国传统手工艺发展都一定的借鉴价值。
木工设计师三谷龙二承袭柳宗悦的民艺精神,一定程度的展现了“生活工艺”。他追求具实用性的器物之美,并制作出如陶瓷器般供日常生活使用的木制器皿,为过去以家具为中心的木工工艺开拓出全新领域。在本书中,他根据创作者的实际经验与12位不同领域的创作者交流对谈,去思考工艺之余生活的真意。书中流露出一种亲近、自然的风格,试图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让人了解工艺。
《中华文明史话》彩图普及丛书简介 《中华文明史话》丛书是一套文化普及类阅读丛书,主题丰富,内容涵盖面广,从各个主题的历史源流到目前概况,脉络清晰。丛书并不深入探究各主题下的细枝末节,阅读丛书,能对各主题有一个概况性了解。丛书在注重知识准确性的基础上,力求以生动、规范的文字来叙述,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内容则富有情趣,具有灵动的时代色彩,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和时代性于一体;同时选配较多图片,图文结合使阅读更轻松,帮助读者更为直观地理解内容,真切地贴近历史。 《庙会史话》简介 《庙会史话》描述了庙会从*初为祭祀而生到如今商贸功能突出的发展历程,并对庙会的特征和功能作了概括和介绍。 图书对淮阳太昊伏羲陵庙会、西华女娲城庙会、桐柏盘古山庙会等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庙会作了详细的介
本书是关于中国远古(新石器时代)纹饰的知识性和探索性读物,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情况、研究方法与现状等,较为系统地梳理和解读各地区各考古学文化的代表性纹饰、典型纹饰与一些特殊遗迹,同时也包含了图语、科学、艺术三个角度的归类介绍与解读。力求全面性、系统性、简洁性兼顾。 本书大体上阐明,远古纹饰乃史前人类知识文化(主要是数学、天文历法、易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的主要载体(天文星象崇拜及历法是其核心、根源与灵魂),其艺术性、美学特征、设计技巧等均服务、服从于前者。从而揭示远古纹饰实为一种文化传承方式与符号系统,不仅具有相对稳定、十分严谨的特点,在甲骨文产生之前行用数干年之久,余绪也下延至秦汉时期乃至 晚。 本书主要面向大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可供高校相关专业或通识教育、传统文
本书作者何振纪教授自2010年起,开始进行有关宋代漆艺的研究,他亲身考察世界各地博物馆馆藏宋代漆器,做下大量珍贵的记录。“研究历程”概述20世纪以来国内外有关宋代漆器的研究状况;“主要类型”描述“雕漆”“戗金”“螺钿”“素髹”等宋代漆器类型;“设计特色”深入探讨“造型”“制胎”“工艺”“装饰”等几个方面,介绍宋代漆器的设计和制作特点;“剔彩流变”介绍该工艺的特色及其在中日间的流传与嬗变;“域外传播”阐释通过海上丝路流传的宋代漆器;“珍存近况”对流传至今的重要宋代漆器遗存进行了梳理。中国漆器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工艺创造,尤其是自宋代进一步发展的众多优秀漆器髹饰技艺,皆获得了相当的突破。文字中提炼出宋代漆器的工艺、美学、历史,并叙写当时的文化氛围。书中大量图片更是展现宋代漆器的珍贵图
《走进名家工作室年迹·乙未年:邵力华》收入画家邵力华国画人物、山水作品20几幅,作者所绘人物和山水都融入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他的画作中,能够彰显画家独特的创作个性和风格,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极富魅力的艺术天份,他将传统审美与现代意识结合在一起。每幅作品都能让人切身感受到作者所传达出的美的艺术魅力。
本套书主要介绍了若干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科技与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让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和系统学习安徽省传统非遗项目。本书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派版画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展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之美,打造亮丽的非遗名片,展现安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高技艺水平、提升产品价值、提高生活质量都将有所帮助。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普及性强。
本书讲述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传统汉服,二是基于传统汉服设计的现代汉服。 汉服,简言之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从商代至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在发展过程中兼容并蓄,除了朝代更替与时尚变化导致的服饰演变,数次胡汉融合也大大丰富了汉服样式。传统服饰崇尚宽衣博带,胡汉文化交融又出现了窄衣的款式。 传统汉服有三种基本款式贯穿整个古代,分别是衣裳制、深衣制和袍服制。按照用途分为祭服、朝服、常服、宴服、亵服等。传统汉服的基本组成为冠巾、中衣、衫袍、裙、裤、鞋履、腰带、玉珮等。另外还有很多衍生款式,如半臂、褙子、比甲、坎肩等。 传统汉服在实用功能外更有区辨社会等级,反映时代特征,展现纺织技术,表现审美意识等文化属性。 现代汉服的盛行是流行曲线的又一次回归,悠久的传统汉服历史为设计师提供了取之不
瓷器是中国的创造,是世界的语言。瓷器是水、火、土的完美结合,是人类想像力和创造力的优选体现,是自然与人文交汇的结晶。瓷器凝结了我们祖先的智慧,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积聚了时代与民族的精华,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工艺、文化目前的一项伟大发明,成为外国语汇里中国的代名词。《瓷器中国》一书用权威、通俗的语言,配以大量高清图片,讲述了中国瓷器三千年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怀。
本书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此外,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每种行当都补充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编纂这样一部系统科学的物质文化史不但势在必行,而且极具创新价值、学术价值和开拓意义。这样的工作,对于彰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诠释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使我们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种注重物质的客观性和系统关联性的学术视角,也必然会在学术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推动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此外,我们也希望这部书能够进一步唤起我们珍视历史、热爱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一个爱护文物、爱护历史文化遗产、尊重历史的民族,才是一个有未来的民族。我们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项目从策划到最终立项经过了数年时间的酝酿,从立项到陆续开始出版又经历了数年。我们计划全套书共出70卷,除索引卷外,分为通史和专题两个系列,以纵、横
前言,关于最早的釉上彩瓷器,红绿彩的彩饰及工艺特征, 关于红绿彩的烧造年代,元代景德镇对宋金釉上彩的继承,明洪武时代釉上彩,明永乐官窑对釉上彩技术的发展, 明宣德官窑釉上彩及其创新,明正统、景泰、天顺釉上彩, 明成化釉上彩技术的成熟, 明代弘治、正德釉上彩, 明嘉靖、隆庆、万历釉上彩,清康、雍、乾时期釉上彩的繁荣,清中后期别具一格的釉上彩,民国时期的新彩,结语等16部分,较系统地阐述了景德镇这一瓷器品种的发展脉络,具有学术及阅读的积极意义。 有配图约100幅。
本书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此外,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每种行当都补充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本书主要探讨秦汉时期的装饰艺术,除了从整体宏观角度简要概括地对其发现与分布介绍外,还对一些主要特征及形成、发展、演化过程进行论述,同时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品类进行具体而细致的讨论,以揭示秦汉时人们所追求的羽化升仙、祥瑞纳福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