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是一种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和数学(Mathematics)融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STEAM融合在一起。通过读(文化)、做(小制作)、思(思考科学原理)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立体、丰富、有趣,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古人的智慧。
雕塑是人类文明最直接的载体。中国古代雕塑以土木铜铁石多种材质,赋以自然界和人类的丰富形态和想象,表达对客观世界、精神世界的理解。本书以洗练的文笔,加上近百幅插图(另附有二维码扫码可见更多精美图片)生动介绍自先秦至清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呈现中国雕塑文化的魅力。书稿既描绘历时的断代雕塑形态与特色,又叙述共时的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内涵。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自2016年创办,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骥才为集刊名誉主编。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为顾问。主要收录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与非遗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前沿阵地,非遗保护理念在都市传播的重要载体。
井出绫著的《扎一束花吧(自然系花艺手册)》主要讲述了与自然风的室内装潢相衬的日常花艺布置之术。人们可以利用平时使用的碗碟、循环利用的罐子,又或者是玻璃瓶等容器享受简易插花的乐趣。只需知道一点点插花的基本原则与管理方法,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随性地着手插花了。本书内含简单明了的插花技术与不同季节的花卉图鉴,即使是初学者也可以插出可爱的花饰,还可以立刻做出体现自己品味的“配花图鉴”。
本项目为浙江省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本书介绍了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金坛刻纸的历史与传承,以及金坛刻纸的技能与方法,详细介绍并引导读者跟着本书的内容学习金坛刻纸的具体操作方法,再根据创作引导内容自我创作金坛刻纸,将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一方面达到运用我国的传统手工艺美化生活、提升审美的作用,另一方面实现传统手工艺的普及,提升传统手工艺的生存活力。本书内容主要是以步骤图为主,旨在教授传统手工艺的制作步骤,关键的步骤还配以视频,使得技能技巧的介绍与传授更加直观、易学。
本项目为浙江省重大课题研究成果。扬州刺绣属于江南刺绣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与传承的载体,在扬州地区的普通大众中通过母女相传、邻里互授等最为温情的方式传承至今,分为实用品和欣赏品两大类型,尤其以劈丝细腻、技法精巧、意境深远的“画绣”最为著名。这本书主要面向对扬州刺绣感兴趣、想学习刺绣的普通读者。本书将扬州刺绣的工艺流程和针法步骤分解出来,让更多的刺绣爱好者可以学习并掌握简单的刺绣方法与技巧,亲身领略扬州刺绣艺术的魅力。让后人在前人技艺实践的成果上开始新的征程,使扬州刺绣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继续扎根于寻常百姓家,让读者在了解和喜爱中激发对刺绣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本书是“岭南特色工艺非遗传承经典”之一,介绍了玉雕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造型基础,通过案例简明扼要地提供了玉雕的制作步骤和方法,如圆雕的年年有余(鱼)、通雕的鱼跃龙门(鱼)、浮雕的笑口常开(笑佛),以及玉雕的一些鉴赏知识和玉雕设计的手稿。本书应用ISLI和MPR技术,图文视频结合,通俗易懂,既有理论部分,也有技能实操部分,适合玉石雕刻初学者入门使用。
过年时大家都贴年画,但我们真的会贴年画吗?贴年画是很有讲究的,每一幅年画都蕴涵着深厚的传统底蕴和文化意味,年画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来源和故事,每一个物件都有寓意和说法,哪怕是衣服上最细微的花纹都有讲究。 木版年画是中国古代民间生活风俗、信仰、传说等的形象载体,反映了民众纯朴而真实的生活观,表达了中国人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托着国人的审美和艺术追求。《年画里的中国》一书精选多幅经典年画,围绕年画讲故事、谈民俗、说寓意,将娓娓动人的故事和奇妙多趣的吉祥寓意融为一体,介绍了中国年画的产地、起源和发展,以及年画的题材、形式类别、工艺技法、收藏和各地艺人等。
该书稿在运用符号学、结构学的方法,详细分析了自史前石人、鹿石、岩画的造型和图案到现代蒙古族服饰、头饰、蒙古包、雕像、壁毯等的结构、纹样、寓意、创作过程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解读了其中包含的哲学思维及其意义和具体表现。并在与周围民族进行比较,从而归纳出其独有的游牧特色和韵味。书稿插入许多十分珍贵的图画,形象地展示了蒙古族装饰艺术的特点、传统与变迁。同时也解释了蒙古族民间装饰艺术的形式、哲学思维特征和世界观。原书在蒙古国由基里尔蒙古文出版。未发现违反我国法律法规、民族宗教政策的问题。
陵,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是帝王坟墓的专称。寝,是对古代帝王陵园建筑的特定称呼,兴于秦,行于汉。陵寝制度肇始于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至上,维护森严等级的重要的政治手段之一。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和丰富的插图,围绕帝陵选址、帝陵名号、帝陵格局、帝陵形态、帝陵建筑、陪葬制度、帝王入葬、祭奠仪式等方面做生动形象的介绍,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朝封建帝王丧葬制度、规模、形态的变化,并从这个角度反映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和古代“事死如事生”社会文化观念。
雕塑是人类文明最直接的载体。中国古代雕塑以土木铜铁石多种材质,赋以自然界和人类的丰富形态和想象,表达对客观世界、精神世界的理解。本书以洗练的文笔,加上近百幅插图(另附有二维码扫码可见更多精美图片)生动介绍自先秦至清代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历程,呈现中国雕塑文化的魅力。书稿既描绘历时的断代雕塑形态与特色,又叙述共时的中国古代雕塑文化的内涵。
从汉晋越窑到明清景德镇窑,中国古代瓷器生产经历了1000多年,瓷窑遗址遍布全国各地,有名的瓷器窑口不下数十个,产品流播优选各地。其产地、产品和工艺技术的扩散、历代名瓷收藏以及瓷窑的兴衰变迁,不同地区造瓷由于用料和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同特色,都可以用地图标示。本书从这个角度进行构思与编撰,目的是给广大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中国瓷器地理方面变迁的图景。
《中华传统民俗工艺常识》主要内容包括:百花齐放的民俗工艺,传统剪纸工艺常识,传统刺绣工艺常识,传统泥塑工艺常识,传统风筝工艺常识,传统陶瓷工艺常识。
手工制作是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是一本专门针对中等职业学前美术教师教育使用的教材。全书分为七大部分,即:平面纸艺、立体纸艺、超轻黏土、线绳制作、布艺、废旧材料创新、附录。前六个部分按项目来设置其内容,附录部分是前六个项目的制作案例。内容包含了手工制作的最广泛之应用,如纸艺、布艺、黏土制作、线绳制作、废旧材料创新制作的具体操作方法,手工制作步骤详实,并配有图片进行讲解。其中废旧材料创新是本书一大特色,涵盖了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废旧物改造,可使学生学习后到工作岗位中能对小朋友们从小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通过附录对案例的学习与练习,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材料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幼儿园环境创设、教玩具制作等。全书以项目来分类,每个项目以任务的方式来展开内容,任务
《梓人遗制》本书按机具使用性能分类叙述,每类先介绍历史,一物一条,共一百一十条。每物又分别按其部件叙述,参考古代器物图和当时制度,绘有总图和分图并注明尺寸,易解易学,比较实用。本书作者除对古文原典进行注解、翻译外,还加入与现代技术相关联的知识性、趣味性版块,使读者一览古代科技对当代科技进步的影响。
张成香著的这本《颍上花鼓灯研究》将颍上花鼓灯作为独立分支研究,在前期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搜集、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探寻颍上花鼓灯的历史源流,揭示其生成背景与流变过程,并着力探讨其背后深层的文化艺术价值、学术理论研究价值以及实用价值的研究意义。开展颍上花鼓灯当代传承生态研究,分析当代颍上花鼓灯生存方式、传承内容、演出形式、受众对象等构成元素,进而考察其中所暴露的问题,思考传统民间艺术传承与保护的价值和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