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漆器》一书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瑰丽无比的髹漆工艺世界。书中既介绍了髹漆工艺的起源与发展、种类与功能、制作方法与工艺特征、价值与作用,又利用大量考古资料对历代漆器特别是秦汉以前漆器作了一个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力图使读者在鉴赏中国古代漆器艺术总体风格的同时对各个时期漆器艺术特征有所认识,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书中每个时期漆器均注有资料来源,便于读者查阅。不同时代器型迥异的漆器都配有线插图或彩色照片,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中国葫芦文化 天津宝坻卷》从葫芦文化的起源、葫芦文化的艺术展示、葫芦文化的产业生态、范制葫芦文化的新时代传承等方面对天津宝坻范制葫芦文化进行了系统性梳理,对挖掘、整理和传播葫芦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书为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专门读物,内容涵盖技术史研究、传统工艺理论研究、传统工艺调查、传统工艺创新与振兴、技术文化、书评及学术动态等多个方面,汇集传统工艺研究团队与传统工艺企业机构等各方出版资源,体现产、学、研结合,为传统工艺振兴提供学术支撑。全书科学严谨,图文并茂、史料翔实、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观赏价值。本书的出版可为读者了解中国传统工艺的发展提供新的视野,可供爱好传统工艺的大众阅读。
端砚作为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内涵上应该包括两部分:端砚石材和端砚制作技艺,可以说石材决定了端砚的原始价值,制作技艺则决定了端砚作品的艺术价值。本书主要介绍了端砚石材的开采历史、产地、坑口以及各类石品和基本的制作技艺。本书应用ISLI和MPR技术,图文视频结合,通俗易懂,兼顾了辨石、制作和欣赏的介绍。
镰田武志与南美手工结绳Macrame邂逅于持续了3年的南美旅行中。原住民热情似火的风俗及文化滋养着这片热土,各种美丽的动植物,稀有的岩石群,从车窗向外远眺彩虹的断层、天空和大海的颜色……那种大自然浑然天成的造型和色彩带给他永不厌倦的感动和震撼。在这些日子里,他被当地独特的手工艺等所吸引,一直关注并寻觅着。Macrame是一种变化无穷、其乐无涯的手工艺。仅用几种简单的既定规则就能够将自己的想象、灵感通过绳结变换出来。本书中介绍的结绳饰品,从简约实用的相机挂绳、书签、表带、书带,到具有浓厚异域风情的手链、项链坠、戒指、耳环、钥匙扣等,都可以在一天内完成。希望能将Macrame这种结绳技艺带入大家的生活,不管是作为配饰还是日常家居装饰,都能令人赏心悦目、心情飞扬。
瓷器是中国拥有有代表性的器物,也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器皿,制瓷是极富趣味性、艺术性的传统手工艺。本书用散文的笔调、笔记的体例,从烧造的故事角度,将材料、历史、文化、工艺融在其中,结合大量精美的图片,让读者能形象地看到瓷器的诞生过程及其背后的故事。
这是一本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书籍。介绍了哈萨克族优秀的民间传统工艺——草编(哈萨克族芨芨草编织技艺),该技艺在2011年入选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从芨芨草手工编织的图案、样式、技艺等方面全面介绍了"草编"这种哈萨克族独特的文化表现形式。这种文化形式不仅体现了草原游牧文化的淳朴和原生态性,还具有世代传承性,图案的传承在历史的演变中不断丰富,记载着哈萨克族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以及哈萨克族的审美情趣,是草原游牧文化的组成部分。芨芨草编织技艺风格古朴,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反映出浓厚的草原文化特征。
本书以包豪斯10余个工坊的历任工匠师傅和他们在工坊内开展的教学为主要内容,梳理他们的从业背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品风格以及对学生设计作品的影响,描摹出他们在包豪斯所扮演的角色、对于包豪斯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和社会影响力的形成所做的贡献,探明他们在包豪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展现了包豪斯艺术教育的先锋性和探索性。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 作者花费6年的时间,寻访了30多位中国传统手艺人,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和采访,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梦想,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
本书讲述了中国绚烂的茶叶史、瓷器史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的那部分。因为中国是茶叶的发源地,中国也是瓷器的代名词,长久以来,中国一直以茶和瓷器的两张名片,成为世界古代及中近代商品贸易的执牛耳者。以外销瓷器为载体的中国茶文化,通过驼路和海洋,改变着欧洲、亚洲各个主要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日本、韩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社会风俗和人文思想。茶瓷文化在欧洲,是与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整个发展道路相关联,推动了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等经典美学流派的产生,在宫廷和贵族社会里,衍生出纷繁的下午茶文化,造成美轮美奂的建筑,仿中国之风几近狂热;茶瓷文化在亚洲,对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影响巨大,尤其是影响了日本的贵族社会,直接推动了日本禅宗茶道的产生,并最终结合日本本民族的文化
《中西方钉金线刺绣研究》一书以中西方文化比较的视点,对比分析中西方刺绣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在相互关照的研究中,中西方刺绣各自的文化特征、艺术特征与工艺特征被鲜明地彰显。本书研究包括三部分内容。一、“对望——中西方刺绣的历史”:比较中西方宫廷刺绣,并甄选具代表性的针法进行对比分析;二、“碰撞——近代中西方刺绣的融合”:探究中国刺绣在文化碰撞中的发展演变;三、“展望——当代中西方刺绣的传承与创新”:分析当代中西方刺绣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探索刺绣的活态传承与活化创新。书以中西方刺绣为对象进行比较研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潜在价值,为刺绣行业、服装行业、设计领域、文化产业提供参考、借鉴与启发。
《魅力雅砻:藏文》由强巴单增著
本书以包豪斯10余个工坊的历任工匠师傅和他们在工坊内开展的教学为主要内容,梳理他们的从业背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作品风格以及对学生设计作品的影响,描摹出他们在包豪斯所扮演的角色、对于包豪斯令人瞩目的教学成果和社会影响力的形成所做的贡献,探明他们在包豪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和影响,展现了包豪斯艺术教育的先锋性和探索性。
《情系陶都》是一部深入探讨宜兴陶瓷艺术和文化传承的作品,全书共分六个部分,涵盖了宜兴陶艺的保护与发展、工匠精神的弘扬、个人与陶都的深厚情感、家庭生活的温馨回顾、美术与紫砂艺术的结合以及对传统工艺的坚持和创新等内容。书中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对宜兴陶瓷行业的深入观察,向读者展示了陶都的文化特色、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家乡、家庭和传统工艺的深切情感和责任感。通过丰富的故事和案例,本书向读者传达了宜兴作为陶都的历史地位和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的重要性。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出独特的建筑结构、建筑技巧及建筑哲学,与西方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建筑之美无与伦比,而其精髓往往透过砖瓦,隐藏在历史故事之中。 张慈贇、陈洁著的《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英文版)(精)》以英语为写作语言,介绍了近50处中国历史建筑,其中包括“秦皇陵”、“岳阳楼”、“山西民居”等,为读者开启了通往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之门。
中国纺织工艺品可归纳为刺绣、丝绸、服饰和地毯四大品种,其制作工艺各不相同,**风格。纺织工艺品,若做画,精巧雅致、价值连城;若做衣,质地轻软、舒适风雅;若做毯,经久耐用、古朴大方,是观费性、实用性兼备的精美艺术品。李迎丰主编的这本《纺织工艺品》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从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传说、成功的品牌故事以及实用的生活常识等方面对婉约灵动的杭州丝绸、高雅大气的蜀锦、栩栩如生的苏绣精品等14种** 特色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解读,向读者展现她们的绚丽多彩和博大精深。
《手绣制作工:羌绣(中级 )》紧紧围绕“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编写理念,力求突出职业技能培训特色,满足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的需要。 《手绣制作工:羌绣(中级 )》按照中级和 手绣制作工的要求,立足羌绣的工艺、方法,详细介绍了羌绣图案设计、中 羌绣针法及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羌绣产品、羌绣图案与产品创新、羌绣精品赏析等内容。 《手绣制作工:羌绣(中级 )》是中级和 手绣制作工(羌绣)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考核用书,也可供相关人员参加就业培训、岗位培训使用。
中国非遗文化是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集成体现,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活化石”,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库”,而中国的重量非物质文化更是中国非遗文化的优秀代表。中国非遗文化特别是中国的本读本介绍重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国剪纸,选取阴剪与阳剪、平剪、折剪、熏样、单色剪纸、染色剪纸、套色剪、福、禄、寿、喜、财、月牙纹、窗花、门笺、麒麟送子、抓髻娃娃、连年有余等核心术语为知识节点,以趣味故事脚本形式深入浅出地阐释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读本为汉英对照形式,以汉语核心术语为线索,加以文字解说,并配有趣味插图及互动问答等内容。
吕悦宁、李伟明编著的《浚县泥咕咕/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主要从历史溯源、大师访谈、作品分析与鉴赏、社会影响等多种角度介绍了浚县泥咕咕的历史由来、工艺流程、艺术风格等,旨在为读者呈现浚县泥咕咕这一重量“非遗”的整体面貌,使这一民间美术中的瑰宝为更多人了解和熟悉。
本套书分为三册,分别是《艺术篇:戏凝百态,曲由心生》《手艺篇:器有魂魄,匠自谦恭》《饮食篇:古香古韵,淬炼心性》,共收录68个非遗项目,76位非遗传承人。每个项目的结构为:传承人语录,传达传承人心声;项目背景,介绍非遗项目;匠人匠心,讲述传承人在技艺传承、物质及精神归宿、外界评价等诸多方面的故事;技艺展示,记录制作工艺,展示优秀作品,赏析戏曲名段等;技艺教学,简短的文字介绍,以二维码形式附教学视频。本套书围绕传统文化、技艺传承、物质及精神归宿等诸多方面,展现令人拍案叫绝的非遗技艺,讲述老匠人、老艺人们的故事,讲述陕西人与陕西非遗的故事,深刻反映陕西非遗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及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