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明了“针”,“针”赋予了人类广阔的物质文化空间。古人用骨针、兽筋实现“而衣皮苇”,无意识地产生了线的纫迹——刺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物质文明的进步,这种无意识的纫迹逐渐发展成为人们所需的刺绣纹样。从无意识的使用到有意识的制作,再到基本功能的扩大,刺绣作为一种物质载体,在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用品。除了实用性外,人们的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和礼制观念等,也都通过刺绣这一载体有所表现。刺绣兼容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重属性,可称之为刺绣文化。中国的刺绣文化历史,是人类创造独特精致物质生活的历史,也是人类积淀深厚人文意蕴和艺术精神的历史。
爱美之心,古今皆同。古人用于照容、收纳、修眉理发、调脂上妆、香身润肤的各种妆具,既是朝夕相伴的日用之物,也是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从妆匣、镜子、粉盒、油盒、梳篦到眉笔、黛砚、镊剪、指剔、香囊,琳琅满目的梳妆用具,是打开古人生活世界的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不同时代的造物观念、审美风尚,领略古今传续不绝的东方生活美学。
孟晖,达斡尔族。198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本科学习;1990年—1993年至法国留学;1994年—1998年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保管陈列部工作;曾在北京三联书店做编辑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自2000年研究古代物质史,她着力于对古代女性生活的研究,遍涉香事、首饰、传统工艺、饮食、化妆品、生活风俗……作品有长篇小说《盂兰变》,随笔集《维纳斯的明镜》《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画堂香事》《贵妃的红汗》《唇间的美色》《古画里的中国》《花点的春天》《美人图》,学术作品《中原女子服饰使稿》,译作《西方古董欣赏》(与人合作)等。
古籍刻工一直是传统文献学所关注的重要对象。本书在广泛搜集与整理数千条清代刻工题名的基础上,通过宏观与微观两种视角,将刻工群体置于出版、文化、艺术等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中加以考察,并对清代书籍史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书选取了欧洲著名装饰设计师欧文·琼斯绘制的100幅经典中国传统纹样,并结合60多幅对应的实物图,深度解读纹样背后的工艺、文化和美学传统。本书上部“纹饰之美”从内容和美学的角度解读纹样,说明是什么、怎么样、有什么含义等。下部“工艺之道”,主要讲述纹样是如何实现的,采取了什么工艺,真实的效果又是如何。
本书是《制瓷笔记》的延续,分“名器录”“烧红”“与古为邻”“群贤毕至”四个部分。作者以烧制手工瓷器的过程为线索,从瓷器的制作工艺、烧制过程、历史文化、审美趣味等多个维度解读制瓷背后的趣闻趣事。
本书为通俗易懂、清晰直观的国风普及读物。其内容选取了五大类传统手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其工艺流程、简略技法、成品式样等。本书展示的内容皆为考据后手绘,插图精美,也是一本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书。
自雇工匠、受薪工匠、合约工匠、学徒工匠、服役工匠、刑徒工匠、奴隶工匠,是这些真实具体的男女工匠,创造了秦汉中国。李安敦教授透过本书,带领我们了解这些活生生的人以及他们所处的复杂的社会、商业和技术网络,让我们从走马观花中停下脚步,开始体悟千年前的物质文化遗产背后,有着与当下的你我一样的人性。
手艺是一种生活方式。传统的手艺顽强地代代相传,如同太阳朝升夕落,人间晨钟暮鼓。看似单调、重复的劳作,赋予手艺以神性之光。这本访谈录想要呈现的,并不只是沉默的坚守, 是在时代洪流中,在面临“民艺与设计”“传统与创新”“消亡与重生”等等这些宏大命题时,所谓的手艺,还有哪些空间和可能。 我们这个时代杰出的创作者,面对现实的困境,率先醒来,努力发现症结所在,并以孜孜不倦的创作作为回应,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 , 为手艺的存续与迭代拓出新的空间。书中收录了18篇访谈, 是18种觉醒与新生之路。手艺从传承、革新到传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从这些对话中发现端倪,获得启迪。作为回报,传统技艺与器物,同样给设计界带来了反思、沉淀与重新出发的契机。
《中国蜀葵:走向世界的丝路之花》由成都市植物园编著
《中国蜀葵:走向世界的丝路之花》由成都市植物园编著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现有从业人员约十万,而取得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的不足两百人,董亚芳便是其中一位。本书是一部记录董亚芳成长经历的书稿,全书分两个部分:访谈笔录和董亚芳论文。本书收录了董亚芳经典紫砂作品、部分原创作品赏析及多年来各报纸、杂志、书籍等对董亚芳的报道,旨在反映董亚芳的紫砂艺术历程。董亚芳的创作,形成了“气韵清灵、意象飘逸”的个人风格,秉承壶有形,应得体大度,壶赋神,以德载物的理念。
《 三国演义 皮影动画绘本》分为三册(《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是专为小读者精心改编,以皮影风绘本形式,浅显而生动地讲述三国故事的图书,每册绘本都附有精美的皮影动画、音频故事等数字资源。分别讲述了:为共同干一番大事业,刘备、关羽和张飞举酒结义的故事;求贤若渴的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的故事;刘备、关羽和张飞英勇无畏战吕布的故事。图书画面精美,文字鲜活,对于提升孩子的审美情趣,推进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切实振兴湖南传统工艺,传承保护湖南非遗,弘扬湖湘优秀传统文化,2018年12月,在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南省教育厅指导下,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着眼全省传统工艺振兴整体形势,立足全省传统工艺研究基础,整合资源、统筹规划,建立了湖南传统工艺研究院,从决策咨询、理论研究、社会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深入、扎实地开展全省传统工艺振兴工作,《湖南传统工艺振兴发展报告》即在这一振兴工作稳步推进宏观背景下策划出版。政策落实。调查、梳理湖南传统工艺,动态监测、跟踪全省传统工艺振兴发展实况,并就相关振兴发展趋势与问题提出建议与对策,是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的宏
本书分为陶文化、绳艺术、彩砂丹青、百变软陶、木板剪子布、美食烘焙、科技生活七个篇章。通过丰富的实践操作实例,弘扬中华传统手工文化。让中华很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彰显中华民族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泉州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是一部口述史文集,记录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泉州提线木偶戏的现状、发展和未来。泉州市木偶剧团及实验剧团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 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登上20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201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优秀实践名册”,并稳居中国木偶行业领军地位。全书围绕泉州提线木偶戏的前辈、管理、表演、编导、演奏、制作、教学七方面,以田野调查、口述记录和收集整理等研究方法,择取泉州提线木偶戏在管理保护、编剧导演、木偶表演、偶形制作、音乐舞美、教育传承等方面老中青三代突出人物的口述历史,结集成书。此书也是《漳州布袋木偶戏传承人口述史》(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的姐妹篇。
古今服饰,莫不以刺绣装饰为首。殊不知刺绣系太湖流域原始先民从“断发文身”习俗演化为服饰的。本书作者从社会历史文化的广度,深入研究苏绣,从描龙绣凤岂无因的远古文明中探索,首次解决了实际和文说的起因。以历代文史和文物,展现了锦上添花纹灿烂的刺绣历代生动故事。其吴中刺绣甲天下为主题,明代《姑苏志》即载有:“精细雅洁,称苏州绣。”后有上海露香园顾绣;明清市场繁荣有了绣庄商品绣的特色经营,而尤以吴间(即苏州)为“绣市”,绣庄多至150家,绣业拥有3个行业公所,全国独一无二;清末苏绣名扬劝业会,在“四大绣中”独占魁首;苏绣积习成俗,吴歌、竹枝词中都有生动记载。自组织起文联刺绣小组、苏绣厂、刺绣研究所等单位,姹紫嫣红总是春;刺绣的剧装戏衣畅销全国70多个剧团,包括《红楼梦》等影视剧全套剧装;百花
不同于人用的饰品尺寸,BJD娃娃尺寸适用的饰品材料又小又精细,许多玩家都苦于寻找不到适合的材料。本书能帮助玩家解决这样的烦恼。全书共包含8个章节,讲解了缠花、绒花、辑珠、串珠、热缩片和金属花片工艺,共计32个完整制作案例。分为古风、欧风、异域风3种风格,展示了不同尺寸的BJD娃娃适用的饰品制作案例,包括头冠、发饰、面帘、耳饰、颈饰、手链、身体饰品、手持饰品。能满足大多数场合和穿搭需求。此外,本书还附赠了9份等比纸样,为绘制模板线稿节省了时间。
本书是大学本科课程语言学概论的新型教材。研究性、参与性是其特点。旨在通过对经典论文的系统性研读及对言语生活的观照,引导学习者较为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普通语言学这一学科的研究状况,掌握本学科的学习研究方法。
中国—中东欧研究院非营利有限责任公司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7年4月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注册成立,是中国在欧洲独立注册的新型智库。中国—中东欧研究院坚持务实合作的原则,稳步而积极地寻求与中东欧国家智库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铁皮石斛正本清源的研究脉络,铁皮石斛生物学特性及三种石斛的精细解剖,铁皮石斛枫斗,《本草经集注》今用石斛出始兴——丹霞铁皮石斛,铁皮石斛仿野生鉴赏,石斛的功效发展、完善与配伍,铁皮石斛
越窑是汉宋期间位于浙江东北部的手工制瓷作坊。越窑制瓷业源于当地史前制陶业,是世界上最早生产成熟青瓷的窑场。越窑制瓷发展史主要包括烧制窑具的改进、制瓷技术的创新和青瓷产品的发展三个方面。窑匠制瓷经验的积累和技术创新是龙窑结构和装烧窑具改进的不息动力,窑匠专业技能、当地风俗习惯和社会意识形态决定越窑青瓷的装饰技法,销售方式的改变和政府相关制瓷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越窑制瓷业的生产规模和窑场的扩散迁移。在汉宋时期,越窑一直处在我国青瓷生产的高势能处,她通过产品销售、窑匠迁移等形式不断地向四周甚至海外传播自己的先进制瓷技术。越窑既是制瓷手工作坊,更是一种物质文化,从遗存窑址、存世越瓷身上可以找到越地古代文明的精髓。 《越窑制瓷史》由魏建钢所著,供相关读者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