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述云南建水紫陶的书。建水紫陶是我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本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建水城特殊的地理背景,文庙、学政考棚等民风民俗,建水制陶的源起、流变、现状,以及名品。第二部分,讲述了建水原生、富有的原矿泥资源、紫陶泥的特性及对比、装饰,以及老款上特殊的款识。第三部分,讲述了紫陶赏鉴的艺术价值分析、宜花性、宜茶性、紫陶的日常拓展创作、运用、打磨、工艺、艺术效果、美学价值等等。这是一本讲述建水紫陶方方面面的书,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美学价值。
本书为“上海市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笔是文房四宝之首,制笔技艺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周虎臣是我国毛笔制作业中历史悠久、技艺高超、品质上乘的品牌,是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本书就是对这个源自临川,创业苏州,迁徙上海,创下辉煌,留下传奇的中华老字号的全面描述。
每一幅传统吉祥图案都是中国传统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民间风俗和语言艺术的荟萃集成。古人已经将这些充满智慧的设计巧思隐藏于画稿、瓷器、玉器、木雕、砖雕或刺绣上,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时至今日,许多传统吉祥图案依然活跃在我们的生活里,是中国人不可割舍的文化基因。经过历史文化不断地传承和衍变,这些传统吉祥图案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形成了“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现象。我们在做关于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的研究时,收集整理了一批民国时期刊出的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其涉猎种类广泛,花样繁多,但很可惜,几乎所有图案都为黑白线稿,没有色彩,也没有详尽的图案背景解析。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和诠释传统吉祥图案,我们从中挑选出100幅作品,参考明清时期传统吉祥图案的配色,重新赋予这100幅作品以色彩,并添加注解,诠
《中国文化ABC:器物与生活》主要包括特色发明、精湛工艺、中华医学、健身娱乐、历法节日和生活习俗。所涉及得内容,均为独具中国特色、有较大影响得各色器物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新一版的《中国文化ABC》在上一版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增加了拔罐、针灸等实用生活方式内容。
本套书主要介绍了若干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传统科技与传统文化很好地融合,让读者全面深入了解和系统学习安徽省传统非遗项目。本书主要从历史渊源、制作流程、艺术特征、文化价值、现代传承、代表人物等六个方面详细介绍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派版画的发展过程和制作技艺,展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之美,打造亮丽的非遗名片,展现安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提高技艺水平、提升产品价值、提高生活质量都将有所帮助。本书图文并茂,可读性、普及性强。
《印象中国》丛书共111册,涵盖了汉字、京剧 、太*、节日、书法等111个文化元素,对中国文化 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和呈现。这些文化元素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富中国特色,表现了特 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其文化背后特有的价值观 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切片。 阅读本套书,您能系统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面 貌,真正认识中华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从而提升文 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开启智慧人 生。 张光奇编写的《民间戏曲/印象中国历史活化石 》是其中一册。
《印象中国》丛书共111册,涵盖了汉字、京剧 、太*、节日、书法等111个文化元素,对中国文化 进行了全景式的记录和呈现。这些文化元素有着悠久 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富中国特色,表现了特 定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及其文化背后特有的价值观 和审美观,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可谓是中华文明的切片。 阅读本套书,您能系统而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面 貌,真正认识中华文明传承的文化基因.从而提升文 化修养,丰富精神世界,树立文化自信,开启智慧人 生。 童芸*的《皮影/印象中国历史活化石》是其中 一册。
远去的乡村记忆 温馨的博物之旅 本书用生动传神的写意国画,艺术地再现了过去乡村日常生产、生活中各类老物件200余种,犹如一座乡村文明的纸上博物馆。画中挥洒自如的行楷书法,与形象逼真的老物件相映成趣;清新活泼的说明文字,集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于一体,使得书趣味盎然、温馨怀旧,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国剪纸艺术历史渊源久远,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欣赏性。剪纸起源于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动,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两千年的发展史,使它浓缩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理念。在其沿革中,与彩陶艺术、岩画艺术等姊妹艺术相互交织在一起,递延着古老民族的人文精神与思想脉膊,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信仰与人伦道德的缩影,也是观察一个民族的民俗民风文化传承的窗口。 剪纸是民间的,也是艺术的。剪纸艺术作为一种民间美工,是劳动人民为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而源起的。流行时间之长,流传地域之广,可以与任何一种传统艺术相媲美。从南国边疆到西北大漠,从云贵少数民族的村寨到东郊海滨的渔家,到处都有剪纸创作活动。剪纸作为劳动者的造型艺术,寄托劳动人民的理想与信念,抒发着生产者的喜怒哀乐。它伴随
本书由金申研究员著,于1992年由四川旅游出版社首次出版,一度广受好评,今增补修订后再版。该书主要分为六章,分别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藏传佛教的建筑和美术,藏传佛教的各类佛像,佛像的手印、坐姿、衣饰、台座等,寺庙的供物、法器、吉祥图案等,服饰礼仪类等知识,以平实的语言、专业的视角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藏传佛教的方方面面,使读者对藏传佛教产生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由金申研究员著,于1992年由四川旅游出版社首次出版,一度广受好评,今增补修订后再版。该书主要分为六章,分别介绍了藏传佛教的基本知识,藏传佛教的建筑和美术,藏传佛教的各类佛像,佛像的手印、坐姿、衣饰、台座等,寺庙的供物、法器、吉祥图案等,服饰礼仪类等知识,以平实的语言、专业的视角较为全面地介绍了藏传佛教的方方面面,使读者对藏传佛教产生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本书分为15个章节,每个章节均独立成篇,记述共计15名中华历史上有过重要贡献的工匠。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孜孜以求,匠心创作,追求卓越,凭借双手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留下数不尽的物质遗产。本书考据正史、出土资料和其他佐证资料,辅以民间传说,为工匠拭去蒙尘,为读者重新树立起“中国匠心”。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陶瓷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 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陶瓷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对 水、火和泥土的征服。泥琢火烧,涅槃出令人惊叹的 瑰丽奇珍。李迎丰*的《陶瓷》通过生动的文字和精 美的图片,从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传说、成 功的品牌故事以及实用的生活常识等方面对精工考究 的景德镇瓷器、温润莹亮的汝瓷、斑驳绚丽的洛阳唐 三彩等15种**特色的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进行解读, 向读者展现她们的精纹美饰、清釉脆响。
本书记录了60多种行将成为历史的老手艺、老行当,用简朴的语言描写了曾经游走在乡土中国大地上的老手艺老行当人的酸甜苦辣、生老病死,将正在渐渐消逝的传统生活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全书从个人记忆切入,通过大量、扎实的实地访谈、田野调查,重现老手艺的彼时彼景。知名漫画家邓辉华为本书绘制的漫画插图,寥寥数笔,生动传神。此外,修订版在初版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修饰润色,每种行当都补充了民谣、民谚等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增加了凝练手艺精髓或点破行当辛酸的竹枝词。
《髹饰录》为明代黄成所著,扬明为之笺注。书分乾、坤两集,18章220条,约万言,无图。《乾集》2章:《利用》章记制造漆器的材料、工具、设备;《楷法》章提出工匠工则,列举各类工艺可能产生的过失。《坤集》16章,分类记录了漆器装饰及漆器制胎与仿古。全书完整记录了明后期千文万华的漆器装饰,全面梳理了中国髹饰工艺的庞大体系,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髹饰工艺分类法则,成为中国古代既成体系又有哲学高度的重要考工名著。 新版《髹饰录图说》以日本藏蒹葭堂抄本、德川抄本为依据,以古图、古书、古物与工坊流程等为证,逐条注释、解说《髤饰录》。既将《髤饰录》还原到工艺书解说,同时注重校勘、注释的周详严密。全书视野宽阔,观照立体,案例典型,表述科学,文字凝练,叙述流畅,表现出作者贯穿文化、通会资料提升理论的能力。此书
在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创造出独特的建筑结构、建筑技巧及建筑哲学,与西方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建筑之美无与伦比,而其精髓往往透过砖瓦,隐藏在历史故事之中。《中国古建筑及其故事》介绍了近50处中国历史建筑,其中包括 秦皇陵 、 岳阳楼 、 山西民居 等,为读者开启了通往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之门。 Ancient Chinese architecture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rich and time-honored Chinese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world architectural system. It is most famous for the Great Wall, but there are so much more. In 7,000 years, Chinese people developed unique architectural philosophies, structures and techniques that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eir counterparts in other places of the world. While Chinese architectural beauty is a feast for the eyes, the soul of ancient Chinese construction usually lies in the historical stories behind the walls. In this book, the auth
手艺,凝聚着中华文明与先人智慧,于世代相传中,塑造华夏子孙特有的文化素养和民族气质。制瓷、剪纸、竹编、木雕……这些承载着千百年历史与情感的手艺,是中国人对绵延数千年文化的自信,反映着中国人与古为新的生存智慧和生命力。 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历史长廊,用手艺描摹中国,寻访指尖上的华夏文明之美。你将会从105件文物瑰宝中,穿过22种古老手艺的历史记忆;了解150余道工序细节,读懂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和 浪漫;体悟24位匠人的守艺人生,感受独属于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与处世哲学。 手艺里的中国,质朴、坚韧、广博、灵性,有着无穷的生命张力。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上承东汉,下启隋唐。魏晋时期的很多服饰与汉代一脉相承,还可以在隋唐服饰中一撇它们身影。本书共分八章,前六章分别描述了贵族男性、贵族女性、文人逸士、男仆女侍、劳动人民和稚子幼童在各场合所穿的服饰,参考资料种类比较丰富;第七、八章主要分析了成人礼、婚礼、葬礼和上巳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服饰,参考资料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小说等文字资料为主。两个个附录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衣物疏、服饰形制进行了汇总。是一本有趣的、考据严谨的、代入感强的手边书,值得热爱传统服饰、南北朝服饰与文化、历史知识的读者一阅。
本书是一部关于四川竹编工艺的文献资料汇编,内容围绕四川地区竹编文化的发展渊源、竹编类型、工艺特点、价值体现、竹编企业、传承体系,竹编产业开发与创新等,通过对四川竹编新一代传承人的访谈、文字笔录,以口述史的形式,将他们的亲历、困境和思考如实记录下来,聚焦四川竹编发展的现状与现实问题。从当代设计的视角来看,竹编工艺是启迪当代可持续设计未来发展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本书的最后精选了部分四川竹编的精品佳作,既可作为教学授艺的参考,又是四川工艺竹编文化的历史文献,对发扬四川竹编工艺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