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中国历史中的医学知识及身体建构,以及其所衍生的文化、政治、社会与性别意义。中国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个悠久文明,认识生命,想象身体,辩证知识的入口。本书呈现中国医学传统极其多元复杂的面貌,不同的课题之间的关联,尤其引人入胜。本书内容是作者在台湾清华大学、台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相关课程讲座整理、修订而来。所授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录附后。
《中医典籍与文化》(2023年第一辑 总第6期)主题为 医学文献与医史书写 。本辑包括五个栏目:特邀专稿、多面向的医史书写、中医典籍与文学、海外传播及域外研究、综述和书评,共收录18篇文章。 特邀专稿 中,既有对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系统性回顾,又有对医学古籍经典葛洪《肘后备急方》进行的全面的研究考证,也有对第一部医学史著作的撰写进行的背景考证和源流分析。 多面向的医史书写 栏目分别从不同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面向的医学历史展开书写。 中医典籍与文学 中收录的文章,或借医方书的编纂探讨明军功世家万氏的人生体验和济世情怀,或由诗文出发探讨欧阳修对自身眼病的错误认识之根由,或凭《红楼梦》中晴雯疾病的书写而剖析其背后的文化含义。 海外传播及域外研究 栏目则向读者展现了双向的中医典籍与文化的流播情况,
本书是探讨我国公立医院门诊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研究成果。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门诊管理团队。 上海市门诊管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瑞金医院。本书基本内容框架来源于瑞金医院近年来的调研、承担的卫生政策课题以及管理实践成果。瑞金医院在门诊管理和研究方面成就显著,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形成了鲜明的管理特色,特别是在多学科诊疗、慢性病管理等方面形成了自身优势和特色,在上海乃至全国门诊管理改革中都具有代表性。 全书共分8章,总结了外门诊管理的理论体系与管理思路,介绍了我国公立医院门诊管理的理念设计与实践案例,以医院门诊流程再造过程为核心,全面展现了公立医院门诊管理模式的建设经历;并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深入展开门诊综合管理模式的理论探索,既参照理论不断优化和提高门诊管理模式的实践效果
正所谓: 调息一法,贯彻三教,大之可以入道,小用可以养生。 调息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是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导引术共同奉行的修养方法。由于各家对调息的实践体悟和认知角度不同,因而其内涵也十分丰富。本书从儒家、道家、佛家、医家和导引术五个维度,探究各家调息的历史沿革,揭示各家调息的基本特点,阐释各家调息的内在目的,辨析各家调息的异同,即对中国传统调息进行综合性和系统性研究,以此丰富和完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调息方法和理论体系。
本书主题为 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 ,主要以出土文献为关切点,从跨学科综合研究的角度着重研讨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的诸多问题。其中 字词考释 专题,主要是从语言文字学的角度考释文本; 文献考证 专题,主要是基于语言文字的释读,从文献学的角度考证文本; 综合考论 专题,主要是基于字词和文献的实证研究,综合探讨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的整体意义。此外书中还有1篇以 医疗社会史在中国 圆桌会议的研讨专稿,1篇向学术界及时地报道重要会议精彩实况的会议综述,1篇介绍杨祥银先生所著《殖民权力与医疗空间》的书评
本书探讨中国历史中的医学知识及身体建构,以及其所衍生的文化、政治、社会与性别意义。中国医学不仅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个悠久文明,认识生命,想象身体,辩证知识的入口。本书呈现中国医学传统极其多元复杂的面貌,不同的课题之间的关联,尤其引人入胜。 本书内容是作者在台湾清华大学、台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相关课程讲座整理、修订而来。所授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目录附后。
本书主题为 东亚医学思想与流转 ,收录文章从不同的视角探究了医学知识、技术与观念在中日韩诸国不同时期的传播、流变与转型等问题。书中共收录18篇文章,其中专稿1篇,为山东中医药大学 海右讲坛 学术对话与主题演讲的整理文章; 思想与特质 5篇,从多个角度讨论了中医药多种形式文本的考证与解读; 知识与流传 5篇,讨论了中医医籍在海外的流布考证以及海外医疗在中国的流传案例; 汇通与转型 5篇,讨论了近代中西医学交互中的碰撞; 学术书评 2篇,评介了近两年来的两本学术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