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三书 是一套关于故宫建筑、馆藏国宝、皇家生活的经典读本,是1980年代集故宫各部门权威之力,用一流的解说团队和珍贵的一手资料打造的经典之作,由《紫禁城宫殿》《故宫国宝100件》《故宫与皇家生活》组成。这套书全面揭开六百年紫禁城建筑的隐秘角落,精心遴选故宫九十多万件藏品中的一百件珍品,全景披露三百年来清宫别苑的生活实况,是一套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的精深之作。 《紫禁城宫殿》 分四大部分将紫禁城内所有形式的建筑一一解剖,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古建筑形式(宫殿、坛庙、园林、住宅等),从总体到局部,详细图解堪舆风水、施工用料、工艺原理等营建细节,成此一本古建筑百科全书。 《故宫国宝100件》 从故宫博物院馆珍藏的90多万件文物中挑选出100件,所涉年代上至商周,下迄明清,分为青铜器、书画、陶瓷、工艺美
韦力传统文化寻踪系列,以历史上为中华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为线索,寻觅探访他们留存于今的遗迹,希求保存中华文明留在当代的样貌,传播中华文明,尤其是重新发掘那些为人所忽视部分。《觅文记》是系列中第五部,以时间为序,从春秋到晚清,提炼四十六位文章大家为纲目,考据与引证并举,梳理其生平以展现历史语境,注解诗文原作以剖析思想主张。作者历时数年,实地寻访他们的每一处遗迹,以文字与照片记录探访所见风土景物和人情轶事,行文论述平易,尤其是实地寻访游记部分,文字活泼风趣,令人读来有亲切之感。
射礼为古代五礼六艺之一,是两周时代重要的礼仪制度,它集射艺、音乐、舞蹈、礼仪和仁义、道德为一礼(体),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两周时代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袁俊杰编著的《两周射礼研究》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文献、甲骨文、金文、考古资料,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及相关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征引广博,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是我国本射礼专著,也是礼学研究的一部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两周射礼研究》适合历史、考古、文博、中文、体育、军事、古代文化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文化体育工作者、文物和兵器爱好者阅读。
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上至国家典制,下至人际交往、个人修身,无不涵盖其中,与西方人的“文化”相当。有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可见,向广大读者普及中华传统礼学知识,意义不可小觑。中华礼学的理论形态是《周礼》、《仪礼》与《礼记》,合称“三礼”。《三礼》古称难读,传习者甚稀,学界久有殆成绝学之叹。笔者数十年研究《三礼》,为不失根本计,由彭林所著的《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名师讲堂》一书力求在理论与操作两大层面,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发《三礼》义蕴与器物仪节,并注意与当代的民生日用相结合,学术性与通俗性融合,以期引起读者兴趣。本书分为部分,上编为“学理”,中编为“要则”,下编为“常礼”,大纲请见本书目录。上编侧重从理论层面解
宁波文脉绵延千年,与历代州(府)县学的兴盛密不可分。本书以宁波博物馆藏清代宁波府孔庙祭祀礼乐器为线索,重现隆重肃穆的祭孔仪式,唤起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 宁波博物馆藏清代宁波府孔庙祭祀礼乐器共240件,大多带有铭文,基本为同治十二年制作,只有部分竹木乐器为光绪年间制作。其无论是完整性、成套性还是保存情况,在 同类收藏中都属罕见。 本书包括三大部分:综论部分梳理了孔庙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孔庙祭祀的一般程序及所用礼乐器,介绍了宁波博物馆孔庙祭祀礼乐器的收藏情况及价值。图录部分梳理了宁波州(府)县孔庙的历史,以多角度的文物图片加释文的形式呈现了馆藏24钟祭祀礼器、12种祭祀乐器。附录部分附民国《鄞县通志》中《礼器考略》一篇、明州碑林孔庙相关碑石录文、宁波宋代孔庙遗址发掘
《大金集礼》,四十卷,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清抄本为底本进行点校。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 年)礼部尚书张暐等所进,包括尊号、册谥、祠祀、朝会、燕飨、仪仗、舆服等门,分类排纂。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成书年月。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盖明昌六年礼部尚书张暐等所进。今考书中纪事,断至大定,知为章宗时书,虞稷所载当不误也。其书分类排纂,具有条理。自尊号、册谥以及祠祀、朝会、燕飨诸仪,灿然悉备。
《仪礼集编》十七卷,清盛世佐撰。以嘉庆九年冯氏贮云轩刻本为底本,以乾隆间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进行点校。《仪礼集编》是清代学者对历代《仪礼》文献的甄选、汇编,汇辑了由汉至清初《仪礼》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说,资料详实,体例完备,时有新见,是清代“集解体”《仪礼》学文献的代表。既遵循汉儒文字训诂、文献考证之法,同时采纳朱熹、杨复、敖继公、郝敬、张尔岐等后儒分章、绘图、明晰句读等治礼方法。在礼学观点上博采众说,既不墨守郑学,也能驳正后儒之误。
《仪礼集编》十七卷,清盛世佐撰。以嘉庆九年冯氏贮云轩刻本为底本,以乾隆间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进行点校。《仪礼集编》是清代学者对历代《仪礼》文献的甄选、汇编,汇辑了由汉至清初《仪礼》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说,资料详实,体例完备,时有新见,是清代“集解体”《仪礼》学文献的代表。既遵循汉儒文字训诂、文献考证之法,同时采纳朱熹、杨复、敖继公、郝敬、张尔岐等后儒分章、绘图、明晰句读等治礼方法。在礼学观点上博采众说,既不墨守郑学,也能驳正后儒之误。
《大金集礼》,四十卷,以中华再造善本影印清抄本为底本进行点校。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 年)礼部尚书张暐等所进,包括尊号、册谥、祠祀、朝会、燕飨、仪仗、舆服等门,分类排纂。不著撰人名氏,亦不著成书年月。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盖明昌六年礼部尚书张暐等所进。今考书中纪事,断至大定,知为章宗时书,虞稷所载当不误也。其书分类排纂,具有条理。自尊号、册谥以及祠祀、朝会、燕飨诸仪,灿然悉备。
射礼为古代五礼六艺之一,是两周时代重要的礼仪制度,它集射艺、音乐、舞蹈、礼仪和仁义、道德为一礼(体),具有丰富而又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两周时代独具特色的礼乐文明。袁俊杰编著的《两周射礼研究》运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法,通过综合分析文献、甲骨文、金文、考古资料,对殷商、西周、春秋、战国射礼及相关问题作了一次比较全面的考察和深入、系统的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征引广博,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是我国本射礼专著,也是礼学研究的一部力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两周射礼研究》适合历史、考古、文博、中文、体育、军事、古代文化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文化体育工作者、文物和兵器爱好者阅读。
【内容简介】:韦力传统文化寻踪系列,以历 为中华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为线索,寻觅探访他们留存于今的遗迹,希求保存中华文明留在当代的样貌,传播中华文明,尤其是重新发掘那些为人所忽视部分。《觅文记》是系列中第五部,以时间为序,从春秋到晚清,提炼四十六位文章大家为纲目,考据与引证并举,梳理其生平以展现历史语境,注解诗文原作以剖析思想主张。作者历时数年,实地寻访他们的每一处遗迹,以文字与照片记录探访所见风土景物和人情轶事,行文论述平易,尤其是实地寻访游记部分,文字活泼风趣,令人读来有亲切之感。\\\"
《仪礼集编》十七卷,清盛世佐撰。以嘉庆九年冯氏贮云轩刻本为底本,以乾隆间内府钞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校本,进行点校。《仪礼集编》是清代学者对历代《仪礼》文献的甄选、汇编,汇辑了由汉至清初《仪礼》相关问题的主要学说,资料详实,体例完备,时有新见,是清代“集解体”《仪礼》学文献的代表。既遵循汉儒文字训诂、文献考证之法,同时采纳朱熹、杨复、敖继公、郝敬、张尔岐等后儒分章、绘图、明晰句读等治礼方法。在礼学观点上博采众说,既不墨守郑学,也能驳正后儒之误。
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上至国家典制,下至人际交往、个人修身,无不涵盖其中,与西方人的“文化”相当。有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可见,向广大读者普及中华传统礼学知识,意义不可小觑。中华礼学的理论形态是《周礼》、《仪礼》与《礼记》,合称“三礼”。《三礼》古称难读,传习者甚稀,学界久有殆成绝学之叹。笔者数十年研究《三礼》,为不失根本计,由彭林所著的《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名师讲堂》一书力求在理论与操作两大层面,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发《三礼》义蕴与器物仪节,并注意与当代的民生日用相结合,学术性与通俗性融合,以期引起读者兴趣。本书分为部分,上编为“学理”,中编为“要则”,下编为“常礼”,大纲请见本书目录。上编侧重从理论层面解
左传有云:“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饱读诗书又心怀家国的文人们,自古以来便用文字勾画现实,剖白心迹。韦力著的《觅文记(上下)(精)/韦力传统文化遗迹寻踪系列》以时间为序,从春秋到晚清
宁波文脉绵延千年,与历代州(府)县学的兴盛密不可分。本书以宁波博物馆藏清代宁波府孔庙祭祀礼乐器为线索,重现隆重肃穆的祭孔仪式,唤起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教育事业的关心。 宁波博物馆藏清代宁波府孔庙祭祀礼乐器共240件,大多带有铭文,基本为同治十二年制作,只有部分竹木乐器为光绪年间制作。其无论是完整性、成套性还是保存情况,在 同类收藏中都属罕见。 本书包括三大部分:综论部分梳理了孔庙的起源和发展情况、孔庙祭祀的一般程序及所用礼乐器,介绍了宁波博物馆孔庙祭祀礼乐器的收藏情况及价值。图录部分梳理了宁波州(府)县孔庙的历史,以多角度的文物图片加释文的形式呈现了馆藏24钟祭祀礼器、12种祭祀乐器。附录部分附民国《鄞县通志》中《礼器考略》一篇、明州碑林孔庙相关碑石录文、宁波宋代孔庙遗址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