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易经》的古典辩证哲学为底层逻辑,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线,以相关的古代绘画和诗歌作品为素材,串联起一个季节轮回周期,构建起一个全新的复合文化框架。 时以为序,《易》以明理,画以成象,诗以传情,统而合之,以便读者可以既深入又直观地审视中国古人的宇宙观、生存观和发展观。 为了便于读者比对认知和综合理解,本书采取了模块化的方式,将每一节气的内容分为 节气简介 应时之征 顺时之人 当时之务 时节风物 这几个模块,并在各个模块中综合配对与当前节气相应的画作、诗歌,进行简练精要的解读,以便读者轻松观览古人笔下当前节气的物候、人为和时务。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王力教授主持并召集众多专家共同编写的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简明读本,出版50余年来前后历经4次重要修订,到今天仍然是大众认识中国古代文化面貌重要、全面的基础参考书。全书分礼俗、宗法、饮食、衣饰等十四个方面。《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曾在港台地区出版并被译成日、韩等语言流行于海内外。本次修订突破了以往的模式,特聘请在美国任教的汉学专家刘乐园(LewisEden),以中国考古学黄金时代的成果为出发点,通过近世考古发现与传统文献相结合的“古史新证”,从考古学和人类学的角度增补全新文化研究成果。修订的文稿和图片注释无一句空话,深入浅出,新意连连,水平之高为数十年来同类出版物中之翘楚。修订的内容中增加了一部分与文稿相配合的图片,某些关键文物的照片解析力之高也是惊人的。完成后的修订版文
本书稿为“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学术研讨会论文结集,从文献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多维视角,就礼学文献、礼仪制度、礼学思想、礼法关系、礼乐文明的现实关怀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本书稿为201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礼制变迁及其现代价值研究》阶段性成果。本书综合利用出土与传世文献等资料,对先秦时期的礼仪制度以及礼学观念作了深入的研究,许多研究内容比较新颖。主要内容包括:一,利用古文字材料对先秦礼制,如祼礼、祭祀、宾客礼、曲礼、牲体等礼仪制度作了深入考察;二,对于祭祀观念的研究,突破以往学者的泛泛而论,对先秦祭祀观念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三,对于先秦的礼学观念作了考察,尤其是战国时期影响较大的思孟与荀子两家的礼学思想作了系统考察。四,对于西方汉学界的古礼研究作了考察。
中华是举世闻名的礼义之邦,上至国家典制,下至人际交往、个人修身,无不涵盖其中,与西方人的“文化”相当。有名史学家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可见,向广大读者普及中华传统礼学知识,意义不可小觑。中华礼学的理论形态是《周礼》、《仪礼》与《礼记》,合称“三礼”。《三礼》古称难读,传习者甚稀,学界久有殆成绝学之叹。笔者数十年研究《三礼》,为不失根本计,由彭林所著的《中华传统礼仪概要/名师讲堂》一书力求在理论与操作两大层面,系统而深入浅出地阐发《三礼》义蕴与器物仪节,并注意与当代的民生日用相结合,学术性与通俗性融合,以期引起读者兴趣。本书分为部分,上编为“学理”,中编为“要则”,下编为“常礼”,大纲请见本书目录。上编侧重从理论层面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