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社《中华传统文化丛书》中的一种。陵,指高大突兀的山丘,是帝王坟墓的专称。寝,是对古代帝王陵园建筑的特定称呼,兴于秦,行于汉。陵寝制度肇始于传说中的唐尧虞舜,是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治者推崇皇权至上,维护森严等级的重要的政治手段之一。本书以简明的文字和丰富的插图,围绕帝陵选址、帝陵名号、帝陵格局、帝陵形态、帝陵建筑、陪葬制度、帝王入葬、祭奠仪式等方面做生动形象的介绍,反映了古代中国历朝封建帝王丧葬制度、规模、形态的变化,并从这个角度反映中国封建等级制度和古代 事死如事生 社会文化观念。
礼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礼乐文化传承探究(中国洛阳周文化广场建设论文集)》对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做出了全面系统的诠释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价值的文本。作者周万俊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精研勤思,潜心研究中华礼乐文化,把自己著就的一系列理论文章,连同专家论证和史料典籍编纂成书,《中华礼乐文化传承探究(中国洛阳周文化广场建设论文集)》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全面认识中华礼乐文化的窗口。
制度是人类文化的定型形态。中国古代制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本书以简明、精炼的文字,辅以图片,系统地介绍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政府机构设置、官吏管理、行政监察、赋税、军事、教育、婚姻、礼仪等制度规范的历史沿革及各个时期的特点与内涵,反映中国古代制度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所谓礼俗,就是人们在生活生产、社会交往等活动中所遵循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这些规则、规范需要一定的礼节和形式来表现。这些礼节规范累年经月,日益扩散,渐渐沿袭成为人们普遍认可并依照实行的社会社会风俗,即礼俗。
1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兴国之重。中国古人历来重视教育。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经验。本书梳理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流变,并对一些沿用至今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历代的教育大家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国学集刊》(第1辑)围绕中国传统文化,收录梁漱溟、张岱年、胡厚宣、李泽厚、牟宗三、汤一介等一批名家旧文,共19篇文章,主要涉及中国哲学包括儒佛道等问题,如张岱年的《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梁漱溟的《儒佛异同论》等;古代文化、卜辞等问题,如冯天瑜的《中国古代文化类型》、胡厚宣的《殷卜辞中所见四方受年与五方受年考》等,以及庄子美学、竹简考释等文章,如李泽厚的《庄子美学札记》,并分海外专题探讨如何重建中国哲学,附有对梁漱溟和冯友兰的采访。本书内容扎实,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既是国学内容的精粹汇集,又展现了国学大师们严谨的治学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