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开始,拉美各国获得政治独立后,怎样实现 文学独立 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如何用从西班牙学来的语言说出自己的话语?西语美洲文学的未来究竟路在何方? 从 克里奥尔运动 到 欧洲主义 ,从阿拉尔孔的戏剧到马丁内斯、雷耶斯的诗歌,拉美文学家乌雷尼亚回顾了西语美洲文学的历程,创立了拉美自己的典范标准。他呼唤在继承欧洲传统的基础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构建拉美的文化身份。
本书共收录了八十三篇介绍世界博物馆及其展品和相关艺术家的文章,是作者历年来游历世界各地博物馆观感心得的积累和精选。他用自己艺术家的学识和视角去发现这些博物馆的藏品之美。这些藏品有的是公认的世界级精品,有的尚未被很多人所识然而却具有非常高的价值,也有被时间和人们遗忘了的作品。作者的行踪遍及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这些博物馆既有纽约大都会和卢浮宫这样世界级的,也有偏僻之地的小而有特色的。从介绍的内容来看,既有绘画、雕塑和建筑,也有工艺美术品,此外还有部分环境艺术。本书的写作具有 大美术 的概念。 这些文章自2008年起在《美术报》的 赏析 栏目上以 世界博物馆巡览 的名称刊登。此次集结成册的八十三篇文章是其中精选,并附有作者亲自拍摄的照片做插图。
本书聚焦于非洲的日常生活与社会景观,力图摆脱过去大众传媒中对非洲的刻板印象,从当代非洲生动而驳杂的日常景观和文化表达入手,理解当下非洲的政治、经济、社会关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变迁。 两位作者以一手的非洲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史及文化研究的多重视角观察非洲,从非洲科幻到当代表演和视觉艺术,从尼日利亚的街头巷尾到疫情之下的南非社会,在普通非洲人的生命际遇、大众文化和艺术表达的脉动中重构读者对非洲的印象,打造国内读者了解非洲的 第一现场 。
本书属《以色列与中东研究译丛》中的一本,是教育BU国别与区域备案中心四川外国语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学术译介成果之一。自1948年建国以来,多元文化社会成为以色列社会形态的显著特征,为了缓解多元文化造成的社会冲突,弥合社会裂缝,塑造共同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成为以色列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本书作者利用自然主义的观察方法,系统全面地记录与介绍了以色列各层级学校在纪律规范、校服文化、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育举措,并结合对教师、家长、学生的访谈,以期展示与总结总结以色列教育实效性与创新性的一面,对于我们了解以色列社会发展,进行对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
这是一部用影像记录非洲的诚意之作,作者历时25年,7次游历拍摄,精选277张视觉大片,为我们记录和讲述了非洲大地上的故事:那些原始而人迹罕至的自然风貌,朴实而独特的人文,纯净而震撼的星空,还有动物们依赖的美好家园。书中所收录的影像遍布埃及、南非、纳米比亚、津巴布韦、赞比亚等国。在纳米比亚看星空,徒步纳米布沙漠,在维多利亚瀑布感受地球的转动 作者还记录下了五六月份悲壮的野生动物大迁徙,也曾深入到了非洲屋脊乞力马扎罗山、红泥人和马赛人部落等地。在这些由影像所串联起来的故事叙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非洲,就是这样一个把生命与自然诠释得淋漓尽致的地方。
约翰 汤姆林森教授的《速度文化:即时性的到来》成功地将理论论述、历史回顾、当代文化分析以及文学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探讨现代社会中速度的文化影响,阐释速度在日常经验中不断变化的意义。它是一把探索21世纪 即时性 文化和伦理状况的 金钥匙 。 即时性 的到来无情地改变了人们对媒体文化、消费实践以及文化和道德价值的思考与体验方式。本书以精辟的文字、丰富的内容和批判性的视角,论述了速度和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为解析当代文化和个人生活的核心特征提供了一种重要且新颖的进路和指引。
《印度汉学史》主要梳理了20世纪上半叶以来印度学者的汉学研究发展史,涉及印度学者对中国语言、哲学、文化、艺术、历史等方面的研究。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印度的汉学研究发展史分为四个阶段进行考察:第一阶段(1918 1947)印度独立之前的汉学研究;第二阶段(1948 1964)局限于少数精英学者的汉学研究;第三阶段(1965 1988)侧重于现实问题研究(包含中印关系研究)的政治研究占主导,人文历史方面的汉学研究走入低谷;第四阶段(1989年至今)逐渐步入正轨,发展势头迅猛且硕果累累的汉学研究。综观全书,印度汉学研究呈现如下特点:①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依附式研究道路,它的依附对象和模仿内容,主要包括欧美汉学界的相关研究机构及其治学方法、理论体系。②研究基础薄弱,缺乏前现代的汉学研究传统,其开端远没有以法国汉学为代表的
《荣格与中国文化》是中学西渐丛书的一种,中学西渐丛书的选题意图是通过揭示西方世界具有影响力的文学艺术大师、哲学家、思想家等人与中国文化的关联,从中理出 中 学渐次浸润、影响 西 学的脉络。本书分为六章及 引言 与 后记 。*章 荣格的中国文化情怀 ,从荣格出生与成长中所接触的中国文化元素作为缘起,呈现荣格家中的中国气氛,以及荣格内心深处的中国意象,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分别从中国主流文化的几大支系出发,分析荣格著作中体现的中国文化印记,探索荣格思想形成过程中 中学 的催化、启发和影响;第六章 爱诺思及荣格之后的发展 ,呈现荣格及其学生致力于东西方文化沟通与整合的持续努力,分析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以及荣格与中国文化在当代的影响。
本书以音乐民族志的方式,将泰国东北部(伊山)地区的一所高校 玛哈沙拉坎大学音乐学院伊山民间音乐系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泰东北民族音乐概述、泰东北民间音乐教育体系考察和研究、新伊山乐队音乐表演民族志和由泰东北民间音乐教育策略带来的启示和反思等内容探讨泰东北传统音乐文化如何在高校进行传承和创新,一定程度弥补了以往缺少中国学者对东南亚国家音乐教育展开民族志调查和研究的缺憾。
《赛博文化的关键概念》于2004年由Routledge出版社出版,是关于赛博文化的A - Z指南,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日益重要的赛博文化世界的概述。涵盖了从技术到理论,从电影到日常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人工智能、cyberfeminism、庞克、电子政务、游戏、HTML、Java、网络礼仪、盗版等多个领域。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进一步的阅读建议,是该研究领域的指南。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所长William H. Dutton教授认为: 作为一本有趣的书籍的参考资料来源,《赛博文化的关键概念》是对互联网有价值的指南 。
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天堂心驰神往,不停追寻天堂在人间的映像。理想与自由的乌托邦、无罪无恶的岛屿、洋溢幸福的马戏天堂 诗人、哲学家和芸芸众生不懈努力,勾勒出一个个存在于你我想象中的美好乐园。 不止于想象,世人的努力让一座座人间天堂成为可能。波斯花园是宁静与永恒的飞地,与文明相伴相随;海上帝国亚特兰蒂斯繁盛兴旺,尽受自然眷顾;霍尔姆比山的微缩宇宙温柔祥和,在这里,每一天都是崭新的开始 雄奇瑰丽的文字与地图为您呈现27个光怪陆离的幻想世界,总有一座会带给您非凡体验。和本书一起,探访这些沉睡在历史中的天堂吧。
抗战期间,六十余所大专院校先后西迁重庆,奠定了战时首都重庆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心,也改变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布局。而国立中央大学又是迁渝院校中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一所,它不仅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最高学府,也是抗战时期国内规模最大、系科最全的大学。1937 年底,西迁重庆的中央大学复课,在极其艰辛的条件下,迅速发展为招生人数最多、系科设置最齐全的高等学府,开始了它在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的另一段辉煌。中央大学在重庆的九年期间是其发展史上最为辉煌和最值得纪念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给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留下宝贵启示。同时,中大师生广泛参与大后方的开发建设,参与时局建言与文化创造,形成了国难中“救国”“救亡”的政治活动与大学学术的结合与互动。通过内迁重庆的中央大学的办学历史和影响
朋友,您去过非洲吗?您了解非洲吗?您知道北京到好望角的距离是12933公里吗? 《非凡洲游(上下)》是一位中国记者八年亲历26个非洲国家的真实记录。作为中国主流媒体队民日报驻非洲的常任记者,李新烽博士以具体生动的笔触,运用大量鲜活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向读者全方位、宽领域、多角度、深层次地层示了世纪之交的非洲大陆和源远流长、平等友好、互利共赢、真诚支持的中非关系。 2006年6月,作者随总理访问非洲七国。在这次备受非洲和国际媒体关注的非洲之行中,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推己及人、平易近人的外交风范和人格魅力感动了整个非洲大陆,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该书第一编《感动非洲》将带领您沿着的访非路线,零距离地走近共和国总理,走进遥远的非洲大陆,感受中非友谊的真诚、炽热与力量。 李新烽以独特新颖的视角,以深
"列国纪行"系列丛书以生动的笔触记录了中国人在海外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感,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构建了一幅全球化时代的人文图景:从初到异国的文化碰撞,到逐渐融入当地生活的成长历程;从在陌生环境中奋斗打拼的艰辛,到最终找到自我定位的从容。这些普通人的亲身经历,犹如一扇扇通向世界的窗口,让读者得以窥见不同社会习俗背后的人文温度与价值观念。丛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生动的叙事,更在于它填补了宏观数据与微观体验之间的鸿沟。通过记录那些容易被统计数字忽略的生活细节与情感体验,丛书为社会各界提供了观察国际社会的细腻视角。对中国读者而言,这些内容既是认识世界的生动教材,也是培养全球视野的有效途径。在增进国际理解方面,丛书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在跨文化环境中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客观呈现了中国人民开放包容、积
本书将中国传统文化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相关现代科学研究成果为参照,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并探索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具体原则与途径。本书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以欣赏、挖掘、品味为基本诉求,以读者的实际参与方式(发现、理解、鉴赏)为基本形式,力图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解读。本书所构建的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理论价值,有助于提升读者文学修养,加深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书为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 珞珈智库文化丛书 文化发展研究论丛 中之一辑,从宏观的角度论述了国家文化作为一种结构化表达,其本土文化和文化心理的基本特征所确定的本土文化心理与行为特质。本书从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国家构造、国家文化的基本构造及国民文化的基本构造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其发挥作用的机理,同时选取代表性国家的国家文化与国民文化结构案例来进行探讨。后探讨了国家文化与国民文化之间相互转化及其影响,结构清晰,案例翔实,具备一定学术价值。
《非洲研究》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主办的专门以非洲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刊物。刘鸿武主编的《非洲研究(2017年第2卷总 1卷)》所设“中非关系”“非洲政治与 关系”“非洲历史文化与教育”“非洲经济与发展”“书评”及“大使访谈”等栏目,刊布 外学者、外交官之 成果及思想智慧。本刊秉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非洲情怀、中国特色、 视野”之治学理念,搭建交流平台,汇粹学术精华,以求推动中国非洲研究事业之进步。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