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魅感的表面 : 明清的玩好之物》中,乔迅对明清时期中国的装饰艺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展示了明清时期中国装饰艺术从个人物品到整体住宅室内布置的各个层面,建立了在非宗教性的装饰背后一个松散变化的、不成文但仍不失连贯的体系。第一部分“玩好之物”,首先介绍了生产和消费物品的社会环境。第二部分“表域资源”,考察了单个器物所利用的表面处理的主要形式资源。第三部分“从表域到物境”,描绘了单个器物的表面组合在一起时营造出的室内整体物境。本书关注的时间段跨越了将近三个世纪,主要侧重于重建装饰艺术不断变化的、深层次的认知框架,同时也不会忽略魅感的表面:明清的玩好之物讨论时代的差异。书中约有280幅彩图,将带给任何对装饰艺术、对中国艺术感兴趣的人士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体验。
内容简介: 奈曼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一朵鲜艳的奇葩。她由奈曼部落文化和奈曼旗地域文化组成。 奈曼部落文化起源于遥远的黠戛斯—吉尔吉斯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巨流中,不断吸纳新生血液,凝成了今日的奈曼文化。
《叶隐闻书》成书于1716年,共11章,又名《叶隐论语》,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精神源头,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人的价值观的主要支柱之一,以及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自问世以来,该书就在日本广为流传,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日本许多文化界名人都从中吸取过精神养料,比如黑泽明、北野武、桥本忍等。
本书分上下两卷,共175万余字,上卷为“中国文化土壤中生长的中医学”,共22章,系统阐述中医学从远古至今文而化之并走向科学化的过程、成就和问题;下卷为“中外医学文化交流史与医学跨文化传通”,共16章,主要叙述中国医学传海外、海外医学传中国的历史,跨文化传通过程和结果的特点、困难和前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学本身又复杂深邃,本书的重要价值在于把中国古代的文化与医学之间的联系一一剖析揭示出来。
本书是一部利用分类表与著者索引检索中国陶瓷器文献的专业工具书,收录了自宋、辽、金、西夏时期至2015年关于中国陶瓷器研究的文献记录论文、专著及相关工具书两万余条。全书结构由:编辑说明、凡例、目录(分类表1~3级类目)、《中国陶瓷器论著索引》分类表主表(10大类1~6级792个类目,2万多条题录逐条分类标引后纳入其中)、著者音序索引、参考文献构成。全书依中国陶瓷器考古总论、科技考古、历代陶瓷器考古、国外考古发现、专门考古、陶瓷器美学、保护与修复、鉴定、收藏与专业研究为基本大类,收录文献题录比较齐全。同时选定部分主题类目,便于族性检索。另外,程度上保证了该领域老一代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员、收藏与鉴定名家的入选比例。 《索引》对博物馆考古所的馆藏建设、陶瓷器分类排架会有帮助,对专业科研人员立项选题,收
星占学被一些现代学者认为“是人类历早出现的精密科学”,主要是因为星占学这种活动需要使用天文学作为工具,因此它确实曾经长期哺育天文学,直到天文学作为现代科学的先导部分和它分道扬镳。 由江晓原所著的《世界历史上的星占学(精)》“外国篇”系统论述了西方星占学的起源、发展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一部内容丰富的西方星占学文化史。 “中国篇”则以中国传统星占学的类型分析为主。两篇合璧,构成一部完整的星占学史。
全书110万字,收录革命纪念馆1341家,图片2000余幅,分前言、综述、正文、附录、后记等部分,立体式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征程。作为一本反映中国革命纪念馆发展历程的工具书,该书不仅为文物系统和研究机构人员查阅行业信息提供了参考,也为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了解革命纪念馆、走进革命纪念馆提供了方便,是服务党史学习教育、助力“四史”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
品茶读经,余味悠长。《茶经》作为中国一部茶学专著,用古文撰写,专有词汇和偏僻字较多,给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阅读造成障碍。本书通过逐字注音,对部分字词加以注释,并配以朗诵音频,使《茶经》文字活起来,并将音频文件以形式添加于各章节,读者可扫描随时随地聆听《茶经》,同时赠送音频CD-R光盘。
本书是一部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论述东方文明起源,揭示华夏文明特色与内涵的著作。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力图揭开一个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谜局:汉字起源于阿尔泰语,古代阿尔泰游牧民族才是汉字最早的发明者。 作者推进了80年前高本汉提出的汉字“古音拟构”设想,突破传统的华夏文明起源观,指出多音节的古代阿尔泰语才是汉字古音拟构正确的方向,汉字最初表达的是多音节的阿尔泰语。因为越是冷僻古奥的“雅言”,越是那些仅用作书面用语的汉字,越是对应着今天蒙古人日常口语词汇。从语文史方向描述的话,一部华夏文明起源发展史,就是多音节的阿尔泰语最后消融进单音节百越语言中去的历史。
本书从太平天国到改革开放、由上海工部局到1997年前的香港立法局,以人物世家带出清末至今不平凡的中国历史。这些人出身寒微在旧社会根本没有向上发展的支撑力量,但教会给予他们教育机会,他们掌握了英文及西方科学知识,这些新知识在新社会中,在清末乱世引发的中、西交流中大派用场,这七家人通过宗教及出国留学而时势造英雄,改写自己家族的命运,亦改写整个中国的命运。本书是把上海地区七个基督教家族,以巧妙的架构和流畅的笔法,编织成的一部基督教的“家族复合史”,是一部以崭新的视角对这些家族之间纵错交叉的“姻亲互联网”的研究。卜舫济、夏瑞芳、颜惠庆、王正廷、晏阳初、李政道、宋庆龄三姐妹所属的七个家族创建上海圣约翰大学、商务印书馆、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国红十字会等多家机构,成为近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文明在对中国书法史的长期关注中,发现了魏晋书法文化世家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将世家文化研究与书法史研究有机结合,从书法史的新视角研究文化世家。他从对世家的研究中,探求书法发展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蜕变轨迹,这无疑是抓住了文艺发展的重要节点。他对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琅琊王氏、河东卫氏、颍川钟氏、高平郗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泰山羊氏等重要家族进行了深入剖析,由家族文化而至书家群体,由群体而及个人,重点突出了这些世家大族在书法艺术发展和文化转型中的贡献和地位,这在文化世家研究和书法史研究上都极具创新意义。 其次,《从儒风到雅艺: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书法文化家族的研究,但又绝不仅限于一般的家族书法发展问题。文明非常注重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多层文化视角去分析和探讨形成
宜宾有悠久的历史,名酒根植于本地深厚的酒文化传统中。此书通过对历史、考古、文物、文学、文化和民俗的研究,较好地阐释了一方水土酿一方酒,山水美、技艺精的宜宾人能酿出世界名酒的缘由。《宜宾酒史/宜宾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梳理出了宜宾酒文化发展演进的清晰脉络,讲活了宜宾酒目前的动人故事。《宜宾酒史/宜宾文化遗产研究系列丛书》的一大特色是对文物考古资料的大量引用。大量利用本馆所藏和本区域出土文物来佐证、书写本地酒史,图文并茂,文献、实物互证,无论叙述还是论证都不觉空泛,尤其是对四川几大白酒作坊遗址,特别是宜宾糟坊头的发掘资料的充分利用,将会令读者欣喜不已。
品茶读经,余味悠长。《茶经》作为中国一部茶学专著,用古文撰写,专有词汇和偏僻字较多,给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阅读造成障碍。本书通过逐字注音,对部分字词加以注释,并配以朗诵音频,使《茶经》文字活起来,并将音频文件以形式添加于各章节,读者可扫描随时随地聆听《茶经》,同时赠送音频CD-R光盘。
品茶读经,余味悠长。《茶经》作为中国一部茶学专著,用古文撰写,专有词汇和偏僻字较多,给一般读者,特别是青少年阅读造成障碍。本书通过逐字注音,对部分字词加以注释,并配以朗诵音频,使《茶经》文字活起来,并将音频文件以形式添加于各章节,读者可扫描随时随地聆听《茶经》,同时赠送音频CD-R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