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树林中筑巢的类人猿到依靠木材生火、搭建住所、制作工具和 的早期人类;从车轮和木管乐器的结构设计,到纸张和印刷机的发明……人类成功的关键在于我们与木材的关系。 罗兰?恩诺斯结合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建筑学、工程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木材与文明深度融合,重新诠释了人类史,让我们了解到木材的独特属性如何对我们的身体、思想、社会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木材为中心去看待世界,可以帮助我们 清楚地想明白我们是谁、来自哪里、将前往何方。
滕州拥有超过7000年的文明史。以往关于滕州历史文化的叙述,皆将其作为地方性知识。本书跳出地域的限制,以宏大的视野,深邃的眼光,将滕文公、叔孙通、公孙弘、墨子、鲁班等出自滕州的历史名人或文化巨匠放到儒学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些重大关节或整体背景中重新加以解读,使滕州在中国历史文化全局上的地位得到重新定位,一些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历史文化现象也得到重新阐发,从而刷新了滕州的历史文化面貌,并为深化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叶隐闻书》成书于1716年,共11章,又名《叶隐论语》,是日本武士道文化的经典著作和精神源头,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本人的价值观的主要支柱之一,以及了解日本文化的重要原典之一。自问世以来,该书就在日本广为流传,并被译为多种文字,日本许多文化界名人都从中吸取过精神养料,比如黑泽明、北野武、桥本忍等。
本书对传统文化资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颇具代表性且读者感兴趣的内容,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将浩如烟海的文化知识浓缩到近千个问答中。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历法、礼仪习俗、文学艺术、教育思想、科学技术、官衔称谓等,基本涵盖了人们需要了解和学习的中国文化知识,成为普通读者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宝库。
文明在对中国书法史的长期关注中,发现了魏晋书法文化世家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将世家文化研究与书法史研究有机结合,从书法史的新视角研究文化世家。他从对世家的研究中,探求书法发展创新的内在规律和蜕变轨迹,这无疑是抓住了文艺发展的重要节点。他对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琅琊王氏、河东卫氏、颍川钟氏、高平郗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泰山羊氏等重要家族进行了深入剖析,由家族文化而至书家群体,由群体而及个人,重点突出了这些世家大族在书法艺术发展和文化转型中的贡献和地位,这在文化世家研究和书法史研究上都极具创新意义。 其次,《从儒风到雅艺:魏晋书法文化世家研究》的内容是关于书法文化家族的研究,但又绝不仅限于一般的家族书法发展问题。文明非常注重从广阔的时代背景和多层文化视角去分析和探讨形成
《传统与变革之间:商周亲属称谓的演进/“通古察今”系列丛书》以甲骨、金文为研究材料的中心,研究了商周时期为常见的祖、妣、父、母、子等亲属称谓,详细考证了商代亲属称谓前部分区别字问题,大致勾勒出这些亲属称谓在商周之际的演变历程和商代数字亲称的规律性问题,并对这些亲属称谓在商周社会中的含义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异同,分析原因;还进一步就商周亲属称谓制的类型、意义,及其与商周社会结构、文化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作了探讨,由此窥视商周文明之间的传承与变迁。
萨伊德继《东方学》之后较重要同时也是较复杂的著作,有人用拉什迪的小说来做比喻,说假如《东方学》是萨伊德的《午夜的孩子》,那么《文化与帝国主义》就是他的《撒旦的诗篇》。与《东方学》基本上不处理文学文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文化与帝国主义》的问题意识建立在这样一个更深入的追问上的:“小说写作和抒情诗……是怎样参与东方主义中的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由此生发的对“小说与帝国”关系的讨论,不仅像伊恩·马丁在《小说的兴起》那样把现代小说的兴起和现代资本主义相联系,重构了“现代欧洲小说诞生”的帝国主义扩张的语境,而且极富争议地把他对西方文化与帝国主义共谋关系的分析扩展到小说的形式和风格层面,认为欧洲小说在其发生学的意义上汇集了两种的质素: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叙述样式,另一方面则
纽约时代广场百余年来以其多元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美国文化的特点。本书作者以其个体回忆和社会评论交互穿插的方式,借助电影、摄影、文学、流行音乐、电视当然还有百老汇音乐剧,揭示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富饶灯光是如何阐释了一系列跨越广泛的主题和插曲,将艾森施塔德镜头下的纽约时代广场,巴斯比?柏克莱、约翰?施莱辛格和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纽约时代广场以及杰罗姆?罗宾编舞中的纽约时代广场一一展现。这部文化随笔性质的作品,以富于启示的符号学阐释,将纽约时代广场现实景观的另一面生动而深刻地投射出来。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研究》遵循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时间轨迹,从中国近代美术变革的先声入手,将社会变化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晚明以来的形式、“海派”与画家作为开篇,依次探讨1919—1949年中国美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1949—1956年中国美术在过渡时期的发展、1956—1966年中国美术在十年探索时期的发展、1966—1976年中国美术在“”十年的发展以及1978年至今中国美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研究》论述严谨。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分类社会的关系。从古到今,饮食文化就被文人骚客写进书中,被百姓津津乐道。
公元前7世纪,小亚细亚出现了 早的金银合金币,即琥珀金币。钱币的诞生,打破了希腊罗马时期王权、战争与 之间的界限。钱币意味着权力。 雅典银币是雅典的象征,钱币上的猫头鹰是雅典城邦的标志。钱币使希腊民主制度显影,精英男性公民参加集会时,能得到政府发放的报酬。 铸币使罗马发动境外战争成为可能。公元前3世纪,罗马向意大利南部军事扩张,钱币主要用来支付军队的工资,而非满足平民的经济需求,罗马因此 终成为帝国。 当国王像神一样被崇拜,地中海世界的钱币上的图像开始由神祇,变为在世的统治者。 钱币是希腊文化与罗马帝国权力的象征,它使不同的价值和文化体系趋同。没有钱币的诞生,就没有希腊城邦的繁荣与罗马帝国的形成。
《粤东笔记》是清代寓粤官员、藏书家李调元辑撰的作品。卷首有羊城八景全图,每图均有详细说明。全书十六卷,分别记录广东的风土人情、节令集会、山川神祇、少数族群、鸟兽虫鱼、草木花果、糖茶杂物等,内容广泛,还收录了方言土语、山歌谣曲、节令习俗、物产奇珍等,在广东民间文学、民俗学界都有一定影响。本书由李调元居粤时遍历广东,輏轩采访,博采众书而辑成,在保存岭南地方史料的同时,体现了外地官员对当地文化的审辨,具有独特的文献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