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临*尾声的时候,摆在美国眼前的有两个问题:日本会不会投降?对日本能不能用对德国的办法? 为了制定决策,美国政府动员了各方面的*家来研究日本,*资料和意见,其中*括了本书作者、人类学家本尼迪克*。 美国人或者更多西方人眼里不可理喻的*些行为,恰是本尼迪克*用来解析日本文化本质的范本。书名中的 菊 是日本皇室家徽, 刀 是武士文化的象征。 菊与刀 的组合,象征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如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等等)。 本尼迪克*在二战结束后写成《菊与刀》。《菊与刀》共13章: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直到怎样 自我训练 (修养)和孩子怎样受教育。全书夹叙夹议,抛开了对樱花、茶道、武士道等煽情描述,更多是对家庭关系、**信仰进行白描
《文明的开端》用独特的语言风格将人类从蒙昧到理性的文明发展史讲述得娓娓动听、妙趣横生。从人类漫长的生存探索到定居在适宜的家园建立国家,从统治者不断地争斗和杀戮到百姓生活中农业、商业、科学和艺术的产生,从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到统一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房龙带我们一同回首那条丰富且精彩的文明开端之路。
《文史百谭》属“咬文嚼字文库·慧眼书系”,是一本普及我国传统文史知识的准工具书。作者选取了一百个实际语用中常见文史知识差错,详谈运用文史知识时的注意点,以期引起关注,在实际运用中减少此类差错的发生。 内容分为传统称谓谭、谦辞敬辞谭、礼仪习俗谭、干支历法谭、古代科举谭、古代职官谭、常用典故谭、国学常识谭。具体每篇分“病例”“诊断”“辨析”“链接”四部分。作者贴近语用现实,追本溯源,用大量例证和文史资料来讲解。链接部分的小知识颇具可读价值,能有益地补充读者的文史知识。
滕州拥有超过7000年的文明史。以往关于滕州历史文化的叙述,皆将其作为地方性知识。本书跳出地域的限制,以宏大的视野,深邃的眼光,将滕文公、叔孙通、公孙弘、墨子、鲁班等出自滕州的历史名人或文化巨匠放到儒学乃至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些重大关节或整体背景中重新加以解读,使滕州在中国历史文化全局上的地位得到重新定位,一些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历史文化现象也得到重新阐发,从而刷新了滕州的历史文化面貌,并为深化地方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范例。
本书对传统文化资料进行了适当的取舍,选取了颇具代表性且读者感兴趣的内容,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将浩如烟海的文化知识浓缩到近千个问答中。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天文历法、礼仪习俗、文学艺术、教育思想、科学技术、官衔称谓等,基本涵盖了人们需要了解和学习的中国文化知识,成为普通读者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知识宝库。
《传统与变革之间:商周亲属称谓的演进/“通古察今”系列丛书》以甲骨、金文为研究材料的中心,研究了商周时期为常见的祖、妣、父、母、子等亲属称谓,详细考证了商代亲属称谓前部分区别字问题,大致勾勒出这些亲属称谓在商周之际的演变历程和商代数字亲称的规律性问题,并对这些亲属称谓在商周社会中的含义进行了比较研究,考察异同,分析原因;还进一步就商周亲属称谓制的类型、意义,及其与商周社会结构、文化的关系等诸多问题作了探讨,由此窥视商周文明之间的传承与变迁。
纽约时代广场百余年来以其多元的、独特的文化景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美国文化的特点。本书作者以其个体回忆和社会评论交互穿插的方式,借助电影、摄影、文学、流行音乐、电视当然还有百老汇音乐剧,揭示了纽约时代广场的富饶灯光是如何阐释了一系列跨越广泛的主题和插曲,将艾森施塔德镜头下的纽约时代广场,巴斯比?柏克莱、约翰?施莱辛格和马丁?斯科塞斯电影里的纽约时代广场以及杰罗姆?罗宾编舞中的纽约时代广场一一展现。这部文化随笔性质的作品,以富于启示的符号学阐释,将纽约时代广场现实景观的另一面生动而深刻地投射出来。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研究》遵循中国近现代美术发展的时间轨迹,从中国近代美术变革的先声入手,将社会变化对中国美术的影响、晚明以来的形式、“海派”与画家作为开篇,依次探讨1919—1949年中国美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发展、1949—1956年中国美术在过渡时期的发展、1956—1966年中国美术在十年探索时期的发展、1966—1976年中国美术在“”十年的发展以及1978年至今中国美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发展。 《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发展研究》论述严谨。结构合理,条理清晰,是一本值得学习研究的著作。
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文化现象,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分类社会的关系。从古到今,饮食文化就被文人骚客写进书中,被百姓津津乐道。
《中国绘画史》是陈师曾先生在济南主讲的 中国美术小史 的记录稿。全书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三代以下至明清两代的绘画艺术的历史,梳理历代画史脉络、技法沿革、题材变迁以及重要的画派、画家等,文字简明扼要,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美术史普及读本。
在古代遗址中,人类活动留下了各种痕迹、遗物,它们与有机物堆积在一起形成特定的文化层。每一层代表一定的时期,从不同阶段文化的比较中,看出文化的不同层次。也可以说,一定历史阶段的文化模式就是一个文化层
《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多年从事戏曲研究的一部总结性著作,被公认为中国近代古典戏曲研究的 开山之作 。它大大提升了戏曲在文学中的地位,把他从 托体近卑 的俗文学拉升到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全书共十六章,以宋、元两朝为重点,徵引历代有关资料,考察中国古典戏曲形成、演变、发展的过程,描绘出清晰的途径和线索。对戏曲语言的艺术特点和审美价值作了具体的分析和发挥。是中国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专著,材料丰富,治学态度谨严,影响深远。此次整理出版以1933年3月商务印书馆《国学小丛书》本为底本,同时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本,内容更加完善。
文房四宝小史,分为笔史、墨史,纸史,砚史,成为古代中国读书人必不可少的 “ 宝 ” ,当代人所习书画,亦是,因此,了解其来胧去脉也是读者的一个需求。作者将这四宝,一一道来,并配有插图。
人类文明从蒙昧时代起步,经历过对日月星空的困惑,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对和平社会的探索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从各个分散、孤立的文化,经过相互接触、交流、竞争、吸收,直到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的今天,其发展的脚步一目千里,势不可当,而且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世界将依然是多样性统一、各文明共处的世界。将全世界文明作为一个整体,从宏观角度审视和研讨历史,已成为史学界的重大课题。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掌握了文明史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底蕴,才能增进对古老文明乃至现今文明的解读和把握,才能在新的挑战面前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 人类的现代生活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古代生活的延续和发展;历史也不是已经消逝的僵死的存在,它依然反映在当代的现实之中。人类昨天的文明是我们今天的文明的根,只有理
坐具与卧具,是中国家具发展史中的一个小部分,但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每天必须接触的家具。就是“天是房”还要有个“地是床”呢;站累了,得坐;到了黑天,得卧。至于坐什么,卧什么,还真是有天壤之别,在这坐卧具中,虽然体现出了众生的不平等,但是,贫也罢,贵也好,坐卧具是向着“为人民的舒服”为主要发展方向。温州大学教 师陈志刚 先生将中国坐卧具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形成《中国坐卧具小史》,读后,不由得你不为先人的追求精致生活而制作的坐卧具发出一声赞叹——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