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这种集祭祀、娱乐和贸易为一体,融合多种民俗风情的社会现象贯穿于传统农耕社会的全部历史过程。通过上庙的礼仪,人们抒发内心的祈望。 《上庙的日子:寻访山西古庙会》为纪实摄影画册,作者历史十余年精选了山西具有代表性的百余种庙会,近千张照片,深有价值。
《泸沽湖摩梭家园文化书系·泸沽湖:摩梭母系社会》书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它以摩梭人和摩梭文化为主,运用全新的手法展示了泸沽湖摩梭母系社会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和作为“人类母系社会活化石”的传奇。
《纪游西樵山记》是梁念祖于光绪年间与友人游览西樵山后收录其自撰游记、赋、诗诸篇的合集。该书封面有“光绪癸巳年镌,李乃钊书”、“板存养真山房,大良正文堂承刊”,光绪癸巳即光绪十九年(1893),因此,该书出版于光绪十九年。《西樵名胜古迹考》分两大板块:板块是《西樵名胜古迹考》,第二板块则为《游览指南》。板块以西樵山各处景观为条目,介绍西樵山方位、七十二峰名目、山上诸村诸姓、瀑布、岩洞等情况以及西樵山北部官山镇一带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如茶行街、玉岩、官山公园等处。
吴文浩《渔梁——徽商之源》以渔梁村落的聚落变迁、渔梁坝、渔梁街、巴慰祖篆刻和巴氏家族、渔梁人的水上人生、民间信仰以及与紫阳书院、新安画派绵绵交错的关系为基本线索展开,对渔梁的地理人文社会经济作多方面的解读。主要内容包括:渔梁是徽商起航的码头,历史上在徽商兴盛和徽州发展中发挥了特殊的经济功能,并成为渔梁村落集聚和经济人文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村落建筑多样、空间布局独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穿村而过的鱼形村街和有“江南都江堰”之誉的渔梁古坝;渔梁是篆刻名家巴慰祖的出生地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地,巴慰祖的父亲经营盐业,家富资财,其外甥、儿子,传其家学,也精于篆刻,巴氏家族是古徽州儒商结合的又一徽商代表;作为徽商时代的重要商埠,塑造了渔梁人的生活交往空间和民间信仰,等等。
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本书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椰岛海南》是20世纪初基督教长老会海南差会为西方人以及新来传教士编写的介绍海南岛基本情况的读物,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海南岛的社会经济、自然人文及教会历史。全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内容包括海南岛概况和教会发展史及现状二大部分,部分重点概述了海南岛的地理、动植物、黎苗族及汉族、交通工具、贸易及行业,内容深刻具体,真实可靠,都是传教士的亲身经历,与海南岛生活密切相关,对于今天依然具有认识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当时海南基督教的发展情况及相关社会现状,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涉及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可以与其他资料相印证,对于我们今日之相关研究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附录部分简述了在海南岛去世的三位传教士的生平、海南岛基督教大事年表,传教士名录及教会统计资料;此外还收录了一份有关当时
本书从对巴蜀文化、天府文化的深度理解角度,呈现出谋篇布局到文章的择取、注释与解读,充分考虑了纸媒读者需求,致力于情理相兼、雅俗共赏,既有学人的严谨,也不乏表达呈现的生动流畅、朴实清新;适合各类对天府文化的文学表达有兴趣了解的读者阅读,也适合在开展天府文化经典名篇诵读活动时,成为一本方便的工具书。它紧扣着厘清天府文化十六字表述的文化个性的活水之源,来重建我们这座城市多元立体、曼妙多姿的文化记忆。
《椰岛海南》是20世纪初基督教长老会海南差会为西方人以及新来传教士编写的介绍海南岛基本情况的读物,系统地介绍了当时海南岛的社会经济、自然人文及教会历史。全书分为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内容包括海南岛概况和教会发展史及现状二大部分,部分重点概述了海南岛的地理、动植物、黎苗族及汉族、交通工具、贸易及行业,内容深刻具体,真实可靠,都是传教士的亲身经历,与海南岛生活密切相关,对于今天依然具有认识价值;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当时海南基督教的发展情况及相关社会现状,包含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涉及医疗、教育等多个领域,可以与其他资料相印证,对于我们今日之相关研究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附录部分简述了在海南岛去世的三位传教士的生平、海南岛基督教大事年表,传教士名录及教会统计资料;此外还收录了一份有关当时
我们已经无法回到历史亲眼见证不同时期人们爱香、用香的景况,但在流传的文学作品和各式典籍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古人们对香的挚爱:从《诗经》《楚辞》所记录的年代,到唐诗、宋词的时代,再到《牡丹亭》《西厢记》《红楼梦》的时代,从来没有间断过。在封建社会繁华的城市生活中,有闲阶级把对香味的享受升华为一种仪式,成为上流社会身份的文化符号。礼香、品香、赛香、斗香、藏香,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产业化链条,数千年来生生不息。 众香皆妙,而沉香犹甚。沉香素有“百香之王”之谓,成为谱写人类嗅觉文化史的标志性存在。在几种的香料中,“沉檀龙麝”的说法也是沉香为首。在宗教的世界里,无论是佛教、道教,还是基督教、、教,沉香都被认为是上天恩赐的宝物。《》记载,沉香是上帝栽种的植物,是基督降世以前,三位先知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