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彩绘本)详细绘制并介绍了永定门、天坛、先农坛、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正阳门、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端门、故宫、景山、万宁桥和鼓钟楼等15处遗产点,以及中轴线上建筑的左右对称、吉祥瑞兽、围合空间等文化特征。形象、生动地诠释了中轴线所蕴含的中国特色、中国精神和中国智慧,旨在引导大家更好地传承、保护、利用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浙江省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成果。本书简要描写浙江浦江方言的声韵调、连读变调、文白异读、小称音变等,以国际音标标注1000个汉字的老派与新派读音,收集1200条方言词及50个语法例句;语料方面既有规定内容的《牛郎和织女》长篇故事,又有广泛流传于当地的童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谜语、传说等口头方言文化作品,还有即席讲述的反映当地文化风俗的自然话语,具有十分珍贵的方言语料价值,所有方言文化的内容均有对应的方言转写及普通话译文,同时还以二维码方式附有音频及视频。
施晓平著的《苏州城门城墙那些事》这是一本追寻苏州城市历史足迹的书。全书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切入点,对苏州城门城墙包括子城、外城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深情的讲述。以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故事记叙每座城门背后那段浓墨重彩的历史,依托大量的数据、史料为我们揭开苏州城市历史的神秘面纱,解读苏州绚丽多彩的文化特色。
《臆造南洋:马来半岛的神鬼人兽》以丰富的叙事和细节展现了华人在南洋的生活轨迹和文化认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跨域视角来审视这一地区的文化脉络和民族精神。 书中不仅涉及华人从移居南洋到开拓家园的过程,还捕捉了中华与本土历史的夹缝中神话的余烬,通过书写人鬼神兽的故事, 了现实与历史的界限。同时探讨了“南洋”这个地理名词背后的多重含义,以及它在历史演变中的意义变迁。“东南亚”这一名称虽然摆脱了殖民色彩,但仍然无法避免地被二战后形成的政治国界所局限。书中强调了多元族群、文化与信仰是 宝藏,同时也是分歧的根源。
闽西客家的祖训家规,既是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客家村落社会运行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前贤时哲对此论题有过一定的关注,但多偏重于祖训家规条文的搜集整理与解读,而对其反映的社会结构及功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尤其疏于从地域与族群的视角探讨其与社会运作的关系。有鉴于此,本书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就闽西客家祖训家规的形式、主要内容、宣讲渠道、社会功能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比较系统全面地探讨。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元朝时意大利 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也是长江 的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本书作者以优美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带读者走进古渡的每一个角落,娓娓道来一个个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
有“江南音,一唱值千金”盛誉的吴歌,在旧时,却一度引起统治阶级恐慌,被视为洪水猛兽而禁止演唱。 南朝齐国侍中因为“民间竞造新声杂曲”而忧心忡忡,给朝廷上表,说“人尚谣俗,不顾音纪,流宕无崖,排斥正曲,崇长烦淫”。 冯梦龙的《山歌》为历代所禁。 清代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查禁“小本淫词唱片目”111种,其中不少就是山歌、小调。 五四时期北大搜集民间歌谣的举动,也使当时的一些人痛心疾首他们疾呼:“《日刊》是庄严公报,哪能让这种不入流品的东西来玷污它!”还说什么蔡元培在“领着一班年青人胡闹”! 那么到底什么是吴歌,吴歌所唱的内容有哪些,为什么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泛传唱,而被统治阶级禁止呢?沈石、周晨著的《吴歌(听声耳畔苏州)》将一一为您答疑解惑。
所谓“画像石”,即在一些巨大的石板上所镌刻的图画,主要见于石椁、石墓、石祠等,是伴随着厚葬风气而出现的。当时一些富商大贾及中小官吏在丧葬中以石板代替木椁,以石板上的刻画代替漆棺或悬挂的帛画。后来拓印技术发展起来,人们将石板上的画面用墨捶拓下来,通称为“拓片”,实际上就是人类 早的“拓印版画”,比“木刻版画”要早,因而成为中国美术 重要的一章。本书主要介绍徐州地区的画像石,其出现和流行的时代是西汉中期至东汉大约300年,所涉及的地域范围,既包括现在的徐州地区,也包括周围的若干县。
“名人故居”是指有知名度的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本书依据2005年1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工作与利用工作的调查报告中》中的整理名单来确定名人故居。本书作者通过十多年的实地走访、记录,实地拍摄相关建筑图片,共收录了鲁迅、老舍、蔡元培、康有为、梁启超、李大钊、陈独秀、荀慧生等100位历史名人的故居资料,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对名人的生平事迹做了回顾和梳理,用客观、概括的语言对所选名人进行了简略的人物评价。
丰德园,位于上海嘉定嘉宝片林(嘉定北部生态绿廊)中,四面环水,得天独厚。作为今人造园的尝试,它与秋霞圃、汇龙潭(孔庙)、古猗园等嘉定历史名园源远流长。本书以丰德园的造园叙事,讲述古典园林艺术的叠山、理水、花木、建筑之美,由此回望嘉定秋霞圃、汇龙潭、古猗园、州桥、老城区、安师等人与事,呈现出本土文化生命的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