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不拓宽的街道》中,陈丹燕对这些街道上曾经居住的名人、故事、文化等娓娓道来,认为,“街区风貌是一个整体,所以在保护建筑的同时,还必须保护住与那些建筑相连的街道,不得拓宽,甚至也不得随意修改人行道和行道树。这样,这个城市的记忆和历史就成为城市生活中可触摸的、可感受的一部分,而不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本书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种。本书讲述了被称为“上海的根”的老城厢的故事。老城厢文物古迹众多,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集中,除了 的豫园、老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等,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深宅大院内精美的“书隐楼”等一批古迹遗址。虽然几经变迁,但人们仍可从老城厢的一砖一瓦,寻觅历史演变痕迹。分散淹没在旧墙老屋间的古迹、独特的民居建筑及市井文化,不仅是上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瑰宝,也是老城厢的“魂”。本书中不止有历史的故事, 多的是反映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本书是根据上海社联推出的东方讲坛·文化中国主题系列讲座整理而成,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编。讲座邀请6位研究上海经济史、金融史的专家学者,从近代上海经济出发,体验城市成长的嬗变,感受一个变革时代的辉煌,追寻上海这座魅力都市在日新月异发展中很初的源头。
海派文化是在中国江南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合开埠后传入的对上海影响深远的源于欧美的近现代工业文明而逐步形成的上海特有的文化现象。所以,海派文化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与雅致,又有靠前大都市的现代与时尚。区别于
《上海租界》一扫以往租界书写学术化、史料化的痕迹,是一部将文学手段贯穿其间的规模化的非虚构之作,迄今以来鲜见。全书起笔于上海开埠,收笔于租界终结,全景式地描绘了自有渔村以来上海所从未遭遇之历史大变局,酣畅淋漓地活画了百多年来东西方各色人等的滨浦命运;在以流畅、睿智的语言见证着上海史书写的别一种可能性的同时,忠实地捍卫了以档案史料作为骨架支撑的历史真实性,以及重构和再现租界场景的主观可能性。
苏秉公主编的《新视角下的海派文化》以“什么是海派文化”开篇,然后依次从经济基础、契约精神、教育比较、建筑形态、文学艺术、城市生活和哲学视角七个方面对“海派文化”的来龙去脉及有关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设想通过这种全景式、多方位的梳理描绘,勾勒出海派文化的特质。在叙事风格上,力求既准确,又生动;既立足本土文明,又放眼西方文明,即用人类文明进步的框架来看待海派文化的独树一帜,以求不失局中之谜,不失细节之真实,小如石库门弄堂的精致格局、三教九流的市民日常生活、京昆二剧“花雅之争”的因缘际会,都要笔笔着墨,细细点描,丝丝入扣。
本书收录作者布面油画作品120余幅,内容多以上海历史建筑及里弄市容风貌为主,例如愚园路1315弄4号路易艾黎故居、嘉善路117弄新兴顺里、复兴中路老洋房、淮海中路1842-1858号武康大楼、永嘉路茂
“平凉路2767弄”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本书通过16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旧区改造负责人的口述史,辅以历史大事记和120幅各阶段图片,生动地呈现了十九棉工房这一自成单元社区的百年变迁,还原了建筑、
浓密的梧桐树叶,掩映着一幢幢历史 建筑;激昂的交响乐曲,演奏出一曲曲华彩乐章;宁静的藏书楼,珍藏着一本本百年典籍;耸立的龙华塔,见证了一页页申城演变史。 徐汇区古属昆山县,唐、宋代隶华亭县,元、明、清代为上海县辖地。1945年后,分为常熟区、徐家汇和龙华区。1956年,常熟区和徐汇区合并,定名为徐汇区。1984年龙华乡、漕河泾镇和长桥地区划入后,形成如今54.93平方公里的区划范围。 海上文脉,俯仰古今! 历史学家论言:谁要了解十七世纪迄今的中西文化交往过程,谁就会把目光投向历 的徐家汇。徐家汇也越来越成为近代中国文化交流过程中的首处空间中心。徐汇的文物和建筑就是一部中国的文化史和革命史。作为海派文化气息和经典建筑品质 特色的城区之一,“海派文化,人文徐汇”的鲜明地标,如今一个个出现在新时代的
......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现象,“摩登主义”对新兴的社会思潮、外来文化进行时髦化的模仿和趋附,剥离它们的实践目标和文化、现实语境,将其变成文化消费品。张勇所著的《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从时尚生产、日常生活美学、杂志生态等方面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摩登主义”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文化消费、现代想象的角度分析“摩登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质;在20世纪30年代“摩登”与“反摩登”力量的竞争、协商之中,揭示摩登与现代之间的复杂纠缠关系。
本书共收录上海地区56处知名建筑,图文并茂地介绍每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本书为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现象,“摩登主义”对新兴的社会思潮、外来文化进行时髦化的模仿和趋附,剥离它们的实践目标和文化、现实语境,将其变成文化消费品。张勇所著的《摩登主义(1927-1937上海文化与文学研究)》从时尚生产、日常生活美学、杂志生态等方面考察1927-1937年间上海“摩登主义”现象的形成机制;从文化消费、现代想象的角度分析“摩登主义”文学的重要特质;在20世纪30年代“摩登”与“反摩登”力量的竞争、协商之中,揭示摩登与现代之间的复杂纠缠关系。
本书着力描绘勾勒那些长久不受重视,甚至生平身世都很难考察以致湮没在历史中的世俗小人物,如王安德、范殷儒、徐咏青、邱子昂、徐宝庆、朱志尧、潘氏父子等。这些平民阶层也是熠熠闪光的,他们都是掌握着 世本领的不凡人物,他们很难谋划方向,但却往往能决定质量,增加重量;他们都在某一领域作出了出色的、甚至杰出的贡献。如技师邱子昂,是19世纪中后期印刷 石印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近代 负有盛名的土山湾印书馆、申报馆的点石斋印书局、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中国图书有限公司等,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为便于阅读,本书参照辞典形式编排此书,并将全书分为人物寻踪、文化活动和建筑胜迹三大类别,每类以时间前后排序,每篇文稿均附以和文字紧密相关的照片。
作者阐述海派人文精神的纪实随笔,对海派的历史文化、城市演变、生活习俗及精神迁徙进行独到观察,分析上海及周边文化领域或凸显隐蔽的生活形态,对社会转型时期相互交织、陆续浮现的各种文化、理念、思潮作了剖析,讴歌坚守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担当诚信道义、传递正能量的社会人物。
作者阐述海派人文精神的纪实随笔,对海派的历史文化、城市演变、生活习俗及精神迁徙进行独到观察,分析上海及周边文化领域或凸显隐蔽的生活形态,对社会转型时期相互交织、陆续浮现的各种文化、理念、思潮作了剖析,讴歌坚守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怀、担当诚信道义、传递正能量的社会人物。
“薛理勇新说老上海”为著名上海史专家薛理勇先生解说老上海史事风物的丛书。《老上海公馆名宅》专叙丁香花园、马勒别墅、罗别根花园、伊甸园、思南路公馆等一批老上海著名住宅,通过建筑过程、风格造型和相关人物故事等多视角的解读,帮助读者领略这些近代著名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
张鹏编著的《上海人的优点》是关于“上海人的优点”以及“上海人的缺点”的全民讨论综述,收集了迁千位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华人对上海人的评价,本书无疑是很全面、很广泛的对上海人的概述,便于深度洞悉上海人的性格,为真正了解、熟悉上海人,融入大都市提供帮助。写的虽然是上海人,其实它的特点是许多中国人都具备的,其参考价值不仅有且只有于上海人,也适合所有华人进行对照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