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以上海为主题的摄影作品集,收录珍贵的历史照片以及当代杰出摄影师的作品,展现上海自浦东开发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这一过程也可以被视作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本书不仅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摄影作品集,更是一座城市的视觉历史,通过图文的立体呈现,为上海绘就一幅肖像,预示一座 世界城市 的风采。本书所收录图片反映了上海的方方面面,包括上海的科技经济、市民生活、艺术创新、城市建设等,总体通过图片生动诠释了 世界城市 的内涵、品质、特色,是一部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图文作品。
平凉路 2767弄 是上海城市更新的一个缩影,本书通过16位普通居民及1位街道旧区改造负责人的口述史,辅以历史大事记和 120 幅各阶段图片,生动地呈现了十九棉工房这一自成单元社区的百年变迁,还原了建筑、居住空间、社区与日常生活的历史演变,是一部关于 都市考古 的社会学著作,为发掘和保存上海的城市底蕴和城市文脉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和探索。 作为增订本,本书在原版15篇居民访谈的基础上新增1篇居民戴先生的访谈记录,并收录其家人的三张不同时期的珍贵全家福;补充田野教学记录说明;新增附录,增补该书出版后的重要媒体报道及拆迁后近况照片组图;补充再版序言。
本书以上海南京西路历史文化街区核心区??张园为对象开展海派文化研究,通过历史研究、市民口述、企业访谈等多角度挖掘海派文化内涵、总结海派文化传承规律、演绎海派文化精神气质。本书收集并系统整理了张园作为私家花园逐渐走向开放的历史,张园作为城市社交花园所孕育的海派文化,张园改作里弄住宅及其石库门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张园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文历史故事,最后讲述了新时代张园的城市更新与海派文化传承和发展。本书提出 城市文化元空间 的理论,分析了张园作为海派文化的代表传承和发展了海派文化,在新时代的城市更新过程中突显出海派文化元空间的特殊价值。本书适合于城市文化研究、海派文化研究和城市更新领域的学者、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文学和艺术爱好者参考使用。
本书着力描绘勾勒那些长久不受重视,甚至生平身世都很难考察以致湮没在历史中的世俗小人物,如王安德、范殷儒、徐咏青、邱子昂、徐宝庆、朱志尧、潘氏父子等。这些平民阶层也是熠熠闪光的,他们都是掌握着绝世本领的不凡人物,他们很难谋划方向,但却往往能决定质量,增加重量;他们都在某一领域作出了出色的、甚至杰出的贡献。如技师邱子昂,是19世纪中后期印刷史上石印时代的标志性人物,近代史上负有盛名的土山湾印书馆、申报馆的点石斋印书局、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中国图书有限公司等,都活跃着他的身影。为便于阅读,本书参照辞典形式编排此书,并将全书分为人物寻踪、文化活动和建筑胜迹三大类别,每类以时间前后排序,每篇文稿均附以和文字紧密相关的照片。
本书是教1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指导、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统筹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上海地区方言调查整理的成果。其内容是两个国家工程的成果。 2011年国家语委开展保护保存国家语言资源的相关工作。上海地区是建库工作首批试点省市之一,确定上海方言调查点12个:浦西中心城区和周边城区各一个,崇明、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川沙、南汇各一个,后又在奉贤金汇地区增加了两个调查点。该项目集中了上海市方言学研究的主要力量,由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分工负责,许宝华教授和颜逸明教授指导,游汝杰、钱乃荣、张慧英等多位学者参加。该课题2015年通过国家语委组织的专家验收。 2015年起,在有声数据库基础上,上海市语委根据国家语委的要求,启动上海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本书是上述
本书是在《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出版四周年之际,重新推出的典藏版,在开本、排版、装帧、图文等方面打磨优化,是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伴手礼。共收录上海 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服务于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对外讲好上海故事。
本书收录作者布面油画作品120余幅,内容多以上海历史建筑及里弄市容风貌为主,例如愚园路1315弄4号路易艾黎故居、嘉善路117弄新兴顺里、复兴中路老洋房、淮海中路1842-1858号武康大楼、永嘉路茂名南路路口等,描绘的虽是上海普通人日常所见所历的场景,折射出的却是少有的沪上寻常市井间的温暖人情。此外,辅以优美文字,皆是作者所见所闻的家长里短。絮絮叨叨间,流淌出一段别具韵味的上海往事。
本书为“浦东文化丛书”第三辑中的一本。自明代至民国(1368—1949)五百八十多年间,浦东地区曾产生了500多位中医,他们中不乏名医大家,如李中梓、艾元美、秦昌遇、秦之桢、王芹生、顾筱岩、秦伯未、陆渊雷等,他们为中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还没有一本系统记载浦东中医历史的书籍。
《上海石库门》以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详细展现了石库门建筑群落的建筑价值、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意义。漫漫时间长河,上海历史上遗存的著名地面建筑现今尚有70余处,这些老建筑体现了上海建筑的悠久历史、古老的建筑技术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它们在建筑空间处理、施工技术技巧、建材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是当时社会风貌和时代的缩影,在我国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本书承载了上海这些独具特色的老建筑的影像记录,从特定角度呈现这座城市一段精彩的历史的风貌,让读者跟随我们的影像和记录回到过去,回到那段不可忘怀的岁月。
本书是在《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出版四周年之际,重新推出的典藏版,在开本、排版、装帧、图文等方面打磨优化,是展现上海城市形象、代表上海城市文化特色的伴手礼。共收录上海 56处知名建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中英文双语,介绍每一处建筑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时代意义,旨在以建筑为载体,生动诠释 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 的城市内涵、品质、特色,服务于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对外讲好上海故事。
上海大世界,是人们记忆中的远东游乐城,深受海内外中下层游客的青睐,曾是他们节假日出游的*。在这独具特色的建筑群中,设有几十个风格各异的艺术舞台。底层叫 共和厅 ,除10小时连映的电影场和溜冰场外,靠马路一边是 大京班 ;二楼 共和阁 有三个场子分别上演魔术、弹词、滑稽和绍兴文戏;三楼 共和楼 有中西餐厅和演文明戏、淮扬文戏、滩簧的三个剧场。四楼 共和台 ,有歌舞班、杂耍场、济公坛等。昔日大世界上上下下,四面八方整天是粉墨争相献演,观众人声鼎沸 本书所披露的则是在这色彩缤纷的舞台背后的人间活剧和社会传奇
本书是浦东文化丛书第三辑的一种。全书以中医人物和中医草堂为重心,将上海浦东自宋元时期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医人物、中医草堂、中医著作、医案、药方等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整部书稿反映了浦东中医发展历程,浦东中医人物为祖国医学作出的贡献,构成浦东中医文化的华丽篇章,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和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