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既是源远流长、滋养一方的不息活水,也是古往今来湖湘文化的精神原点。 在中国历史上,文化与自然的共生互动并不鲜见,而在湘江之滨体现得尤为明显。从楚辞中的 临沅湘之玄渊兮 到杜甫笔下的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从反复被描绘的《潇湘八景图》到传世古琴曲《潇湘水云》,湖湘之地人杰地灵,文明傍水而生,江水也因此留名。除此之外,湘江之滨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一方的衣食住行,也进一步造就了湖湘地区的地域性格、学派传承以及方言、民俗的形成与流变。 本书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视角入手勾连古今,深入浅出地将一部湖湘文化史娓娓道来,湘江既是起点,也是核心。
本书共分为八章, 主要内容包括: 婚娶寿诞习俗 ; 丧葬祭祀习俗 ; 占卜观兆 ; 趋吉辟邪 ; 民间信仰 (民间观念) ; 岁时节庆 ; 其他习俗拾遗。
湘西十八洞是党中央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地方,本书讲述了各级领导干部与十八洞村民一道,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大山深处积贫落后的边远村寨,逐步建设成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模范村的故事。作者彭学明五年八次实地走访,从十八洞一个个鲜活的身边事例入手,展现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乡间村里的具体施行,以及十八洞村民在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战略后,实现自身命运的转变。
位于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自然风光旖旎,环境幽稚,人文积淀厚重。在历史上,程颢、程颐、范仲淹、杨时等诸多名师硕儒讲学于此;司马光不仅讲学嵩阳书院,其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第9~21卷还在此编纂而成,留下千古佳话。嵩阳书院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海内外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宫嵩涛编著的《中国书院文化丛书:嵩阳书院》从历史沿革、教学管理、祭祀、藏书、学田、建筑、碑刻、诗赋、历史名人等方面对嵩阳书院进行了通俗而全面的介绍,使广大旅游者和书院文化爱好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
湖湘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朵奇葩,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湖湘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古代湖湘教育既重视思想的传承,以儒家教育的探索为核心;又重视学术的创新,形成了完善的理学教育理论体系。近代湖湘教育风起云涌,引人注目,致力于影响中国与世界,呈现出多元发展的趋势。《湖湘文化名著读本(教育卷)》遴选的名人名篇,反映了历代集理论与实践为一身的湖湘教育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展现出的教育精神与人格魅力。
《桂南平话研究 宜州德胜百姓话研究》为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桂南平话研究 的调查研究成果之一,是 桂南平话研究丛书 的组成部分。 桂南平话是广西特有的汉语方言,桂南平话中包含了宋代以前的语言成分,有的属于秦汉时期中原语言的活化石。德胜百姓话是桂南平话中的一种,作者以宜州市德胜镇为调查点,通过对当地百姓话的语音、词汇、语言材料的收集、整理、挖掘,深入研究其内部规律及相互关系,语音部分注重其内部分歧的对比,强调当地发音与中古音以及北京音的比较,*终确认其性质和系属。全面而深入地研究德胜百姓话,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方言在当地的传播与演变,对于民族的迁徙与民族的融合以及广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汉语方言的抢救与保存具有现实意义。
湖南省湘学研究院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提议、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强亲自关心、支持下,于2012年6月4日揭牌成立的湘学研究机构、组织机构。湖南省湘学研究院以弘扬湘学研究、推进文化强省为宗旨。通过整合省内外、国内外的研究力量开展湘学研究,从而达到宣传湖南形象、扩大湖南影响、培养一代湖南新人的目的。作为湖南省湘学研究院院刊,《湘学研究》希望成为研究湖南的新平台和宣传湖南的新名片。既有代表湘学最高水平的前沿学术成果,也有激励人心的湖南历史文化的知识普及。
《荆楚文化丛书 史传系列:荆楚神话传说》所选的神话,都是源自民间的口传,即或不是唯我独有,也是举国罕见。 它们早已被写进论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发表。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依然可能难以理解和认识它们的重要价值;甚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误把宝物当成俗物。所以《荆楚文化丛书 史传系列:荆楚神话传说》便不厌其烦地详加分析、介绍,以帮助其识别这些 文化活化石 。 鲁迅先生说: 迨神话演进,则为中枢者渐近于人性,凡所叙述,今谓之传说,传说之所道,或为神性之人,或为古英雄,其奇才异能为凡人所不及 人物传说所涉及的都是历史名人。它们经过想象、夸张和虚构,一般都已不是史实。换句话说,其主要价值表现为文艺性,而非史料性。但也并非尽然,即还有不同的情况。例如关于李白成被程九百所杀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