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全书·钱塘江丛书: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包括了古今人物、事件、现象三种类型的100个课题。在写作过程中查阅和收集了许多茅以升和钱塘江大桥的资料。反映杭州市江、河、湖、“溪”、海五水共导,打造“生活品质之城”,促进城市科技经济发展,书中对钱塘江作了重点描述。笔者因此掌握了钱塘江水文、经济等相关资料。
金华火腿是享有盛誉的地方特产。金华火腿的制作,精选猪的前、后腿,经修腿、上盐腌制、浸泡刷洗、晒腿整形、上架发酵、修正定型、堆叠后熟几大工序后,闻香定级,判断优劣。金华火腿的制作过程,由低温的冬天绵延至高温的夏天,“低温腌制、中温脱水、高温发酵”的核心技艺,保证了金华火腿的产品质量。
本书通过融合中外研究成果,采用当代城市文化研究新思路,以一种特色鲜明的江南文化理论展开阐述,创新性地用“诗性文化”概括江南文化特质,提出“诗性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本质,叙述其形成的历史过程,体现其文化特征,是一部以创新性理论学术为主题的著作,既有研究性成果展示,又有通俗化的知识介绍。 经济史、社会史等传统研究致力于阐释江南文化发生发展的物质条件与社会背景,本书则致力于探索江南文化的审美本质与精神价值。 “诗性文化”意味着超出文化实用主义、代表着生命自由理想的审美精神,充分关注人的审美需要和自由本质。
在中华文明体系中,江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独具。本书以宏大的视野,全面展现了江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的独特地位及做出的重大贡献。作者从文献与考古遗存着手,系统梳理了江苏由古及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及传承创新。学理清晰,叙述精当,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化普及读本,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也是一本对外展示江苏形象的读物。
本书由今已屈指可数的现代围棋老工作者朱唯力(笔名朱伟)撰写,介绍了20世纪下半叶上海围棋的曲折发展,记述了围棋爱好者们曾津津乐道的“围棋活动中心”的盛衰、大小名手轶事,对了解当代的围棋名人、围棋事业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变迁,提供了视角独特的可贵参考。
《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书籍、地方志、名人文集和汪氏宗谱中搜集整理出来的。部分为越国公汪华自撰文献14篇;第二部分为唐以来历朝对越国公汪华的诏封、诰敕以及对汪王墓祠、汪王庙保护的告示、部文、通知等文献36篇;第三部分为唐至清历代丞相、大臣、巡抚、州官、县令和文人雅士等撰写越国公汪华的有关文献]35篇;第四部分为当代有关领导和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的重要文选38篇;第五部分为当代外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与徽州汪氏家族的重要文选10篇;全书包括《前言》、《后记》共235篇49万7干多字。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奇缺,本书在收录的清朝以前的文献中,因辗转传抄和锲刻错误,可能会出现版本不一、内容不一、年代不一和文字错漏等等问题;同时,由于水平有限,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1辑)》收录了:《关于汪中校书精法楼的三篇佚失碑记拓片及说明》、《朱自清与鲁迅》、《晚清邗上名士——汪砚山》、《晚清扬州武术流派》、《隋炀帝的江都梦》、《典试广西留佳作——论乔莱使粤诗文》、《扬州古籍书店抄本书小记》、《小玉茗堂主汤公亮》、《清代扬州盐商家族文人生卒年考》、《题王仲荦教授赠诗手稿》等文章。
徐州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约6000余年。本卷主要论述了徐州两汉文化形成的多元性来源、形成过程,主要内涵,基本特征及和其他地域文化的关系,阐述了两汉文化对当地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作用与时代价值。
20世纪30年代,杭州爱国实业家都锦生西湖绸伞。制作西湖绸伞,需精选浙江地区独有的淡竹资源、薄如蝉翼的江南丝绸,将一支细润的青竹,巧劈成三十二根,柔软的丝绸夹于篾青与篾黄之间,套色刷花,将秀丽的湖光山色徐徐展开。江南的丝与竹在西湖绸伞上得到了的演绎。
郑义门“一门尚义,九世同居”,被朱元璋誉为“江南家”。郑义门古建筑群以郑门宗祠为主,包括沿白麟溪两岸分布着的十桥九闸、东明书院遗址、建文井、圣谕楼、老佛社、昌七公祠、九世同居碑、孝感泉等。它讲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融古代建筑、传统民俗和儒学文化于一体,注重用材,营造法式严谨,是江南建筑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