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 江苏卷》是 书楼探踪 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著名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大唐越国公汪华文献》,是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书籍、地方志、名人文集和汪氏宗谱中搜集整理出来的。部分为越国公汪华自撰文献14篇;第二部分为唐以来历朝对越国公汪华的诏封、诰敕以及对汪王墓祠、汪王庙保护的告示、部文、通知等文献36篇;第三部分为唐至清历代丞相、大臣、巡抚、州官、县令和文人雅士等撰写越国公汪华的有关文献]35篇;第四部分为当代有关领导和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的重要文选38篇;第五部分为当代外历史、徽学专家、学者、教授等研究越国公汪华与徽州汪氏家族的重要文选10篇;全书包括《前言》、《后记》共235篇49万7干多字。由于年代久远和史料奇缺,本书在收录的清朝以前的文献中,因辗转传抄和锲刻错误,可能会出现版本不一、内容不一、年代不一和文字错漏等等问题;同时,由于水平有限,
诸葛村位于浙江兰溪境内,始建于元代中后期,是迄今发现的诸葛亮后裔的聚居地。村内建筑以九宫八卦为理念依势而建,错落有致,构思精妙。村里民居、祠堂、商铺、牌坊等形制多样。有形的建筑群落与凝结其中的营造技艺、设计理念、习俗信仰、艺术精神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古建筑文化意象。
本书主要汇聚散见在《申报》等文献的与辨志文会密切相关的资料,进而予以标点、校对;深入解读这些传世史料,主要从①剖析宗源瀚创办辨志文会的用意及其变化;②辨析宁波辨志文会与上海求志书院之异同;③察辨志文会的演进轨迹,厘清其阶段性发展特征;④着眼于学术与社会的共生互动关系等方面梳理并探讨近代浙东学术圈与社会共生互动的脉络及其内在机理。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本书记录了主编衣学领从事苏州园林工作16年,主持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工作近十年来在苏州园林绿化领导体制机制上的坚守与创新;在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群体性的保护与修复;在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上的先进理念和机制创新;在风景名胜区的科学性规划建设和管理;在苏州园林文化的深度研究挖掘和传播;在苏州园林同世界同行的广泛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它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誉,有的则被称为 苏州经验 。
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江苏卷》是“书楼探踪”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 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吴歌,中国江南地区水乡人家、巷里阡陌、村落百姓们口中的一种歌曲,或者称为江南民歌,是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歌生动地记录了江南农民百姓乡亲的生活史,不仅是吴语地区至今仍然存活在民间的口头文学形式,而且也是研究方言的珍贵资料。2006年5月20日,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歌》为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品《符号江苏·口袋本》丛书之一。作者从妇孺皆知的历史故事“四面楚歌”开始,讲述了吴歌的源起及特点,并进一步介绍吴歌的表现手法、常见主题、历代评价及现世传承等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吴歌》作者庞培通过大量吴歌歌词的展示,令读者在短时间内熟悉吴歌中所展现的劳动题材、男女“私情”,以及有趣的吃食文化及数字文化。
该书是“典范苏州”系列中的一册,是一本介绍苏州学风的通俗读物。作者杜怀超主要选取了苏州的学校教育、私人藏书(家庭教育)、状元文化、学术脉络主题,层层递进地铺展开苏州历代学风的典范意义。全书共分为章:“问学:溯旧学,向新学”“存墨:藏书楼,爱书人”“名榜:才子地,状元乡”“悟道:立言论,传学风”,作者考据详实,体例清晰,文字流畅,书稿内容挖掘苏州典范,传承勤学学风、藏书家风,传递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