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作者周勋初先生)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对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手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且标,可供学馨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书稿中的文章涉猎广泛,研究极富深度与前瞻性,尤其对江南文化遗产的研究,已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涵盖民俗、戏曲、传统手工艺等各类文化遗产,田野调查也愈加丰富。还特意增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创作手记及作品,目的在于为其提供一个广泛交流的平台。 本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文化哲学视野,为重振手工、复兴手工文化等文化提出一系列理论思考。该书阐述了当代人文背景下手工劳动的人文性质和美学意义,从工具 在手 的无间性和工力 在身 的不逆性探讨手工劳动融艺术和审美于一体的人文特性。重提手工劳动的当代意义,不但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为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杭州的精神气象,讲好杭州故事,《杭州韵味(英文版)》从多位名家的视角,通过 勇立潮头 创新魅力 钱塘记忆 诗书画印 禅茶一味 爱在杭州 6大篇章,以文字、照片、视频等方式介绍杭州的自然山川、历史故事、文化遗产、科技发明、文化名人、饮食生活,以及走在时代前列的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既描绘杭州灿烂历史文化的底色,又展望近年来杭州科技与信息化发展的潮流,集中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生动实践及创新成果,充分彰显杭州历史名城、创新之城的品质,对于中国文化 走出去 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本书邀请专业翻译团队进行翻译,译文既通俗易懂,又保留了中文的美感,很好地诠释了杭州的独特 韵味 。
藏书家韦力先生寻访古代私家藏书楼,二十余年如一日。《书楼探踪 江苏卷》是 书楼探踪 系列的第二卷,在该书中,作者实地探访了位于江苏的20处著名藏书楼,不仅详述了他游历访古的感受,而且广征博引,将藏书家生前身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从乾隆年间徐乾学的传是楼、黄丕烈的百宋一廛,到民国时期柳亚子的磨剑室、钱穆的素书楼,这些篇章宛如一座座藏书文化的丰碑,按时间先后排列,俾使读者从历史纵深中了解到中华大地的人文书香。
《图说浙江》利用左图右说的创新表达方式,通过文化浙江、活力浙江和生态浙江三大模块全方位展现浙江过去、现在和未来,及其历史文化、自然本底与经济社会。世界稻作之源的河姆渡文化、世界丝绸之源的钱山漾文化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遗址所代表的良渚文明等,表明浙江地方文化具有全球意义。一定程度上,浙江是中国的缩影。进入当代,浙江森林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且竹林密布,中亚热带特色鲜明,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富有灵性和诗意。浙江已不再局限于安居,而是追求更高层次的诗意栖居,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样本和示范。
苏州河,长江支流黄浦江支流吴淞江上海段俗称。苏州河沿岸是上海最初形成发展的中心,催生了几乎大半个上海,后又用100年时间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 本书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种,分五个部分,介绍了苏州河的由来、苏州河的“湾”和“角”,苏州河的“渡”、苏州河的“桥”、苏州河边的建筑与工厂,基本上以苏州河边的地名为切入点,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并百余幅图片,图文并茂地讲述了苏州河的故事,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江南评弹钩沉所收明清以来关于苏州评弹的资料来源,主要有报纸、期刊、档案、方志、笔记、回忆录、口述等。其来源皆于每一资料末尾注明。一方面完整地披露了评弹自明末清初诞生以来的历史变迁过程,反映了评弹与江南、上海地域社会文化的密切相关。评弹从苏州到上海历史演变的史实,为学术界考察研究近代江南、上海文化圈提供了资料基础。另一方面,集中反映了评弹在上海都市发展起来以后的繁荣面貌,如书场众多、听众层次多样、与广播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介关联密切,成为上海都市文化实实在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上海辐射江南、 影响江南的重要媒介。因此,该资料集对研究评弹历史,乃至上海都市文化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江南印记》是“江南文化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蕞具代表性的印章作品及印人,勾勒两千余年间印章篆刻艺术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还原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各章所论,或偏重对不同篆刻流派的介绍,或讲述具体印章的来龙去脉,或涉及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揭示印章制作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呈现蔚为大观的印章艺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
《中国的运河:苏州/杭州/绍兴/上海》是安野光雅的随笔画集,以四十幅绝美水彩配优雅文字,为我们记录下被遗忘的中国传统之美。 1985年5月,安野光雅由苏州开启“中国的运河”写生之旅,城镇间小桥流水人家,船儿在河道中来来往往;郊外水田绵绵,山丘上满眼皆是茶园;寒山寺等古刹掩映在茫茫绿树间,游人络绎不绝;上海外滩的街道熙熙攘攘,黄浦江面上波光粼粼、货船客船穿梭如织。 安野光雅用一笔一画,尽展江南水乡的温婉闲适。寥寥几笔,便将水色淋漓、质朴民风的诗意风景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你找回遗失在历史角落里的美好记忆。
《中国的运河:苏州/杭州/绍兴/上海》是安野光雅的随笔画集,以四十幅绝美水彩配优雅文字,为我们记录下被遗忘的中国传统之美。 1985年5月,安野光雅由苏州开启“中国的运河”写生之旅,城镇间小桥流水人家,船儿在河道中来来往往;郊外水田绵绵,山丘上满眼皆是茶园;寒山寺等古刹掩映在茫茫绿树间,游人络绎不绝;上海外滩的街道熙熙攘攘,黄浦江面上波光粼粼、货船客船穿梭如织。 安野光雅用一笔一画,尽展江南水乡的温婉闲适。寥寥几笔,便将水色淋漓、质朴民风的诗意风景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你找回遗失在历史角落里的美好记忆。
由陈瑞近主编的《苏州文博论丛(2016年总第7辑 )》一书是由苏州博物馆组织编写的文博文集,分为考古与文物研究、历史与文献研究、吴门画派研究、博物馆学研究四个专辑,以涉及苏州地方文物、考古、历史、文献和美术等方面的论文为主,旁及其他地域,内容丰富,观点新颖,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西湖景观题名文化研究/杭州全书·西湖研究报告》通过对西湖“标题风景”——“西湖三十景”题名文化的研究,阐述了“历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式”的观点。历史学以文化学为内容,意味着景观题名文化是以历史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地域文化;文化学以历史学为形式,则意味着景观题名研究必须置于历史视域,以历史眼光进行审视。历史学与文化学在本源上属于同一门学问,应当将历史学本质地理解为文化学,并把文化学现实地理解为历史学。因此,历史从其文化本质而言,标志着自然人化和人社会化的程度和状态。在此意义上,对“西湖三十景”题名文化的研究,对杭州地方文化史,抑或景点发展史而言,皆表征在不同时间里自然人化和人社会化的不同程度和状态。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研究,验证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体现了自
本书是一部地方文化学术著作,展示和总结了江苏淮安地区在历史上的文化发展和变迁。上编“淮安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了淮安文化的创始与发轫、发展、繁荣及近代转型;下编“淮安文化的历史风貌”则聚焦淮安的水利文化、漕运文化、军事文化、淮医文化、美食文化、民俗与宗教、淮安方言、淮安文学、淮安艺术、淮安学术。
《江南印记》是“江南文化丛书”中的一种,本书撷取不同历史时期蕞具代表性的印章作品及印人,勾勒两千余年间印章篆刻艺术在江南地区的发展历程。通过阐述一枚枚印章背后的故事,剖析印人和印主之间的交往,找寻推动印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还原当时的社会人文背景。各章所论,或偏重对不同篆刻流派的介绍,或讲述具体印章的来龙去脉,或涉及印人的人生经历,或揭示印章制作的背后故事,从不同视角呈现蔚为大观的印章艺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希望由印及人、及事,以一种更有温度、更具重现感的视角切入印史,捕捉印章艺术发展的浩瀚银河中那些闪亮的星辰,更真切地触摸它们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