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宁波》是一本宁波历史文化普及图书。全书贯通历史节点为经,串联宁波影响力的旅游景点为纬,缀珠编玉,交汇时空,以文学性的语言和丰富精美的插图,展现了宁波各个历史阶段的名胜古迹及其文化特色,通过介绍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体现文旅融合、以文促旅的文化旅游新风尚,呈现宁波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通过生动的语言,流畅的叙述,精美的图片,在走进古迹胜景的同时也走进宁波的历史文化,在空间和时间的交汇处品读宁波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基因。
《符号江苏》丛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江苏**公认度和代表性的特色文化资源,其中不少已列为世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经过长期积淀形成的标志性符号,体现着江苏这方水土独有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基因,展示出江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灿烂多彩。《淮扬菜》这本书,从淮扬菜的源起、风味流派、原料、名馔、苏点、名宴诸方面入手,娓娓道来,成为地区发展的 文化名片 。
该书由王稼句根据苏州乡贤顾颉刚、俞平伯、王伯祥三人半个世纪前的夙愿,在其设想的基础上,选编蔡云《吴歈百绝》,顾禄《清嘉录》《桐桥倚棹录》,袁学澜《苏台揽胜词》《虎丘杂事诗》《姑苏竹枝词》《续咏姑苏竹枝词》《田家四时绝句》《吴郡新年杂咏》《吴门岁暮杂咏》,凡十册。蔡云、顾禄与袁学澜的生活年代分别为清乾隆道光时期和清末,其被收入本书的作品包括诗文、笔记、竹枝词等多种形式,这些著作涉及诸多清代江南风物民俗,尤为世所罕见,尤其是蔡云《吴歈百绝》和袁学澜《苏台揽胜词》等七种,系首次整理出版,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价值。
南京城墙建于公元14世纪中叶,是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后为了保卫京师而建筑的重要防御工程,是中国筑城史上成熟时期重要的代表作,也是南京城市*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它设计思想独特、建造工艺精湛、规模恢弘雄壮,为我国古代城市军事防御系统工程、城垣建造技术集大成之作。 南京城墙已被列入中国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 备选项目 中国 明清城墙 组合项目之一。
苏州园林是苏州山水园林建筑的统称,以私家园林为主,已有2500多年历史。现保存完整的有60多处,对外开放的园林有19处。1997年,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的代表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盛誉为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 ,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苏州园林主要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狮子林、沧浪亭、怡园等。
本书以实事求是的原则选编了35位诗人吟咏宁波的80首唐诗,按诗人出生或生活年代先后顺序排列,对选录唐诗进行深入解读,包括疏通诗文大意、解释词语、概括思想内容、点评艺术性、抉发文化或审美价值等。作者抉剔谨严,考证细致,解读精准,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与可读性。所收唐诗内容涉及宁波的自然环境、政治人文、风物特产、社会民俗、宗教文化等诸多信息,为读者重构了宁波唐诗文化的瑰丽图景。本书以诗证史、以史证诗,是诗歌文学与地方史文化的深度结合。作为浙东 唐诗之路 的重要文献支撑,为宁波的浙东运河文化研究、一带一路建设作了较好的示范。
西津渡,三国时叫 蒜山渡 ,唐代曾名 金陵渡 ,宋代以后才称为 西津渡 。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元朝时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也是长江著名的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本书作者以优美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带读者走进古渡的每一个角落,娓娓道来一个个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
上海的南京路是上海开埠后蕞早建立的一条商业街。起源于1851年的派克弄(Park Lane),延筑至浙江路、俗称大马路。本书是一本历史与文化相结合的普及读物,以南京路街区的建筑为主题,透过陈旧的砖石风景,寻找城市的历史。南京路街区一直是上海城市的中心街区,其城市风貌形成于20世纪初上海的繁荣时代,包含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显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创造力。本书聚焦特色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从文本层面准确呈现了老建筑、老弄堂历史人文积淀,从一幢幢建筑里,发现人与社会的真实存在。
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典型代表。本书记录了主编衣学领从事苏州园林工作16年,主持苏州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工作近十年来在苏州园林绿化领导体制机制上的坚守与创新;在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群体性的保护与修复;在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上的先进理念和机制创新;在风景名胜区的科学性规划建设和管理;在苏州园林文化的深度研究挖掘和传播;在苏州园林同世界同行的广泛交流与影响等方面的实践与思考。它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同行们的认可和赞誉,有的则被称为 苏州经验 。
本书从金陵画派的背景历史生成,金陵八家等篇章全面介绍了明末清初活跃于南京地区的金陵画派这一艺术流派。金陵地区活跃的一般有龚贤、樊圻、蔡泽、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谢荪、胡慥、陈卓等人,绘画题材多以江南山水为表现内容。其作大多雄伟而秀丽,很具江南山水特色。金陵画派中的个人画风相距甚远。
本书共五章,*章导论,概述中国园林包括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史和特色。苏州园林建筑具有满足使用和精神需求双重功能。第二章布局,介绍建筑在宅院一体、融于山水、围合庭院中的多种布局形式,强调了空间是建筑布局的精髓。第三章类型,介绍厅堂馆轩、楼阁、榭舫、亭、廊五种类型的形式和结构,显示了园林建筑的形式多样和灵活变化。第四章装修,建筑内外装修既表现了工匠精湛的技艺,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第五章风格,苏州园林建筑风格的形成具有多方面因素,具有轻盈、通透、灵活、雅致的风格。 本书选择了苏州园林建筑布局和单体的一些典型实例,从造园艺术和文化内涵两方面作了阐述和分析,并附有详实的图纸,希望对园林专业人士、园林爱好者在工作、欣赏园林方面有所帮助。
本书为苏州园林美学的散文自选集,形式上,短小活泼、体裁多样,有题词、小品、随笔、漫话、赋赞、论议、序跋、沉思录、古文评注、史料钩沉等,体现为丰富性、趣味性、学术性三位一体的交融;内容上,包括匠心妙构、园中庭院、峰石巡礼、水泉花木、声色光影、园缘散叶、序跋留痕、论议选编等栏目,涉及范围广。从美学的视角,赏析苏州园林在建筑美之外的又一亮点,对《园冶》等古文的评注专业性强,为同行及爱好者提供了美学赏析的范本。
《文化淮南》一书,是淮南地方文化建设的一个初步成果。它是2011年底,由淮南市委宣传部与淮南师范学院,本着校—地合作、优势互补精神,共同确立的一个合作项目。由淮南市委宣传部和淮南师范学院共同策划,由淮南市地方和淮南师院一批优秀作家的辛勤创作历时三年而成。《文化淮南》既体现了地方政府文化建设工作的宗旨,又充分显示出学术水准与艺术品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社会价值与审美价值的完美统一。本书内容丰富,涵盖历史、文化、典故、典籍,集合历史与现实,地方特色和历史人物考究,现代文化与典籍典故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丰富的淮南文化和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和出版价值。本书的出版对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价值,特别对地方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苏州的辉煌离不开众多巧夺天工的工匠们。他们一代又一代,用自己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将心血和智慧投入所从事的行业中,打造了 苏作 品牌,创造了人间天堂。各种苏作产品一方面支撑了苏式生活方式(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又体现了苏州先民的精神追求和创造创新能力:这就是古人称之为 苏意 的灵光运思和雅致情调。这是苏州文脉在手工劳动领域的重要体现。梳理这一文脉,有助于我们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我们弘扬工匠精神,建设强、富、美、高新苏州的精神动力。
本书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合编,为2013年12月2日至5日,在中山大学举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第十六次年会暨岭南民族文化学术研讨会的论文结集,收录专题论文38篇,围绕族群源流、文化内涵、考古研究三个主题探讨百越民族文化源流特别是岭南地区民族文化的考古新发现和新研究。重要篇目有如苍梧县后背山发现的六朝时期俚僚文化遗址、瑶族千家洞在灌阳、侗族龙纹饰的文化内涵及造型艺术、华南秦汉越人窄坑墓的研究、汉至南朝岭南地区的陆路交通工具、六朝时期东南地区族群关系、江南对虎神的崇拜、华南“洞穴人家”的文化性质、马岭文化的初步分析、横岭山墓地墓葬布局、中国东南六朝墓葬中的越文化因素等,集中阐述了广东及华南百越考古研究的新发现、新进展,岭南南
这是我国*部从传统文化地理学视角系统研究徽州文化地理的著述,共八章:前两章主要廓清相关概念,梳理研究背景,概述徽州文化系统,为后六章奠定基础;后六章依次研究徽州文化源地、徽州文化景观、徽州文化生态、徽州文化整合、徽州文化扩散和徽州文化区。徽州山多耕地少、物产结构性失调、山深地不偏,是徽州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徽州文化景观丰富多彩,内涵精妙,再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向型气质、和谐型风格和伦理型内核;徽州文化与徽州自然环境具有制约、适应、再现和选择关系;徽州文化海纳百川,在扬弃中发展,在吸纳中兴盛;联系徽州内外的水陆通道是徽州文化扩散路径,徽州文化扩散主要属于迁移扩散;徽州文化扩散符合 距离衰减原理 , 小徽州 与 大徽州 是对徽州文化区域差异的基本描述。本书适合徽州文化地理研究者和对徽
★金华历史悠久,文脉流传千年,在这本书里,作者将上千年的繁华熙攘写成数百个充满机趣的段子,无论是地历史、地理、美食、节令,还是人情世故、家长里短、城市性格等,在这里都能找到,带你领略一个来自八婺大地的烟火人间。 ★金华的城市名来自于 神仙打架 ,人骨子里就有着革命精神,从邵飘萍、陈望道到义乌 鸡毛换糖 、永康小五金,中国革命的火种和改革开放的星火都在这里燃起,甚至连地方小吃都打个 你死我活 :肉圆分 南山派 北山派 ;饼有金华酥饼、永康肉麦饼、兰溪鸡子馃;汤圆不仅分甜咸,咸汤圆还分成糯米汤圆和豆腐汤圆 它们日常 打架 不亦乐乎,碰撞出了金华人热火朝天的幸福生活。
在中华文明 体系 中,江苏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独具。本书以宏大的视野 ,全面展现 了江苏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的独特地位及做出的重大贡献 。作者 从文献与考古遗存着手,系统梳理了江苏由古及今的历史和文化脉络 , 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及传承创新 。 学理清晰,叙述精当,是一本难能可贵的文化普及读本 , 且附有大量精美插图,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也 是一本对外 展示 江苏 形象 的优秀读物。
《惠山泥人》是 符号江苏 丛书第二辑中的一种,图文并茂地为读者展现了无锡惠山泥人的文化画卷。作为泥人传统在江南地域的延续,惠山泥人是一个群体和地区的艺术,因艺人群聚惠山而得名。本书探讨惠山泥人 成长 的社会和人文环境,艺人的工艺手法和技艺特征,并重点介绍了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与民间泥塑艺术融合的结晶 手捏戏文 ,结合具体的戏目剧本、角色行当、表演形式引领大家进入手捏戏文的世界,感受戏文泥塑那独特的审美乐趣。
《温州人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疆发 展研究丛书》通过对温州发展道路与经验进行哲学总结,力图按照温州实践、温州世界、温州真理、温州 价值、温州关系、温州问题、温州发展的思路建构温州哲学范畴。在宏观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温州传 统文化融合起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温州传统文化和温州哲学之间的关系;在微观领域,把马克思主 义哲学理论与温州实践结合起来,研究温州哲学内部各个范畴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温州经验进行哲学 概括和哲学阐释,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表述,体现了当代温州实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新要求, 不失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温州人的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新疆发 展研究丛书》由马岳勇等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