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陕西 秦岭风情》是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东西绵延数千里的秦岭是中国的重要山脉,位于陕西段的秦岭主要包括蜀道、太白、终南和华山等。喜欢登山临水的唐代诗人们对秦岭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赞美秦岭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的诗歌作品。尤其是位于长安以南的终南山,更是诗人们看不足、写不完、歌不尽的名山。本书精选200余首描写秦岭风情的唐诗佳作,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代秦岭的真实风貌。编选者对每首诗都有详尽的注释,尤其对诗作中涉及的本事、背景和秦岭山名、峪名等考证详实,既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又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唐诗陕西 京城长安》是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长安是唐代的都城和当时世界上为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大多数唐代诗人都曾到过长安,写过与长安有关的诗作。唐代长安雄伟壮丽的宫舍建筑、车马络绎的旅游名胜、比肩接踵的各色人物、春花秋月的四季美景等,在唐诗中都有诸多反映,诗人们用手中的生花妙笔记录下了唐代长安繁华兴盛的宏大气象与开放包容的时代胸襟。本书共选录涉及唐代长安的唐诗作品近二百首,从不同角度对唐代长安进行描写和诠释。每首作品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尤其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长安地名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便于读者阅读。
作为唐代都城所在地,陕西在唐诗中的地位是首屈一指、独一无二的。本书作为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主要从唐代不同时期的诗歌中反观唐代历史兴衰,以求史诗互证。自唐代开国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直至唐朝灭亡,以及唐代社会开放包容、积极进取的社会风貌,在这些作品中都有真实、真切的记录和反映,可谓一部波澜壮阔的唐代诗史。这些经历和见证过唐代兴衰荣辱的唐代诗人,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为后人留下了更加真实可信的唐代史料。本书从《全唐诗》中精选相关作品二百余首,每首作品都做了简明扼要的注释,尤其对诗中涉及的历史事件、重要人物、山川地理等进行了详细的考证,为读者阅读和理解诗歌作品扫清了障碍。
有唐一代,以都城长安为中心的陕西大地,汇聚了众多文采风流的文人雅士,他们疆场驰骋,建功立业,登山临水、抚今追昔,友朋赠答、把酒言欢,演绎着属于唐人的自信与浪漫。举凡述怀明志、科举仕宦、乡愁旅思、人情世故、赠答唱和、民生疾苦、衣食住行等反映唐代陕西社会生活和人文风貌的内容,在他们笔下都可以信手拈来,化而为诗,便成千古绝唱,更成为我们了解唐代陕西社会风俗的活化石。作为 唐诗陕西 系列之一,本书精选反映唐代陕西人文风尚的唐诗作品二百余首,每首诗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读者了解唐代陕西社会的人文风貌和生活状态。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 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 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 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 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 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 。本书为其中的陕西卷,名为《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陕西卷)》,由黄留珠、徐晔主编,以学术性、现实 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 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中国地 域文化通览(陕西卷)》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 展起到借鉴作用。
本套书作者尽可能多地描绘一些不为人知的古建筑,用自己的方式真实地记录下这些璀璨国宝的现状。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祖国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全书文字均为中英双语,以方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
窑洞属于中国居住文化四大类型之一的地穴式建筑,是黄土高原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浓郁的乡土文化、丰富的生活哲理和人居文化思想。 王文权、王会青*的《高原民居(陕北窑洞文化考察)》介绍陕北窑洞民居的自然环境与形成、历史与现状。展示窑洞民居的美学特征和民俗风情,梳理陕北典型窑洞聚落的结构、规模、风格等,为研究、保护、传承窑洞建筑和窑洞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手资料。
《西安汉唐文化》由高文麒编著。西安——古称长安,是汉、唐重镇,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当时全球*的国际都市。举世震惊的兵马俑、秘藏佛指舍利的法门寺,全世界现存规模*的古城墙;汉武帝长眠的茂陵,唐高宗与武则天合葬的乾陵,杨贵妃沐浴的华清池,收藏历代碑帖的碑林,象征玄奘、义净大师的大小雁塔……都是西安的珍宝。
亲,您来过西安吗?喜欢历史、热爱旅游吗?是个不打折扣的“吃货”吗?有怀旧情结吗?无论您有还是没有,来过与否,《老西安人的生活》都是一本值得您读的好书。 如果您没有读过《老西安人的生活》,就算不上真正了解西安,了解西安人;这对于您来说,还真是件遗憾的事。因为,《老西安人的生活》是您了解西安的好读本。 如果您来过西安,读过此书,相信您定会重游西安,寻觅过往;倘若您还未曾来过西安,相信此书定会燃起您的激情,让您享受不一样的西安之旅。 本书16开本、16印张,装帧精美,用纸讲究。全书文字生动,可读性强,随文插配近百幅老照片,大部分都是首次公开,非常之珍贵。首印珍藏版2000册,希望为您的书橱增添一本好书。
郭冰庐*的《乡土陕北》是以陕北高原广阔地面为主要地缘研究对象,以生态环境、生存环境与人文环境互为参照系,结合陕北的人文地理特点,通过对陕北民间风俗文化的科学考察,挖掘中华原始文化、农业半农业文化、草原游牧文化、长城融合文化以及近世革命文化在陕北高原上的历史积淀,阐释陕北文化品格形成之所由。选题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自原始先民始,汉族和多个北方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或纷争或 和平融入 涵化而形成的陕北人及其陕北民性;二是陕北民间风俗文化的生长点及其在历史传统中不断充盈并保留其原始形态的时空因素;三是多民族融合性质及其环境因素形成陕北民间风俗文化雄浑、悲壮、苍凉的风格和博大的吐纳气派;四是传统的民间文化与新生的革命文化相互认同构成了陕北人文精神主体,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具有挖掘、
《藏着的关中(秦人百相)》讲述的是:中国的华夏文明史、正是大众百姓所孕育的。大众百姓的“民文化”,早已渗透在地域的百姓日常生活中,渗透在他们的起居、劳作和礼仪交往中,甚至是以一种生命存在的方式一代代沿袭下来。比起官文化,“民文化”没有那么严密与精到,却无比鲜活,充满生命力。这正是作者30年来把相机镜头对准已物质形态化的“民文化”的机缘与动力。
本书以详实的考古发现,为我们勾勒出古印在陕西的发展脉络。书中列举了一百多枚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古印图片和封泥图片,配以简明准确的文字叙述,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抚摸着这一枚枚代表着权力和古人喜好的历史遗存,体会着历史的兴衰变迁。
《长安是中国的心》是一部系统叙述长安的散文集。106篇作品,凡黄土、山、原、川、河、池、宫室、帝陵、王墓、道观、佛庙、大雁塔、小雁塔、碑林、城墙、钟楼、鼓楼、门、道、路、街、巷、大学、花木、粮、菜、鸟类、节日、陶器、刻石,尽在其中。涉及地理、建筑、宗教、艺术、民俗。义理与考据相融,思今与追古并行,意远情真,辞丰言简,历时数年而成书。
本书以翔实准确的数字、简洁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精美的图片介绍了陕西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从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方面展示了古老神奇、资源丰富的中华文明发祥地——陕西。文稿信息量大,图片精美,结构清晰。正文提供了一些相关小资料链接,提高了文稿的综合性和可读性。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有关陕北历史文化成果的汇集。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有关宋夏时期陕北地区的史事考论,如《宋夏沿边人口考论》《宋夏疆界考论》等;二是对陕北地区历史文化遗存的整理,如《陕北地区 牛碾子 调查》《党项文化:陕北文化资源中的一座富矿》;三是对陕北地区民族交融与区域文化的讨论,如《小区域、大历史:吴家沟历史断想》《党项民族与陕北文化》;四是与陕北文化有关的人物、杂谈等,如《一位被遗忘的西夏学者:略述曹颖僧对西夏学的贡献》《走进大众的 神秘西夏 》。通过这些论述,有助于加强我们对陕北乃至西北地区区域文化的认识和解析。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从上古到明代陕西境内的帝王陵墓,详细阐述了不同时期概况、各陵的形制和墓主人以及不同时期帝王陵的特点等。以精确的考古数据作支撑,以小资料链接作为知识的补充外延,充实了全书内容。图片精美,大部分由作者亲自拍摄,可观度较强。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印记。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十三个朝代在西安建都,历时一千多年,是我国建都王朝多、建都时间长的地区。因此从某种意义讲,陕西古代史就是中国历史的浓缩。 《看陕西:悠久历史》以时间朝代为主线,依托陕西境内留存的遗迹、遗址,介绍从史前史开始到民国之前的大事件、历史典故、重要人物等。全书内容按历史顺序依次展开:旧石器时代蓝田人遗址,新石器时代半坡文化,上古时期的炎帝、黄帝,西周王朝,秦皇汉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发展,隋唐文治武功,宋元明清告别帝都。 《看陕西:悠久历史》旨在通过介绍看得到的、可触摸的遗址、遗迹来还原陕西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让中外读者对古老的西安和承载丰富文化内涵的陕西获得更深入、更生动的了解。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秦始皇陵和“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详细阐述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的布局特点及剑、矛、戈、戟、弩等出土青铜兵器。精美的图片、精确的考古数据及小资料充实了本书内容,可作为知识的补充,也充分展现了秦代的冶炼技术、工匠的细腻手法和出土文物的艺术价值。
脸谱,是黄土地上的狂欢节——陕西社火的精华所在:在一张脸上呈现一出戏文、几个故事,在一张脸上安插世间百态——脸谱是社火这一陕西古老民间活动秘而不宣的玄妙所在。 本书聚焦陕西社火脸谱,揭示色彩图案、线条符号的组合规律;展示古老脸谱粉本,呈现“粉墨青红,纵横于面”的人面丹青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