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是一套全面反映四川富集文化资源、深厚历史底蕴的文旅丛书,由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组织编写。本丛书图文并茂,全方位地展现了四川文化资源,彰显了巴蜀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传承价值,有利于广大读者深入了解巴蜀文化的底蕴及丰富内涵,增强对巴蜀文化及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理解,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出版价值。《 人文巴蜀 大美天府 文旅丛书 川菜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川菜的起源、发展、特点与流派,同时讲述历史上川籍文化名人称颂的家乡美味和阐述的精到食论,介绍入川的文化名人体验川菜魅力所留下的诗词文章和故事以及对川菜发展的贡献。全书通过以人为本、以点带面的阐述,多维度展示了充满魅力的川菜历史文化内涵。
李晓宇 男,1976年生于四川乐山。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书院史、巴蜀文化史等研究。在《四川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出版有《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巴蜀文化通史 史学卷》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又称秦蜀古道,是指古代中国由秦地长安通往蜀地成都的道路系统,演绎了中国西南部与中原地区悠久的交流历史。而金牛道是蜀道体系中最大的一条, 具有蜀道北段所有线路入川总路线的地位 ,可谓了解蜀道的极具代表性的路线。这条古道不仅是重要的交通路线,更是古蜀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线型的文化遗产,是搏动了几千年的中国经济文化之脉。 本书作者考察探寻蜀道长达十余年,辗转行程十三万余公里,拍摄了沿线壮丽、险峻或幽静的自然风光,城镇、乡村、民居等人文景象,以及石窟寺、古碑刻、古石刻、古建筑、古墓葬等文化遗产,志在用纪实摄影手法为蜀道造像。《行走金牛道》分南北主线、南段支线、北段古线三章,按照 先主后支 从近到古 的顺序,展示了历代金牛道路网的基本结构。其以图文并茂的方式,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
本书为故园画忆系列丛书之一,通过刘涟老师指导后目录以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据,以、省市级、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顺序选择,终和作者确定以下目录: 部分历史建筑80幅,第二部名人故居10幅,第三部分宗教建筑19幅,第四部分历史街区5幅,第五部分民风风俗12副,共计126幅。绘画过程成中存在疑问时及时沟通协调。
本书是一本地方文化普及读物,以成都河流、水文化为对象,从人文地理的角度切入,主要从成都河流水系发展历史、成都冶水历史人物、成都古代湖堰、成都古代桥梁、成都水战、成都河流水系利用等方面,讲述成都水文化的有关知识。该书图文并茂,文字清新活泼。书中既有人文地理参考资料做支撑,还融合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在水文化线索之下,全面立体地呈现出成都厚重的历史文化。该书便于当地人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底蕴,也有利于更好地宣传成都历史文化,使外地来成都的人能认识一个立体全面的成都。
本书主要以 城市笔记 和 语闻成都 版面内容为主,讲述成都新兴的人文生活方式,聚焦本土特色人物和有个性、有品质的成都式人文生活样本,反映当下多元化社会所带来的不同生活类型、别样生活态度、趣味生活圈子等。通过城市与人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城市文化生活,普通市民生活图景和新旧地域文化,真实细致地描摹出成都这座新一线网红城市的迷人魅力和城市文化的立体形象。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 小镇大事 名流屐痕 蜀地沧桑 街院遗迹 四大篇章。
重庆方言,埋藏着重庆人的性格本色和地域文化。 干燥 的重庆脾气、 搁得平 的江湖豪气、 喜剧 式的百味生活 作者通过94个方言词条,用图画和故事,讲述自己的童年生活和重庆记忆,从而带我们走进这座热辣滚烫的奇妙之城。
李晓宇 男,1976年生于四川乐山。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明清史、书院史、巴蜀文化史等研究。在《四川大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合著出版有《近三十年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近代蜀学的兴起与演变》《巴蜀文化通史·史学卷》等。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小镇大事”“名流屐痕”“蜀地沧桑”“街院遗迹”篇章。
本书是一部系统研究羌族建筑的专著。作者以近十年的时间,从数十个村寨、数百个碉楼与民居中提取典型,对村寨、官寨、碉楼、民居、桥梁、栈道等皆有科学而详尽生动的论述,并辅以大量的实地测绘图,融合历史学、人类
成都人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成都人的性格:有较强的封闭意识,容易自命不凡;又渴望了解外界,十分关心家事国事天下事。渴望了解和沟通是人类的共性,在成都人关注外界的同时,外界也在关注着成都和成都人。于是,地地道道的成都人林文询先生写了这本《成都人》,这本“印象派画家”写着“玩”的书,会带你感受成都人的闲适、成都人的自尊,成都人的夜生活……通过成都人的性情来展现这个城市的风格与文化。
创建于光绪元年(1875)的尊经书院是四川地方政治的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它吸收、整合江浙、湖湘学术的思想精华,扭转了四川地区长期以来衰颓的学术风气,为近代蜀学的迅速崛起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尊经书院建院二十七年间,造就人才甚众,一些重要的近现代人物,如杨锐、廖平、宋育仁、吴虞、张澜、吴玉章等,都曾在书院肄业。同时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维新变法、保路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也有书院的师生们组织和参与其中。它对晚清巴蜀文化的新旧交割,乃至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产生过巨大的推动作用。
古蜀文明作为长江上游古代文明的中心区域,不仅具有 很高的文明程度,而且具有与中原古代文明判然有别的 文明形态。此书不仅全面概括了古蜀文化中*重要的考 古发现,而且及时概括了*的发掘进展情况和研究成 果。内容包括:金沙遗址 期待中的惊世发现,三星 堆 难以想象的古蜀文明之巅,文明的恩赐 抚摸 从沉睡中苏醒的千年古物,解密 三星堆王国是怎样 突然消亡的, 置疑 三星堆文明是外来文明吗,三 星堆文明之源 暴露在成都平原上的史前城址群, 高潮 古蜀文明的*后辉煌,一半是历史,一半是神 话 文献中的蜀王传说等。
《人文蜀地:一份记者的行走笔记》是由封面新闻杂志集近些年文稿编撰而成,以游记的形式,把蜀中的古宅院、古战场、古桥梁、古驿道、古官寨、古寺院,一一记录在案。作者试图将每一处历史遗迹,当成一口深井,通过田野考察、口述采集、档案各种方式,去挖掘遗迹背后的人文精神,揭示其中的历史渊源和人文掌故,以一斑窥全豹,展现巴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该书分为“小镇大事”“名流屐痕”“蜀地沧桑”“街院遗迹”篇章。
本书为西南联大社会学系系主任陈达先生的笔记体日记,叙述了卢沟桥事变后,其告别清华园,辗转至云南主持联大社会学系的日子。书中不仅讲到了其在联大的生活与研究,也旁及对联大师生栖息之地昆明、蒙自与呈贡的点滴观察,细致记录下了艰难岁月中的弦歌不辍,与烽火连天中的风土民情。陈达(1892—1975),有名社会学家,长期担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抗战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社会学系系主任和清华大学国情普查研究所所长。1948年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主要研究人口问题、劳工问题和华侨问题,代表著作有《中国劳工问题》、《人口问题》、《南洋华侨与闽粤社会》等。
乐山,古称嘉州,四川省辖地级市,历 属古蜀国,有“海棠香国”的美誉。乐山市是 历史文化名城、 首批对外开放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 旅游城市、 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城市之一。乐山市是中国 一个拥有三处不同类型世界遗产的城市(乐山大佛景区、峨眉山景区、东风堰)。为进一步提升乐山城市影响力,加强对外宣传工作。由中共乐山市委宣传部主编,出版快乐之城·自在乐山一书,本书从市史市貌、名胜名人、美节美食、辖区辖市等多个维度对乐山进行了介绍,将对乐山市的文化品牌在全国范围内的提升产生较好的积极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