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两地节庆,由于两岸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进程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就需要我们做脚踏实地的田野调查,辅以和考古验证与文献阅读紧密结合,才能较全面解读闽台民间传统节日演变发展的结果。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闽台传统节庆习俗调查从民俗学方向进行研究,不仅介绍节庆,而是把节日仪式、活动程序以及作用的具体细节挖掘了出来,详细地补充了相关文化史。(2)闽台民间传统节庆活动的参与群体,以老人和妇女为主,但重大节庆活动时社会精英阶层参与度高,这是值得引起关注社会现象。(3)闽台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祖先崇拜和宗族文化结合密切,因此与民间信仰相关的祭祀节日是重要民俗旅游资源,可培育成为新型的旅游文化业态。
古村落,开宗明义,就是祖先所生存栖息之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生态型聚落,按其发育程度,大致可分为四种形态,即原生态、自然形态、文化形态、审美形态。古村落虽然离现代文明越来越远了,但所孕育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是永恒的,不愧为中国乡土文化活的载体,在选址、布局、规划建设中表现出来的出世与归隐的人格理想,以“天人合一”为主题的风水观念,重视自然山水充满诗情画意的审美意识,长幼有序、重于沟通的宗族意识,等等,即使在今天,人类物质需求越来越多地被满足的同时,仍然需要这种超脱的文化精神和人格理想,需要一些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与亲近自然山水的心态。
《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之四十七:闽南绵治人的社会与文化》仅是学生的实习报告,注重的是学生在田野调查中搜集资料,以及调查结束后整理资料并撰写报告的训练,我们确实能看到学生在参与的整个过程中取得的进步。要从学术的标准来衡量,《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资助出版丛书之四十七:闽南绵治人的社会与文化》收录的每一篇报告并非都达到出版的水平,但基于对学生的努力的肯定,还是将多数人辛苦经年的成果呈现。
本书将闽西区域历史置于全球化进程中的旅游时代进行观照,引入后现代主义新史学观,运用历史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强调区域历史是一个不断书写的进程。为更好地融入全球化时代旅游市场,凝聚全球客家原生情感,强化客家人归宿感和文化认同,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社会精英通过有选择的、世俗化的、功利性的文化叙事和文化实践,重建客家传统社会,将闽西打造成全球客家祖地、客家核心区。用区域社会小历史丰富国家大历史,塑造了全新的闽西形象,提升了闽西的影响力,对闽西社会经济,尤其是旅游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客家人在宗族文化的熏陶下,对人丁兴旺具有执着的向往,进而衍生出丰富多彩的客家花 灯 民俗。行走在赣闽粤客家山区,观察花灯艺人的生存状态,体会民间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变化过程;参与具有象征意义的 响丁 仪式,走访与客家花灯有关联的各类民众,解析花灯如何建构客家人的行为和观念。 本书以客家花灯为研究对象,从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角度,系统分析客家族群丰富多彩的花灯文化,旨在解读宗族文化复兴背景下传统客家民俗如何传承和重构,进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框架内分析客家花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可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