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写作大纲的设计和总编纂由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徐辉教授与课题组总负责人、厦门理工学院刘芝凤教授共同负责,由林江珠承担书稿统稿、插图选择和闽台调查信息分类统计撰写个案调查报告、段凌平承担主要章节的写作任务。书中采用了26位师生的闽台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尤其是学生考察队的队长王煌彬在二年多的田野考察中,一人就撰写了二十余篇民间信仰调查报告,在此无法把他们全部列出,但他们的贡献不能忽略。《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信仰传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能够完成还得益于在田野调查时接受我们访问的单位和传承人,如南平市樟湖镇文化馆王商书先生,不仅带我们走访文化遗址,考察地方民间信
本书主要通过历史上梅州地区的书院介绍客家文化教育。书院的藏书、讲学与祭祀,对历史上客家梅州民间崇文重教之风的兴盛与慎远追宗的中原礼俗的传承,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书侧重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客家自然环境的背景下,从历史上梅州的书院建设与发展事实出发,介绍客家文化的形成与传播,客家(梅州)本土的文化教育与民风教化等问题,为外界认识了解客家民系文化内涵、崇文重教传统提供一个新视角、新思路。
围龙屋是位于粤东北的一类乡土建筑类型,也是重要文化遗产。围龙屋极具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文化内涵及其社会性特点。本文从文化遗产视角,以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将围龙屋作为切入点进行调查研究。研究时,主要聚焦在围龙屋的空间上,本文将其分为私有空间和共有空间两部分,而后者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对此,本文主要从三个研究角度展开。一是哲学层面对乡土建筑的分析,重点引渡了列伏斐尔的空间生产理论,统领本书的行文脉络。二是从历史学角度展开传统宗族制度对围龙屋社会性的影响。本文将 人 与 物 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探索性研究,重点反映和揭示了传统宗族制度与围龙屋空间的关系。三是从建筑人类学角度展开对乡土建筑的研究,因为传统的乡土建筑能够*直接地表现价值、意向、观念和生活方式及其变动。本文通过调查其承载和生
本书采访了上百个艺人及相关保护人员。调查内容包括闽台民间曲艺,如答嘴鼓、讲古等;民间音乐,如南音、北管、笼吹、十音八乐、食闹音乐、莲花褒歌等;民间舞蹈,如拍胸舞、车鼓弄、牛犁阵、龙舞、道情(民间二人转)等;民间戏剧,如闽剧、梨园戏、潮剧、高甲戏、歌仔戏等。通过对福建和台湾地区的代表性文化事项进行田野调查,总体上摸清了闽台地区现存的艺术种类及现存状况,理清了闽台与艺术两者间的渊源与联系,进而分析民间艺术面临的困境,探讨保持民间艺术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为研究闽台客家民系与 客家文化的专著。首先论述了客家民系的酝酿与形成 、发展,着重论述了闽西在客家民系形成发展过程中 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其次细致地勾勒了客家人从 大陆原乡向台湾迁徙的历程,台湾客家人的分布情形 与艰苦创业历程,尤其对学界比较忽略的汀州客、漳 州客和福佬客问题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台湾客家人的 抗日斗争史、当代台湾客家人社会抗争运动也做了比 较详细的描述。《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后探讨了 客家文化在原乡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特征,及其在台湾 的传承与变迁情况。本书由谢重光著。
《2013年厦门社科丛书·闽台历史民俗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系列:闽台民间传统饮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对学术的贡献主要在于: 一是田野调查面广。这次课题组共赴闽台两地60余个县乡进行传统饮食业调查,是前期成果所不及的,补充了许多新领域。 二是田野调查细致。本书注重调查民间饮食制作方法,并把闽台民间传统饮食的制作程序与制作方法做了详细的记录,对研究、宣传和推广应用闽台地方特色饮食起到了媒介作用,补充了许多新细节。 三是本书内容丰富。本书题通过两年多的实地田野调查,从闽台饮食历史、饮食种类、饮食加工、饮食习俗、饮食文化、饮食产业等都一一进行了调查或采访,使本书内容十分丰富(因“茶饮”习俗另有他人专著分论,本书不再赘述)。 四是勤于思考。前期对有关考古、文献资料作了相当系统的梳理,
从侨民到华侨,飘洋过海的客家人身份其实是多重角色的复合,既有 侨 的性质,又有 商 的意味,而且这两者均表达出客家文化内涵,使客家侨商与其他地方的华侨区别开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侨商的历史发展,重点突出其在国内外的创业经验,以及对侨居地和侨乡社会的回馈。读者可以从本书了解客家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及这一民系文化的传统性与民族性。
《闽台文化研究集刊(第2辑)》是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为提升自身学术实力,更好服务于海西建设所组织编写的。全书收入数十篇有关闽台文化的论文,从不同角度闽台文化的各种现象进行探讨,力求推动有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增强两岸的联系与交流。本辑包括:“试论外省人在艺术方面对台湾社会的贡献”、“闽台信仰文化增强民间弱势人群自信”、“试论民间信俗文化在闽台交流中的新态势”、“台湾关帝信仰的兴起与发展考论”、“闽台商贸关系浅探”等文章。
本书是“客家文化多样性与客家学理论体系建构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果结集。该会议于2012年12月7—10日由嘉应学院主办,参会人员包括来自海外和8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文史部门的150多位学者。全书从会议提交的100多篇客家学专题研究论文中甄选了22篇有创意、有新见的论文,全面展示了近年来客家文化研究的成果,反映了当前海内外客家学研究的现状及学术前沿,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分为“创业歌”“祖庙颂”“故土情”三个部分,其中“创业歌”是重点内容,共二十三篇文章,以演义体的形式,通过福安各乡镇不同的地域分布,勾勒出林氏在福安的世系分脉,将福安林氏的源流发展史作一个清楚的阐释描述。
本书重在探究龙川独具特色的姓氏与祠堂,追溯每个姓氏背后的历史,展现各个宗祠的风采,具有人文性与历史性。龙川有182个姓氏,其中佗城就有170多个姓氏,遗存下了40多个宗祠,本书正是通过对这些景观的展现,人们研究龙川独特的宗祠文化。
本书是地方文化研究专著,研究主题是水文化对西江流域生态生活的方方面面,读者对象为地方文化及文化人类学研究者。西江是我国第三大河流,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经济带,属于国务院发展规划控制区域。人类文明逐水而成,水文化影响着包括信仰崇拜、建筑表达、经济交流方式、文化传播等地方文化的方方面面。本书是广西哲社课题阶段性成果,在系统调研走访基础上,形成水文化对西江流域,特别是广西段的经济发展、习俗信仰、疍民情况、灾害文化、民间建筑、生态保护习俗的全方位介绍。本书对于地方文化研究特别是西江流域水文化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书重在追溯龙川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如赵佗治龙川、苏辙客循洲等历史典故都为龙川的历史增添了风采,本书正是寻着历史的轨迹,发掘龙川的前世今生,此外,本书还特别撷取了部分在龙川的优秀客家人,讲述他们对龙川的贡献及对龙川的深厚感情。
在川东北的逶迤群山峻岭中,生活着在明末清初从江河湖海迁徙而至的客家人,他们秉承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又不断融合、创新着自己的文明。尤其是朱德故里 仪陇,是四川重要的客乡,居住着32万客家人,说客家话,习客家俗,居客家土楼,在多元文化视域中,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遭遇现代性冲击的当下生态危机境遇中,客家人**的生产、生活习俗,文化传承模式,可以为人们提供转变生活观念、改善生存方法、实现诗意栖居的借鉴。李仕华*的《仪陇客家生态文化研究》从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客家儿女的生命华章、客家生态文化的形成、现实表现及特征(客家语言、生态生活、客家民居、客家民俗、客家艺术、客家节庆)、客家生态文化精神、面临的困境、生态价值以及弘扬客家生态文化的途径与措施等多角度、多方位对客家文化
闽西客家的祖训家规,既是中华传统家风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客家村落社会运行中发挥了重要功能。前贤时哲对此论题有过一定的关注,但多偏重于祖训家规条文的搜集整理与解读,而对其反映的社会结构及功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尤其疏于从地域与族群的视角探讨其与社会运作的关系。有鉴于此,本书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献,就闽西客家祖训家规的形式、主要内容、宣讲渠道、社会功能及其当代价值,进行比较系统全面地探讨。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民间信仰的生活传记,全书分为“溪山开宗”“闽南禅风”“台岛慈云”“南洋法雨”四大版块,描述了清水祖师信仰由安溪开端,向闽南及闽省内外、 和东南亚等地传播的过程。旨在借助这种民间信仰的纹理和面相,观察闽南人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生活,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形式,为清水祖师信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时空中定位,进而阐释这一民间信仰恒久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这是一部关于闽南民间信仰的生活传记,全书分为“溪山开宗”“闽南禅风”“台岛慈云”“南洋法雨”四大版块,描述了清水祖师信仰由安溪开端,向闽南及闽省内外、 和东南亚等地传播的过程。旨在借助这种民间信仰的纹理和面相,观察闽南人的经济、社会文化及精神生活,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组织形式,为清水祖师信仰在中华文化的历史时空中定位,进而阐释这一民间信仰恒久的文化人类学意义。
《客家方言》对客家方言主要是梅州客家方言进行了详细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客家方言的分布、形成及文化底蕴;客家方言的语音;客家方言的词汇;客家方言的语法;客家方言的文化内涵;客家方言的保护。通过对客家方言的生动展示,便于读者了解客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