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项重要文化遗产,一笔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作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重要组成部分,京西古道已然成为门头沟区一张金色的文化名片,在实践过程中,愈加发挥显示其文化张力与价值魅力。 本书以人文视觉、文化审美的叙事角度,通过时空感、历 史感、生命感、价值感强化调动,来展现京西古道文化魅力,强调古道文化审美体验。展示了京西古道的起源、演变及其历史文化,阐述其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并对古道文化的发展及利用进行了有益探讨。书中精练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卓尔不群,使人耳目一新,油然而生前往踏勘体验之念。
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三国时期,这里曾驻有孙权的东吴水师,唐代以后这里专门派有兵丁守卫巡逻。元朝时意大利 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扬州到镇江来,也是在西津渡登岸。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喉,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也是长江 的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三国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 本书作者以优美的文字,配以精美的图片,带读者走进古渡的每一个角落,娓娓道来一个个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
耀州瓷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本书概论了耀州瓷的艺术风格流变,并且分专题论述了金银器、玻璃器、绘画以及古代粉本对于耀州瓷多彩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具有较强的史料性和研究性价值。
本书以一个村落为切入点,在长期田野调查和大量使用民间族谱、文集、碑刻、传说等资料基础上,探讨明清时期乡村社会历史变迁的动力和机制,试图以“总体史”的形象,展示在地域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下粤东韩江上游一个乡村聚落从明中叶到清中叶约400年间从“贼巢”到“邹鲁乡”的社会变迁与建构过程,揭示国家、地方精英与乡村社会形成和变迁的互动关系,深化对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认识和理解,重新思考客家社会文化形成与变迁的具体过程。
在诗歌和小说之间,散文写作于我而言,是中间地带。这是个比较舒服的地带,我固认为那些一生以写散文为己任的人,难成大器,但我承认,我喜欢这种文体。读和写全喜欢。也许由于它是没有写作难度的文体,什么人都可以写,但对于一个有文体意识的作家而言,没有难度,恰是难度,他必须创造难度。让它成为一种最有难度的写作。我相信,只有这种写作,才是好的写作,也唯有这种写作,才是有价值的写作。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南昌人》的写作,是属于这种写作。我积累、构思数十年,就是想写一本这样的散文。写完了,可以接着一心一意去写我的小说。
《文化文山(综合卷)》采用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选择相关的、经典的图片插入其中。图片形象丰富,一目了然,能够深入再现历史现实,立体凸现每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文本内容的画面直观反映和背景补充,图与文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广州在其摩登都市的形象之下,亦有南方城市独特的秀丽与雅致:大气的自然风光,丰富的文物古迹。 书稿选入80篇散文,描写羊城旧八景、新八景以及广州塔、广东省博物馆、亚运新场馆等一批颇能代表广州人文精神和自然风物的景观,配以精美摄影,俨然一帧标识清晰的文化地图,一张可以珍而藏之的文化名片,让读者感受历史与现代的交错、文化与建筑的融合,体验岭南之美,广州之美。
本书是郑鸿生的又一本“常民史”(见《母亲的六十年洋裁岁月》),却用心更深,视角从女性——母亲——转到了男性:他的祖父、父亲和他这一辈。祖孙三代的历史就是一个世纪的历史:清朝遗老的祖父、日本皇民的父亲,而在父权失势、由坚韧的母亲呵护长大的“我”这一辈人(作者与马英九、乃同代人,台大校友),如今已执掌了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的大权。 作者写这本书的核心关切,即是书名所示:“寻找大范男孩”,意即,男性(尤其是父亲和“我”这一辈)如何在一个世纪大历史的左右下,失掉了男性的自尊、心胸、气度,难以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用作者的话讲,即是男性的“欠缺”和“萎缩”。 作者对自己父亲一生的追索尤令人动容:曾为日本皇民、并为日本陆军服务过的父亲一生沉默和不得志,在家里也没有。作者通过几张老照
重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讲述好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有助于塑造城市形象,助力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历史上的重庆城位于长江和嘉陵江的两江交汇的半岛上,并以此为衍生,向西拓展、跨江发散,这两江交汇的半岛就是现代重庆的母城,也是现在重庆渝中区的核心地带。本书从文化地理的角度,以贴近读者、贴近市民生活的角度讲述了重庆母城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 《寻故渝中》分成《山水天成》《史志掠影》《半岛展颜》《老城新潮》《巷陌逸闻》《人物撷萃》六部分,比较全面地记述了母城渝中自远古以来直到抗日战争胜利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商业百态、城市变迁、重要建筑、重要人物等等。 《寻故渝中》的特点就是新。一是观点新,吸收了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二是表述形式新,以人文地理的视角研究区
清湖码头是连接钱塘江南源的水陆转运枢纽,在仙霞古道所联系的浙闽山区经济体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仙霞古道在明朝成为浙闽要途,清湖码头也在此时形成规模,在明朝直至民国早期大约四五百年间,清湖的工商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举足轻重的商业集镇。而在近代与汽车、火车运输的竞争中败下阵来,并不断受战争侵扰,清湖的经济逐渐走向衰落。作者在文中引用了大量的史实资料,辅以实地调查资料,并加以分析和条理化,厘清了清湖码头的发展脉络。在分析了清湖的布局特色和选址之后,作者分店铺、作坊、住宅、公共建筑、交通和生活设施五方面全面展示了清湖的商业、小手工业、运输业等行业发展和镇集人民生活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概况。最后,作者不惜用一章的篇幅,收录了对解放前分别从事船工、中药店员、酒店老板的三个八九十岁的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