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 ★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 ★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 ★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 ★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 ★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 ★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 ★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 ★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 ★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 ★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 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
这是一本用 行万里路 萃取而成的中国文物古迹指南。作者王慧莲,访古圈人称 访古女神莲莲 ,历时二十余年实地访问了上万处古迹,并从到访的四千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精选出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相信能馈赠读者 读万卷书 般的助力与收获。书中不仅收录了上千年的古建筑、古墓葬、石窟石刻,更有上百万年的古遗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明晰翔实地跃然于你我眼前。这是一份理想的访古清单,能带您开启纵览万年史迹的心灵奇旅。
330张彩绘《山海经》帛画,通过摄影和后期,结合原经文展开图说,展示了整体设计精美的异域风情的山海经图画,神兽和事物名称全部配有拼音。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及改革开放前沿地,历史厚重磅礴,精神大度从容。进入新时代,广州勇立潮头逐浪前行,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奋力谱写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四个出新出彩 新篇章。 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品格,这是历史留给广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人文湾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从文学的视角读懂广州,乃至读懂粤港澳大湾区、读懂中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通过历代名家的篇章,向读者娓娓解读广州的辉煌历史。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围绕广州城市历史脉络,按照诗词、散文、小说、杂记四种体裁收录不同年代的名家名作。所选作品均以广州为背景,彰显历史、经济、民俗等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 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和审美取向,构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色彩美学史。作者凭借深厚学术功底,深入研究文献、文物和工艺,让传统色清晰呈现,构建中国色彩美学体系,助力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向国内外游客介绍安徽的旅游文化资源,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编写了一套安徽旅游新文化丛书,共分为《江淮行 皖山》《江淮行 皖水》《江淮行 皖人》《江淮行 皖文》,每册遴选100个*能代表安徽特色的100座山、100条江河湖水、100位名人、100个文化遗产遗址及民俗,全方位地展现了安徽的自然山水之美、人文景观之美。
宝华山位于江苏省句容西北部,与南京接壤,其古称“花山”,亦称“华山”,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宝华山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其历史悠久的文化影响深远,山上的隆昌寺有“律宗 名山”之称,受到各代皇族的垂青。本书为作者历时多年打磨的精心之作,以两个版本的《宝华山志》为基础,考察了宝华山古迹地图及资源现状,隆昌寺建筑格局、建筑风格、艺术特征,宝华山墓塔群遗迹等,从建筑、历史等的角度对宝华山古迹进行“图”与“文”并读,以贴近历史语境的解读方式来追古探今,考察宝华山的历史古迹及其丰富价值。既对宝华山古迹相关古籍史料进行了梳理,又从理论及思想角度进行了多维解读与挖掘,对建筑、艺术、 、文物、人物及文化史的研究,皆有相应的史料价值和参考意义。书稿中含有大量珍贵的插图,部分为作者亲自实地
绍兴,一座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小城,不仅有巍巍稽山,清清鉴湖,更有如过江之鲫的名人,他们在谱写绍兴甚至中国辉煌的历史篇章中,前承后继,熠熠闪光。本丛书系统介绍了绍兴的历史文化、风俗民情,分为《绍兴名人》《绍兴名山》《绍兴名水》《绍兴名桥》《绍兴名楼》《绍兴名茶》《绍兴名酒》《绍兴名镇》《绍兴名城》9册,配以图片,图文并茂地带读者领略绍兴风物。
谢佐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在谋篇布局时,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的功能,采取了宫殿区、管理区、礼仪祭祀区、生活区和宗教区的划分标准,着重研究了这些区域的规划、分布与建筑特点。针对大明宫研究的薄弱状态,杜文玉、王丽梅*的《丝绸之路(9隋唐长安隋唐时代丝绸之路起点)》利用两章十多万字的篇幅专门研究其主要建筑物的功能,搞清了以往研究中没有涉及的许多问题,同时还纠正了前人研究中存在的不少错误。为了突出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作用,专门用了一章的篇幅把其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对外来的经济、文化以及人口与长安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探讨,以确立长安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此外,针对隋唐长安城存留至今的多处重要遗址和建筑物,在论述其发掘与研究情况的同时,还对其保护及利用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从而
肖爱玲*的《丝绸之路(7西汉长安丝绸之路起 点)》主要从都城选址、都城建设与后代利用、都城 空间构成及都城内外交通、都城礼制建筑、皇家园林 、西汉帝陵、丝绸之路与都城的关系以及都城对京畿 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都城遗址价值评估等 十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当然,本研究是在继 承前辈学者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力图突破传统都城研 究中城墙之视阈,在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 历时性的指导原则下,从较为宏观的研究视野,借助 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材料,结合实地考察,对西汉长 安城做全景式论述,希望能够对西汉长安城的整体性 保护做一点工作。
《经国雄略》四十八卷,明郑大郁编。此书编于明亡之际,作者有感于时局之艰困,国势之衰微,忧愤之情郁积于胸,遂发愤著述,选取 深切时艰,有裨今日匡复宏谟者悉载之,如徒华而无实,一概不录 , 各为绘图,分别论著 。全书四十八卷,分为天经考三卷、畿甸考五卷、省藩考四卷、河防考四卷、海防考三卷、江防考三卷、赋徭考三卷、赋税考二卷、屯政考二卷、边塞考六卷、四夷考二卷、奇门考三卷、武备考九卷,共有十三类,其中武备考和边塞考卷数*多。郑芝龙称此书 搜罗今古,援证天人,与夫山川形便,安攘富强,极之帆海绝徼,靡不详载考图 。
人民日报文创《你好山河 2022旅行周历》,由53张高清风光美图组成,以城市风光、山川、星空等为主要方向,获奖作品占比50%以上。每张周历由人民日报文创编辑团队配对应心情文案,让用户从图片欣赏延伸到诗和远方。同时每张照片可以单独撕下成为一张明信片,增加产品的创意性。此外,周历日期下方留白部分可以作为便签,记录每日工作要点,增加产品实用性。既是一册精美的图录,还是兼具实用和美感的手账,更是每周陪伴的日历书。读者在大开眼界饱览山河之美,充分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提升美学素养,增强爱国之情。
邕剧是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南宁地方剧种,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遗项目(见国务院2008年6月7日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39 Ⅳ-138 邕剧 )。无论是从戏曲艺术、戏曲发展史看,还是从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看,邕剧都蕴藏着大量珍贵资料,是极具特色的 地标 文化现象。由于历史等原因,邕剧已濒危,抢救工作迫在眉睫。本书即以 为邕剧留信史,为南宁传文脉 为目的,由 非遗项目邕剧传承人 洪琪口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洪珏整理编撰(两人均是邕剧团创始人洪高明子女),充分展示了邕剧的历史源流、演出班社、舞台语言、唱腔音乐、面谱服饰、表演艺术、前台调度、幕后行头、剧目积累、人文地脉等内容,既严谨又生动,具 信史 品格,填补了邕剧史料的空白。本项目已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岭海名胜记》(二十卷)是一部记述岭南尤其是今广州一带名胜古迹及与该地名胜有关文类的汇编巨著,明郭棐编,刊行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清陈兰芝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在原作基础上进行了增辑。《岭海名胜记》主体分为名胜古迹与文类两大项。文类又分纪传、诗赋、奏疏、寺院碑记等。其内容按所记地点分类:记广州附近名胜十一处,分别是粤会记、粤秀山记、五仙观记、白云山记、蒲涧记、浮丘记、海珠记、石门记、灵洲山记、南海庙记、西樵山记;记北江名胜三处,分别是飞来寺记、曹溪记、梅岭记;记西江名胜两处,崖山记与崧台石室记;记东江名胜两处,罗浮山记与鹤峰记;记韩江名胜、海南名胜各一处,分别是韩岩记和五指峰。清刊本增加了奥门记、花田记、江门记、韩山祠记、丹霞记、七星岩记、羚羊峡记、鼎湖山记、九成台记等
塔的概念源于印度"窣堵坡",也称浮屠、佛图、塔婆等。塔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建筑的传统形式和世俗的影响下,形成了一枝独特的中国古塔建筑艺术奇葩。塔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建筑,它既是佛教的象征,又是乡土文明的表象;既是宗教的产物,又是凝固的史书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本书遴选的248处广东古塔(含经幢)中,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其中含地级市公布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登记保护和未公布保护的80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