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寻色中国》首席色彩顾问郭浩重磅力作 ★这是一场穿越历史,寻访颜色的旅程 ★中国人色彩的一天,在书中化作衣食住行 ★中国传统色领域丰碑之作 ★探寻中国传统色彩奥秘扛鼎之作 ★一部穿越千年的中国色彩美学史,解锁华夏文明视觉密码中国传统色的丰碑之作 ★寻回遗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色彩 ★以故事讲颜色,以颜色溯历史 ★色彩美学是生活方式的直接表达 ★色彩美学在中国是物质和观念的融合 ★将色彩具象为文物,引我们在器物与文明的不灭记忆中,重寻祖先对色彩的精微感受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全方位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 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
这是一本用 行万里路 萃取而成的中国文物古迹指南。作者王慧莲,访古圈人称 访古女神莲莲 ,历时二十余年实地访问了上万处古迹,并从到访的四千余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精选出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个中国古迹,相信能馈赠读者 读万卷书 般的助力与收获。书中不仅收录了上千年的古建筑、古墓葬、石窟石刻,更有上百万年的古遗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遗产,明晰翔实地跃然于你我眼前。这是一份理想的访古清单,能带您开启纵览万年史迹的心灵奇旅。
330张彩绘《山海经》帛画,通过摄影和后期,结合原经文展开图说,展示了整体设计精美的异域风情的山海经图画,神兽和事物名称全部配有拼音。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近现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岭南文化中心地及改革开放前沿地,历史厚重磅礴,精神大度从容。进入新时代,广州勇立潮头逐浪前行,继续在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领头羊和火车头作用,奋力谱写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四个出新出彩 新篇章。 岭南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品格,这是历史留给广州的宝贵财富,也是人文湾区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从文学的视角读懂广州,乃至读懂粤港澳大湾区、读懂中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通过历代名家的篇章,向读者娓娓解读广州的辉煌历史。 读懂广州 书系之《文学里的广州》,围绕广州城市历史脉络,按照诗词、散文、小说、杂记四种体裁收录不同年代的名家名作。所选作品均以广州为背景,彰显历史、经济、民俗等
本书以时间为轴,以色彩为线,串联起中国美学、工艺与思想,追溯中国色彩美学源头。 呈现千年历史中,色彩在祭祀、文学、绘画等多领域的演变历程,让我们领略到色彩与权力、文化、生活的紧密交织。从夏代绿松石色到明清精致色彩,各时代色彩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文化思潮和审美取向,构成了一部生动鲜活的中国色彩美学史。作者凭借深厚学术功底,深入研究文献、文物和工艺,让传统色清晰呈现,构建中国色彩美学体系,助力传承中华 传统文化。
为进一步向国内外游客介绍安徽的旅游文化资源,安徽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编写了一套安徽旅游新文化丛书,共分为《江淮行 皖山》《江淮行 皖水》《江淮行 皖人》《江淮行 皖文》,每册遴选100个*能代表安徽特色的100座山、100条江河湖水、100位名人、100个文化遗产遗址及民俗,全方位地展现了安徽的自然山水之美、人文景观之美。
丛书以鼓浪屿史话、鼓浪屿风光、鼓浪屿建筑、鼓浪屿音乐、鼓浪屿宗教、鼓浪屿原住民、鼓浪屿公共租界、鼓浪屿侨客、鼓浪屿教育、鼓浪屿学者等十个专题为主要内容,较客观准确地介绍了鼓浪屿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充分展现了鼓浪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魅力,是一套系统研究鼓浪屿历史文化的史料读本和百科全书。
内容简介: 《 Hello ,石岐Ⅱ》 这是一本深入探访石岐街道和民俗的绘本志。 新老中山人的无缝结合,给予了这本书更独特的视角。 他们把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款款深情和个体理解融入到对内容和角度的选取和绘制上,创作出他们心中的石岐肖像画。 关于石岐的童年记忆与当下荣光,同样属于你。 《 Hello ,港口》 港口的每条河、每只船、每个人,都带有一种浓浓的水乡情怀。带上笔和纸,走过古旧的长堤路,静看船上收拾渔网的渔民,细听河水拍打石岸的声音;坐下来,轻尝一口新鲜的 大南香蕉,看近处的妇人在河边为新船刷上新漆 一切,是如此舒心惬意。 请跟着作者的文字,感受港口水乡人的情怀;跟着插画师的手绘,领略港口水乡景的魅力。 《 Hello ,南朗》 探访南朗的乡间村落,俯拾久违的悠闲时光; 追寻南朗的名人古迹
本书是广东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一,古墓葬卷按照帝王墓葬,名人及贵族墓葬,普通墓葬及其他墓葬分别介绍了广东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获得的三百余处墓葬材料。墓葬时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直到明清时期,系统介绍了广东省地区墓葬的特色及类型。具有较高的价值。
《霍氏族谱》是南海县石头乡(现属广东佛山石湾区澜石镇)霍氏家族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组织重修的第五次谱牒。除了收有十六世孙霍熙、霍绍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组织修谱时的序文,族谱中还收有六世祖明代霍韬(1487-1540)撰写的倡议修谱序文,以及八世祖霍尚守于明万历年间初修谱序、十世孙霍际斯康熙二十九年(1690)再修谱序、十三世孙霍瑞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三修谱序、十五世孙霍佩纕咸丰七年(1857)的四修谱序,尤为珍贵。 族谱共十三卷,收有南海石头霍氏一世至二十世各房各系的家族主要成员世系及其事迹,对了解霍氏宗族的历史乃至南海西樵的历史文化,具有档案学、历史学和文化人类学等方面的意义。
谢佐编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卷)(精)》是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各地文史研究馆和馆外专家用6年时间撰写的学术著作,共34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均有1卷。各卷上编纵向地描述当地文化的发展史,下编重点描述当地文化的特点和亮点。上起于远古时代,下迄于1911年辛亥革命,可视为各地的“文化地图”。《中国地域文化通览(青海卷)(精)》以学术性、现实性、可读性三者的统一为目标,可供学者参考,也可供干部培训及广大读者研习之用。尤其希望本书能对当前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邕剧是一个有200多年历史的南宁地方剧种,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遗项目(见国务院2008年6月7日公布《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39 Ⅳ-138 邕剧 )。无论是从戏曲艺术、戏曲发展史看,还是从语言学、文化人类学看,邕剧都蕴藏着大量珍贵资料,是极具特色的 地标 文化现象。由于历史等原因,邕剧已濒危,抢救工作迫在眉睫。本书即以 为邕剧留信史,为南宁传文脉 为目的,由 非遗项目邕剧传承人 洪琪口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洪珏整理编撰(两人均是邕剧团创始人洪高明子女),充分展示了邕剧的历史源流、演出班社、舞台语言、唱腔音乐、面谱服饰、表演艺术、前台调度、幕后行头、剧目积累、人文地脉等内容,既严谨又生动,具 信史 品格,填补了邕剧史料的空白。本项目已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
肖爱玲*的《丝绸之路(7西汉长安丝绸之路起 点)》主要从都城选址、都城建设与后代利用、都城 空间构成及都城内外交通、都城礼制建筑、皇家园林 、西汉帝陵、丝绸之路与都城的关系以及都城对京畿 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都城遗址价值评估等 十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梳理。当然,本研究是在继 承前辈学者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力图突破传统都城研 究中城墙之视阈,在世界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 历时性的指导原则下,从较为宏观的研究视野,借助 历史文献与考古发掘材料,结合实地考察,对西汉长 安城做全景式论述,希望能够对西汉长安城的整体性 保护做一点工作。
《岭南文化青少年读本系列》以文物 说 岭南文化,书中每件文物都 讲述 着它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让你穿越时空阅读岭南的历史脉络,领悟优秀文化精髓。丛书按照岭南文化中的建筑、工艺、民俗、历史、戏曲与音乐、绘画与书法等主题分册成书,它像博物馆讲解员一样,将岭南文化中独具代表性的知识点娓娓道来。图书结合生动活泼的在线小视频,以 文字 图片 手绘 动画 的全媒体展现形式,让读者彷如置身博物馆中,读懂件件文物,了解优秀的岭南历史文化。
朱柏庐,与顾炎武、归有光齐名,并称为江苏 昆山三贤 ,是明末清初教育家、理学家,著有《删补易经蒙引》《四书讲义》《春秋五传酌解》《困衡录》《愧讷集》《毋欺录》等,其《治家格言》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全集多选善本为底本,国内首次系统地加以整理、校勘,全面掌握朱柏庐著述存藏版本,精心选择底本和参校本予以汇编整理,《删补蔡虚斋先生易经蒙引》系据珍稀手稿残卷整理,《大学讲义》、《中庸讲义》、《愧讷集》底本为初刊本且都是首次校点。全集穷尽式辑录朱柏庐集外诗文、交游者相关文字以及后人传记作为附录。全集堪称朱柏庐著述的集大成之作,极大便利学术研究的开展,填补学术界在朱柏庐研究领域的空白,拾遗补缺,具有较高的专业学术价值,对于保存古典文化、传承学术经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