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精神》是著名学者徐复观先生创作的艺术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66年。 《中国艺术精神》是美学理论与历史考据相结合的成果,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 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条线索》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社会进行了解读,剖析了宋元时期 水浒 中存疑之处、 水浒 的呈现方式、《水浒传》的成书、《水浒传》的主题、《水浒传》的思想倾向与创新等,并对《水浒传》中的各种人物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解读:成功的江湖领袖 宋江,江湖中的中坚力量,江湖中的特类,江湖上的芸芸众生等。 水浒 是游民、江湖、秘密会社研究学者王学泰先生多年潜心的另一领域,是游民与 水浒 研究的拓展、延伸。
定名与相知 ,是作者在名物研究中不断重复的词, 定名 针对 物 而言; 相知 ,则须出入于 物 与 诗 之间,以此打通二者之联系。 本书十一篇文章均为各地博物馆观展所得,或文房用具,或金银首饰,或花结绶带,或家居用器 七十余家博物馆,四百余幅器物照片,从定名到相知,一步步引领读者走进各馆文物的 繁华 世界,让物的美、时间的印迹、历史的片段、生活的诗意,翩然交织于纸上。
《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集结22篇现场观展,将中华大地与世界的文明故事串联起来,借展览与文物述说文明的起源、发展、交流与衰落。出土文物不仅是先民的生活剪影,也充分映射出他们的精神世界,呈现出文化传统的发展脉络。本书作者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 丁雨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对展览主题思想、布局、展出文物进行介绍说明同时,配以300余张现场文物图片,将展览现场生动地还原在读者眼前,既可弥补不能到展馆现场参观的遗憾,也可作为 曾经来过者 的珍藏记忆,堪称一本 拿在手上的展览 。 本书文笔生动幽默,兼具锋锐的思考、丰沛的情感与扎实的学术功底,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了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及其历史规律。
《戏剧的诱惑》从社会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视域考察元杂剧在元明清三代不断被改写、重构的历史(版本)演变研究,是研究中国古典戏剧的西方汉学专著。作者聚焦于在印刷文化语境中文本的真实性和再生产等问题,详尽地探讨了在后期历史发展的流动语境中元杂剧文本的改写、再生产等问题,追溯了在过去五百多年间文人学士、编辑者、出版商以及翻译者给予一些元杂剧著名文本以重大影响的历史进程,从而进一步地深化了对中国古典戏剧的认知和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有关元杂剧在元明清时期被经典建构和接受的跨文化史。
本书汇集甘地经典演讲与著述,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精神生活等,较全面地展现了甘地的思想深度。 非暴力不合作 理念如何运用、呈现于人类社会的各领域。从本书内容的文本形式看,可分为两大部分:甘地的公开演讲记录,以及其各种著作、文章的摘录。演讲记录具有较强的现场性,有助于读者了解甘地面对的具体情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及观念;著述摘录部分内容全面、篇幅短小精悍,发人深省。
《心之所向》系统梳理了印度现代哲学家室利 阿罗频多不同时期的笔记、书信、草稿、演讲稿等翔实可信的di一手资料,讲述作者作为一个 人 在生命不同阶段的思想和情感,将 圣 还原到 人 ,从而为读者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位印度圣哲的生平和思想。全书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室利 阿罗频多更正他的传记作者和其他作家对他的生平所作的一些陈述;室利 阿罗频多于1890 1928年所写的具有历史重要性的一些信件,包括私人和公开信件,内容涵盖个人、家庭、政治生活、瑜伽和精神生活等;室利 阿罗频多于1940 1950年关于印度和世界事件的公开声明和信件;室利 阿罗频多于1927 1949年关于他的修道院和瑜伽体系的公开声明。
本书是一本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著集,主要收录有《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和《情与忠:陈子龙、柳如是诗词因缘》两辑专论。《抒情与描写:六朝诗歌概论》,孙康宜先生一改传统文人评论六朝诗歌冠以 浮华 绮靡 的泛泛之论,而是从 表现 和 描写 这两个既对立又互补的范畴来讨论,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就是在表现与描写两种因素的互动中,逐渐成长出来的一种既复杂又丰富的抒情文学。《情与忠:陈子龙、柳如是诗词因缘》,孙康宜先生将 面具 美学和性别理论运用于明清诗词研究之中,指出 面具 不过是一种 方便 的手段而已,即借他者之口,表自我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