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说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具有着独特的科学技术文化传统;梳理出中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脉络及其特点;通过选取对数学、天文学、农学、医药学和工程技术等学科领域发展的研究,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具有怎样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取向;揭示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关系;考察中外文化交流对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这些方面研究可以进一步昭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文化对我们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哪些启示和借鉴。
本书在梳理基础理论、选取学术素材、构建体育人类学身体动作分析法基础上,对东巴仪式舞蹈与原始体育关系进行系统研究,进而以东巴仪式舞蹈发展变异为轴心,通过原始文化遗存器物造型及纹饰、东巴舞谱、东巴仪式舞蹈等多重证据相互印证的类比实证,重构中华民族原始体育萌生演进的基本脉络及素描图景。
18世纪是俄罗斯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播和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其政治、经济、精神生活、文化艺术领域都发生了巨变。一方面,世俗社会生活逐渐延展开来,人们的求知欲不断提升,极大地促进了自然科学,尤其是天文学等科学的兴起与发展;另一方面,科学考察活动的频繁、国家自然状况研究的深入,又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知识的运用。与此同时,建筑、戏剧、音乐等领域也涌现出了许多大师级人物。文化生活中呈现的新元素在让统治者倍感头痛的同时,也加速了俄国向新纪元迈进的步伐,成就了一个 狂飙年代 。
近一个世纪之前,陈寅恪先生在《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中写道:“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如果百年之前的情况是敦煌文献和敦煌艺术的新材料将引出新的研究问题,今天的情况则是经多几代学人的积累,基础性调查和材料整理已相当充盈,需要更多以研究中产生的新问题带动对材料的再发掘。巫鸿的这部新作通过“空间”这一角度,调动读者自身经验,从敦煌城一路向西,来到凿有数千洞窟的鸣沙山;面对扑面而来的崖壁展开历史想象,并以人的身体为尺度,进入不同时期的洞窟空间,感受洞窟的功能、性质和参观方式的明显变化。在洞窟中,身体参与感知雕塑和系列壁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终目光视线落在单幅画面上,进入画面内部空间,完成精神层面的观看意义。因此,书中虽然广泛
孙常叙先生(一九〇八—一九九四),又名晓野, 语言文字学家,在古文字、词汇学、古文献学等领域成就卓著,广受学界赞赏和推崇。 本册收录的《文字学》,一九三四年石印本,五卷。卷一为“叙说”,主要对文字学的相关概念进行定义,附有对该卷引用“古文”的分析;卷二、卷三主要讨论声义、说解、复辅音,附有“声义”举例;卷四介绍文字画、六书、象形、指事等概念;卷五为古文字分析举例。 本册也收录了《汉字流变图谱》。该书系一九五一年油印本,不分卷。全书图示了近二百个常见汉字的演变,有助于阅读《文字学》。
众所周知,“唱”居戏曲“四功”之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戏剧艺术的性质。豫剧作为“地方戏”大剧种,其突出的舞台艺术特点便是特别注重“唱”,素有“一腔遮百丑”之审美准则。本书的研究从历史轨迹、方法技巧、语言吐字、谚语口诀、演唱理论系统等展开论述。 书稿包含历史、实践和理论三方面内容。章是关于豫剧演唱发展历史的描述,以演出场所更迭和社会、人文、公众背景变化为参项,将豫剧演唱历史划分为三个时段,概略地梳理剧种的发展背景,详细地论述总结了演唱艺术的成就。第二至四章是关于演唱技法本体的研究,借用现代科学成果对七种用嗓方法类型进行了分析,对豫剧“窝班”教习机制和演唱训练规程进行了系统地整理、挖掘,尤其对“夹板音”给予新的关照;关于演唱方言土音辨正、语言创作特征的抽象总结则具有语言音乐学的意
《中国历代服饰集萃》以出土实物、考古资料为依据,以写实的创作手法绘出中国历代服饰复原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服饰特征与人物风貌,并以各朝代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反映当时的社会概况,同时,详细说明了图中的形象来源和根据。图中再现的建筑景物、人物服饰、室内陈设等,形象直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从事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使用。
“贾”就是苗族的历史法学、道德经书,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社会科学。苗族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是以歌唱和口头传授的形式,代代传承。贾理渗透在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贾理源远流长,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贾理。《月亮山苗族贾理》是就月亮山地区苗族民间口头传说、典故、迁徙、栽岩、祭祖词等几方面各选几例内容来整理的。
“贾”就是苗族的历史法学、道德经书,是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社会科学。苗族历史没有文字记载,是以歌唱和口头传授的形式,代代传承。贾理渗透在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苗族贾理源远流长,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的贾理。《月亮山苗族贾理》是就月亮山地区苗族民间口头传说、典故、迁徙、栽岩、祭祖词等几方面各选几例内容来整理的。
作者以腊尔山台地的苗族村寨为背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些事件为经纬,充分展现了腊尔山台地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从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热爱这片土地的四个理由:一是热爱她的历史丰厚;二是热爱她的风情浓郁;三是热爱她的文化蕴藉;四是热爱她的意境苍茫。
本书以一个特殊的农民工群体——重庆“棒棒”(以从事人力搬运为主的农民工群体,因其手拿一根用于搬运的竹棒,重庆市民称其为“棒棒”。)为研究对象,以其所固有的乡土社会的特质——乡土性为研究主题,从都市感知的视角切入,考察这一群体都市适应的特点,探讨中国农民的乡土性在该群体都市适应中的体现,分析他们所延续的乡土性对其都市感知和都市适应过程的影响,揭示棒棒社会保持乡土性的本质特点,并由此来讨论都市化背景中底层社会的特质。
《藏族文化通论》以文化学的理论将藏族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在将每个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异进行纵向历史性的研究梳理的同时,又将每个文化现象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横向系统性的切割、整合、归类和编排,并对每个文化现象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总结和阐释。 《藏族文化通论》打破了由“大五明”和“小五明”学科体系构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系统,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纳入到国际文化学体系中重新建立了新的结构体系。 《藏族文化通论》是按照研究生教材的知识性、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研究性的要求进行撰写的。为了便于理解文化现象的特点,在藏族文化内容前简要叙述了文化学的理论概要。
《东南亚常识》一共分为十二个章节,介绍了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地理、历史、社会、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内容。全书以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的文字详尽盘点了东南亚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人气美食等,切合实际地解读了赴东南亚旅游、经商、留学等的注意事项。除此之外,还向大家介绍了独特的东南亚神话文化,伴你探秘古老的异邦传说,感受飘荡在历史长河中的神秘情怀!
王中江著的《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很好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很好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界根源的本原论,也有追求优选治理的政道论。黄老学继承了老子的本原论和政道论,又为其增添了用制度和规范保证客观、稳定、有效治理的法治论。
《萨满教:古老的入迷术/内蒙古民族文化通鉴·翻译系列》研究的是萨满教的整个精神世界。尽管这个世界不同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但它仍然是持续的和有趣的。我们大胆认为,每一位真正的人文主义者都有必要了解萨满教的精神世界,因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人文主义已经不再被认为是西方精神传统了,哪怕这一精神传统伟大而丰富。作者从西伯利亚和中部的萨满教传统出发,对萨满教的实践进行了调查。书中观察和描述了南北美洲、印度尼西亚、中国(包括东北、内蒙古、西藏)等地的萨满教。
西藏有纯净、简单的快乐,是心灵的世外桃源;这里的神山、圣湖让人眷恋难忘?《西藏的江孜达玛节》以独特视角、多时空地反映藏族风格的达玛节,有赛马、比试骑术、角力等活动,也有展佛、跳神、祭祀等宗教活动。静静地品读每一个细节、每一幅画面无论从技术还是艺术角度自身就是一幅作品、一个生动有趣的瞬间记录。《西藏的江孜达玛节》编排新颖把文字描述转为简洁轻松用图阅读的方式,文字注释置后增添了阅读的乐趣。
《藏族文化通论》以文化学的理论将藏族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在将每个文化现象的形成、发展和变异进行纵向历史性的研究梳理的同时,又将每个文化现象的结构体系进行了横向系统性的切割、整合、归类和编排,并对每个文化现象的基本特点进行了理论性的分析、总结和阐释。 《藏族文化通论》打破了由“大五明”和“小五明”学科体系构成的藏族传统文化系统,将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纳入到国际文化学体系中重新建立了新的结构体系。 《藏族文化通论》是按照研究生教材的知识性、学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研究性的要求进行撰写的。为了便于理解文化现象的特点,在藏族文化内容前简要叙述了文化学的理论概要。
《中国历代服饰集萃》以出土实物、考古资料为依据,以写实的创作手法绘出中国历代服饰复原图,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服饰特征与人物风貌,并以各朝代重要历史事件为主线反映当时的社会概况,同时,详细说明了图中的形象来源和根据。图中再现的建筑景物、人物服饰、室内陈设等,形象直观、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适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广大读者阅读,也可供从事舞台美术、服装道具等专业设计人员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