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兹特克人的历史长久以来不断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从16世纪最初的殖民者撰写的书面材料到21世纪的电影和书籍,对阿兹特克人的描绘数不胜数,但大多基于西班牙语文献和考古发掘成果,原住民始终是沉默的被动的客体。 美国优秀的历史学教授卡米拉 汤森决心打破这种局面,她尝试研究了所有留存至今的纳瓦语编年史,前所未有地替美索亚美利加原住民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从他们关于五个太阳纪的起源神话到西班牙征服后第三代人的亲身经历,汤森完整重构并精彩讲述了 真实的 阿兹特克人的故事。
本书由凉山彝族农民工在新疆棉田与凉山故土之间的 往 和 返 两部分生活构成。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作者认为彝族人流入新疆棉田成为农业雇工既是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地用工需要与凉山彝人谋求生计多样化之间的共谋。凉山彝族农民工候鸟式 春去冬回 的流动状态,虽受到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影响,但更是他们在成立家庭后主动对生计和生活所做的安排和调整,是他们对主观荣誉的追求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过程。
本书为通俗易懂、清晰直观的国风普及读物。其内容选取了五大类传统手工,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述其工艺流程、简略技法、成品式样等。 第一部分华彩霓裳,介绍传统服饰中用缂丝、香云纱、苏绣等手工艺。 第二部分饰物风华,介绍传统饰品中的绢花、绒花等用到的手工艺。 第三部分掌上风艺,介绍民俗活动中团扇、手帕、香囊等手工艺。 第四部分文房雅事,介绍传统文房中墨、手工纸等的手工艺。 第五部分佳肴美馔,介绍日常生活中的传统食物酱油、月饼等的制作。 书中展示的内容皆为考据后手绘,插图精美,也是一本可以直接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指导书。
本书采访的学者20人,*长者梁旭先生79岁,不足60岁的4人。主要是云南地区*著名的人类学、民族学学者,还有加盟者的日本学者秋道智弥、横山广子教授,澳大利亚唐立教授,云南大学出身的美国学者施传刚教授,中国台湾的何翠萍教授五人。他们的访谈,视野开阔,学术性强,颇多建树。通过访谈内容可以了解该领域的学术前沿、研究方法、时代精神。内容涉及云南等地的民族学、人类学调查、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等大学学科建设等,这些人类学家、民族学学者、历史学、宗教学学者都是曾经在云南求学或工作过,这些人的考察经历、调查足迹以及成长经历本身都是宝贵的资料,能够通过访谈的方式记录下来,是极有意义的。
在中国各民族的空间布局中,海南岛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海南岛背靠大陆,面向大海,与南中国海区域天然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上海南岛都属于中国大陆文化的边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 岛屿文化 形态。不管历史时期还是现代社会,海南岛都保留了很多大陆文化的印记,与大陆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海南岛的民族及其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应通过梳理不同历史时期族群间的交往方式和互动往来,充分重视文化和社会网络的复杂性。海南岛以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在区域研究的视角下具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作为一个文化发展较为晚近的岛屿,其文化的外源性十分突出,即在黎族本底文化的基础上,由汉、苗、回、疍家等民族或族群文化,以及近代华侨文化、农垦文化、西方文化等多种文化长期相互碰撞、整合生成
相比于卷帙浩繁记录下的中华文明史,传统手艺更像是一种微观的存在。它们在纵向的历史进程中,总是被寥寥几笔带过;又在横向的辽阔幅员里,隐身于街头巷陌。它们看似 微小,却并未缺席每一次文化的演进;它们看似传统,却因手艺人的不懈改进而历久弥新。 读者将在书中,伴随三百余幅精美图片,看到这些或大或小的手艺物件在手艺人手中经历的那一道道工序:削切、剪裁;熔铸、锤炼;打磨、镶嵌;印染、装裱......*终呈现出来的作品延续着技艺,融会了巧思,凝结了愿望,拥有了灵魂。从手艺人的故事中,可以了解中国手工艺行业现状;从物件和制作物件的手艺人,可以看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在响应主旋律,树立我们的中华文化自信的同时,带领读者认识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传统手工艺,也引读者思考,如何保护好存在于身边的
藏戏是中华民族戏剧中为悠久的剧种之一,具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民族戏剧艺术的 活化石 ,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在国内外影响广泛。本书是藏族八大经典《文成公主》《智美更登》《朗萨雯蚌》《卓娃桑姆》《诺桑王子》《苏吉尼玛》《顿月顿珠》《白玛文巴》等的全译本,其主要内容皆在教化世人崇尚善良、诚信、友爱、和谐的美德,传播正能量;旨在传承和发扬藏民族在中华民族优秀戏剧文化中创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奇葩。
作为民族多样性、文化多样性非常丰富的区域,云南从历史上到今天始终处于 对话 的过程之中,具有无限丰富的文化对话、族群对话的社会事实。本书以西双版纳 帕西傣 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云南回族在迁移过程中,不断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并不同程度地吸收与之相邻的民族的文化,所表现出形态多元的回族文化。本书从帕西傣生活的 语境 切入,对 帕西傣 的形成过程进行溯源。通过笔者长时间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从帕西傣的人生礼仪、岁时节令、民俗文化、宗教活动等方面展开叙述,探讨帕西傣是如何受到傣族文化与回族文化两种文化的共同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文化特征的。本书的研究价值在于:对建立和谐社会这一社会目标提供一个生动的实例,为边疆多民族地区解决民族宗教问题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决策借鉴。
东巴是东巴教的祭司,被视为 智者 ,是纳西族和摩梭人的知识分子。在村民眼中,东巴德高望重、无所不会,既负责主持宗教仪式,也肩负守护乡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古老的摩梭村落油米村位于离丽江约 300 公里的宁蒗山区,传承着历史悠久、自成体系的东巴文化。这个小小的村庄被群山环绕,因偏居一隅,至 2020 年通路前,进村路途十分艰难。因此也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东巴文化、摩梭民俗的原貌,目前油米村尚有 9 位东巴、2 位侠武(东巴的助手),一年仍举行 400 余场宗教和民俗仪式,这样活化的东巴文化遗产,几乎是硕果仅存。由于这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作者的带领下,本书基于数年调研,用口述史的形式对村里的东巴、侠武的人生经历、日常生活、宗教仪式、社会交往等进行了抢救性记录。
本书在较全面地参阅和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文山壮族、彝族铜鼓舞在活态传承的村落社区的案例呈现,来探讨铜鼓舞及其文化持有者所面临的各类新的发展契机、表现出的整体发展态势及相应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研究构架,不仅是对集体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集体性建构关系之间关系的创新研究,而且对中国其他地区传统民间文化利用国家的平台得到发展的具体路径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书是一本从服装角度研究畲族服饰的专著,依托作者多年来积累的丰富的田野调查资料,详尽介绍福建各地畲族服饰及其制作工艺,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角度对畲族服饰以及畲族服饰图案在面料设计、创意装设计、配饰设计上的运用提供了生动的案例。
本书收录了陈嘉映于1968年—1983年创作的旧体诗词、新体诗、书信、散文、小说等作品。书中收录的25首旧体诗词,大部分是作者在内蒙古生活时创作的,诗里既有对乡野生活、塞北风光的生动描摹,也有少年凌云志的情感抒发。 《旅行人信札》是作者1981年春游历时写给亲友的信,这些书信是他的旅行随笔。这些随笔不但摹景状物,开出疏朗境界,又杂有作者于自然、人生的感悟,与草木山水相映成趣。不同于他学术文章的严谨,这些书信笔调清新明快,既描写了旅行沿途的景致,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又有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一些思考和联想。 此外,本书还收录了作者追忆其青少年时代求学经历的文章《初识哲学》。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延续着中国厚重的传统文化发展至今;民间手艺作为活体,同样承载着中华文明千百年来的文明成果。作者从黄河源头扎陵湖出发,一路东行至位于山东垦利的入海口,走访了黄河流域27位手艺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和早已融于生活的手艺。 书中,作者用一种手艺对应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梳理成一条手艺和生活交织在一起的生命之河,以呈现炎黄子孙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情感脉络 沿着黄河的九曲十八弯,倾听着手艺人的故事,触摸着各有寓意的手工艺品 求子时的泥泥狗,满月时的布老虎,12岁前都形影不离的炕头石狮,结婚时新房里的剪纸,出去闯荡谋生计时随身带的荷包,过寿时的面塑,清明时祭奠先人的寒燕 作者隐约看见了与黄河齐头并进的另一条河,那便是人的一生 从生命最初的期待,到诞生、成长、立业、延年,最终又回归尘
油米村是一个深山里的摩梭古村,坐落于川滇交界的无量河畔。这里的村民是摩梭人的一个支系,自称为 阮可 ,意思是 江边人 。根据油米村东巴经书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遥远的喜马拉雅山。油米村三面环山,仿佛嵌在山坳一般,与周围的高山大川浑然一体。神山相伴、圣水为邻,这就是油米的摩梭人世代栖居的生境。独特的自然环境、迁徙历程形成了这里特有的方位观和生命观,虽地处偏远、物质贫瘠,但在东巴文化和民族礼俗的浸润下,这里的人们寄情天地,善待万物,过着团结和谐、怡然自乐的山间岁月。 油米村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东巴文化。小小的村庄,有 9 位东巴和 2 位侠武,其东巴文化活化传承的完整程度,在整个地区内都属罕见。为了探寻这个摩梭古村的村落形态和信仰民俗,本书作者在此进行了延续多年的田野调查,遍访油米三大家族
该书是壮族师公举行法事时演唱的歌,由二十四个古壮字手抄本组成,全是诗歌体裁,讲究押韵,诗句优美。其主要内容是关于古人行孝的感人事迹,奉劝世人诚心行孝,行善积德,知恩图报,建立和睦家庭,搞好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本书以白裤瑶(瑶族支系)传统服饰技艺与文化为主题,从族群生存智慧下的服饰形成、生命记忆中的服饰技艺经验、服饰传统与民族文化等方面构建、再现了该族群源远流长的历史与卓越的生存智慧。全书详述白裤瑶传统服饰技艺与文化,并配有数百幅相关服饰技艺构成方法图片,读者可以从中了解白裤瑶传统服饰承载的深厚族群历史文化,较为准确地理解与掌握白裤瑶传统服饰技艺与文化精髓。
《山西档案》开辟"山西名人访谈"专栏,从2012年到2013年连续两年12期刊载山西当代文化名人12位。他们有古建筑专家、书法家、国画大师、史学家、考古学家等,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成绩卓著,蜚声海内外。开辟此栏目的目的,就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彰显三晋大地文化名流的成长经历、学术成果及影响。意在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
苗族银饰文化是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本书以银饰文化较为发达且具代表性的清水江中游重镇施洞的苗族银饰为研究对象,采用民俗学、民俗志的研究方法,对苗族银饰产生与传承的社会文化语境、表现形态、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等进行深入而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并以多维图像形式呈现了苗族银饰文化的符号表征,考察了苗族银饰较为复杂的民族文化形态。
中国古代女子发髻发饰以时间为轴,从远古蛇角发饰一直至明清珠冠高髻,梳理其演变历程,阐释发饰承载的生命礼赞、信仰寄托与艺术哲思。本书有百余幅彩图,直观呈现发饰纹样与工艺之美,并增补了近年研究成果。全书以考据为基,文笔雅致,既为传统服饰研究提供了学术参照,亦为当代审美实践注入古典灵感,重现 以发为礼,以髻载道 的中华文明华章。
本书对于我国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章太炎的思想作了深入而系统的阐释,作者在关注外在社会变动对于章氏思想影响的同时,还特别注重于章氏思想内在理路的寻绎。作者认为 多元主义 ( 民族主义 )、 历史主义 ( 历史相对主义 )与 人文主义 ( 新人文主义 )构成了章氏思想的深层内核,并在此三大思想内核的观照之下,对于章氏思想的诸多领域作了富有特色的研究,指出章氏思想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展开,具有着 道古 与 便新 的双重特色。此外,作者还将章氏思想置于世界思想发展的流程之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其所具有的现代意义。
本书稿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民国时期苗疆多重表述研究 (项目编号:15CZW056 )的研究成果。作者龙仙艳现任教于贵州师范大学,是苗族人,出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好奇与责任,她对1928 1948年这段苗族表述的重要转折时期进行了梳理。在这二十年里,作家沈从文,人类学家凌纯声、吴泽霖等,苗族教育家石启贵,苗族政治活动家梁聚五,苗族学者杨汉先等以及大量的苗族歌谣都对苗族文化进行了多重表述。专著从主位、客位与阈限等多角度,从文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从文字、影视、歌谣与碑刻等多媒介,对苗族文化的多重表述进行分类与耙梳,整理出了开创苗族表述的若干个*:如*位有国际影响的作家、*批苗族调查报告出版、*本苗族(通)史写成 总体来看,书稿内容丰富,资料详实,从文献价值和学术创新来看,具有出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