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跳脱出以个别古代家训为主的说教式或文字释读式的写作方法,而将中国古代家训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将重要的家训内容与历史人物、典故融为一体,点面结合、寓理于情。作者身为大学教授,长期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他主张现代教育应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尤其要从家训家教中获得启示,汲取古人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改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思路与方法。
封面文案: 距今五千年前后,神奇的北纬三十度一带,诞生了以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和良渚为代表的伟大文明,人类历史从此迈入新的时代。 内容简介: 旨在介绍良渚所在的时间段前后世界和中国范围内的古代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发展状况。国外方面,既包括广为人知的古埃及、苏美尔、哈拉帕文明,也包括大家了解较少的基克拉迪、卡拉尔文明,重点对各个文明的中心聚落或都邑性遗址、具有代表性的物质文化遗存,并将这些文明放在距今一万年以来的文化序列中来介绍,*终寻找各个文明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国内方面,集中论述以中华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圈的形成历程,重点探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时代以良渚、大汶口、屈家岭为代表的文明的形成、发展过程,找寻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根源。
封面文案:近十年,是良渚考古发现*多的十年,也力证了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作者以媒体人的角度,贴身观察,讲述那些发现背后的故事和人。 内容简介: 作者从2012年开始,贴身报道良渚考古发现,记录良渚文化。而这7年也是良渚考古发现、理念革新、进展*快,刷屏*多的7年。书稿全程记录了良渚考古一点一滴的变化,考古历史的变迁,考古人的心路历程,思想碰撞的火花等,对考古人物也有深入地访谈。作者以*现场的角度,通过*手资料,从媒体人的视角,连通了大众和专业,通俗和学术,对于普通大众了解良渚文明,了解考古是什么,提供了借鉴,有较大的普及性。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为古代中央王朝之 化外生苗地 。若以 巫文化 论之,贵州是 巫文化圈 的中心,所谓 西南奥区 是也。巫文化体系在中原失落后,却在贵州苗族地区得以保存,实乃 礼失而求诸野 的一枚标本。明代以来官学体系在贵州苗族地区获得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贵州苗族地区学校教育体系日趋健全和完善,但贵州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仍然存在危机。如何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苗族教育传统资源,乃是颇具挑战性的问题。本书近乎全景式地论述了贵州苗族文化与教育的历史与现实境遇,探讨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传承和发展苗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内容与途径,力争为传承和发展我国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苗族教育事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这部《中国古代契丹 辽音乐文化考察与研究》是对已失落的中国古代曾辉煌一时的契丹族(契丹国、大辽国)的音乐文化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复原的研究工程。契丹音乐文化的田野考查和散落在民间、历史遗址中的大量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种种情况,在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中,契丹 辽的音乐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书开创了系统性契丹 辽音乐文化田野考察的先例和整体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其研究行为和成果就显得十分珍贵。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含了许多对宇宙和天人关系所作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考,有着极其丰富的生态文化思想。很多思想和理念与今天的环境学、生态学、资源学等学科理论一脉相承,这是我们从传统文化吸取营养,走文明发展新道路的独特优势。传统文化的孕育发展,融合了各民族的共同贡献,侗族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侗民族历史悠久,历史上具有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时至今日,仍然存留了一些古代先民独特的原生态文化遗产,它们反映着侗民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管理制度等,具有珍贵的价值和启发借鉴意义.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分两部分。部分“征程记”,叙述了作者姚荷生从昆明到车里(景洪)的旅途艰危。在数十天三千里的行程中,冒了不少的险,吃了不少的苦。有时爬上千仞高山、滑下万尺深谷;有时从马上跌下来,泥里滚过去;有时要涉过湍流,穿过毒雾恶瘴;有时经受了风雨的欺凌,容忍了饥渴煎熬;有时走过虎豹的巢穴,又要防备盗匪的袭击。其中,穿插了很多奇闻趣事、传说掌故,引人入胜。作者不禁叹息:不到云南的人,不知道中国旅行是如何困难,也不知道滇路艰难到什么程度。正如明代云南诗人张禺山所言:“西游蜀道,北上太行,昔日诗赋,千载悲伤。若教行路见滇海、崎岖绝道皆康庄……” 《水摆夷风土记/旧版书系》第二部分为“十二版纳见闻录”。作者以巨大的热情,自然客观地描绘出20世纪30年代西双版纳傣族的生存状态、
本书结合国内外民俗旅游文化翻译研究成功范例,归纳民俗文化英译常用策略,分类整理出十章内容,包括: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民俗、宗教信仰民俗、海南服饰民俗、民间语言文学艺术民俗、劳动生产民俗、海洋民俗、传统生活民俗、传统游艺民俗等跨文化交际内容,对准确传达跨文化意象、保持民族文化身份、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全面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书的特色为:基于游客体验的视角探讨民俗旅游文化,跨文化交际翻译、接受美学、功能翻译等理论指导,为首本英汉对照概述海南民俗旅游文化书籍。
《彝族审美文化》是彭修银教授主编的,《彝族审美文化》从探测彝族历史起源和宗教信仰入手,试图通过“深描”的方式去发掘彝族审美文化的深层内涵,对蕴藏在其宗教、民俗、文学、音乐、舞蹈、服饰、绘画等方面的审美特性,做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辨析,希望读者能通过《彝族审美文化》对彝族的审美文化有一个既全面又微观的了解与把握。彝族作为中国西南边陲颇有特色的民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有独特的民族创世史诗,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彝族有独特的民俗和礼仪,在其仪式化的形式中包含了其宗教、哲学及美学的内涵。彝族的叙事诗《阿诗玛》作为一个民族的寓言式的作品,是彝族丰美的民间文学的结晶。彝族各支系万紫千红的民族服饰是其民族爱美、尚美的直观的体现。彝族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具有典
贵州苗族礼仪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的边缘化境遇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相反,苗族礼仪文化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不仅为人们提供了阐释世界和处理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独特方式,而且它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信仰至今仍具有超越生活需要的人文价值。时至今日,贵州苗族礼仪文化依然现实地存在并受到现代人的青睐,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它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为现代人的生活提供了价值选择的可能。
2012,作者在北京三联书店刊行《共和与经纶》。通过释读熊十力写于1951年间致林伯渠、董必武、郭沫若, 并恳代陈毛公赐览 的长函《论六经》, 以及熊十力在1949年至1951年间刊印的其他文迹尤其《韩非子评论》(原题 正韩 ),作者尝试探究熊十力经学思想与共和革命精神的关联,以及儒家心学与西方启蒙哲学的内在亲缘,进而理解共和精神给二十世纪中国哲学文化的品质打下的深刻烙印。 此次重新刊行《共和与经论》,作者增补了三篇。《现代儒家公羊学与历史哲学》写于1990年代末,与《儒家革命精神源流考》属于同一时期,收入本书时重新写过。《诗言志的内传理解》写于2018年,通过对廖平《诗纬》的疏解,表明中国古代诗学之性情之学、哲学或者政治哲学、立法学的真实面貌。《成为 水浒传 的高明读者可能吗?》写于2016年,以对话体进行人物分析,重
本书以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观察为依据,以材料学的常理及材料冶金史的研究为基础,将材料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两方面研究成果相结合,简述了对中西方文明形成初期及后续过程中材料技术发展过程的观察,并尝试以材料学视角探索和挖掘影响中西方文明发展的某些客观因素。 本书仅涉及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两方面的普及知识,适合用作工程专业研究生阶段选修课教材,亦适合于广大读者阅读,也期待能为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学者提供一定参考。
内容简介: 《藏族婚姻法律文化研究》是国内以西藏及相关藏区的地方婚姻法俗为研究对象的专题著作。全书以藏族婚姻法俗为主线,以田野调查、访谈考察所获*手资料为基本素材,将实地考察与婚姻法学、法文化学、法人类学、法俗学等理论交织互证,着力探求如下五个问题:其一,藏族婚姻法俗的形态;其二,藏族婚姻法俗的内容;其三,藏族婚姻纠纷解决机制;其四,藏族婚姻法俗的动因;其五,藏族婚姻法俗与国家法的关系。本书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揭示了西藏及相关藏区地方婚姻法俗的基本样态,对理解西藏地方婚姻法俗、法文化及丰富我国法俗、法文化主体内涵均有着重要意义。 本书是作者潜心西藏及相关藏区婚姻法俗与法文化研究十余年的成果,通过细致梳理分析,揭示了国家婚姻制定法与民间藏族婚姻法俗、法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反映了
通过审视1400—1900年间欧洲诸帝国法律与地理的关系,劳伦·本顿勾勒了研究世界历史的新路径,改变了我们对帝国及其遗产的理解。她认为,欧洲人将帝国的空间想象成各种走廊和飞地组成的网状结构,并且通过各种融合地理和法律观念的方式建构主权。本书作者将引导我们跨越海洋,穿过河流,翻越高山,登上岛屿,体会海盗的兴衰、叛国罪的指控、刑法的冲突和罪犯的流放如何赋予常见地理分类不同的法律意义,从而创造了各种不规则的帝国法律空间。
本书讲述了关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图腾研究。
玉器,是良渚文明*为重要的文明因素之一,也是中华大地上玉文化发展的*个高峰。种类繁多的良渚玉器,可以分为功能性法器、功能与身份标志的装束品、一般装饰品及礼仪性用具等几个方面。通过本书的解读,读者能清晰地了解到各种良渚玉器之间造型上的联系与功能上的关系,从纯欣赏的角度领略玉器的美感,逐渐过渡为对良渚人精神世界的理解。本书*后还将在更大的范围里,介绍良渚文明之后,良渚玉器的流传与继承以及古今用玉制度的发展演变,从考古学的视角,以良渚玉器为切入点,展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