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尊( 1629 — 1709 )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为有清一代少有的经史、考证、诗词、古文兼擅的博雅学者,被张之洞推为清代“第一博雅”。张宗楠说:“自宋迄今,诗文大家,代不乏人。求其无体不工,如吾郡朱太史竹垞,可称卓绝。”对于“清朝三百年之冠”这顶文坛桂冠来说,朱彝尊是当之无愧的。不过,仅此而言,还不能概括他的文化贡献。其实,他以等身的著作在许多文化领地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丰碑。查慎行《曝书亭序》称朱彝尊 : “天资明睿,器识爽朗,于书无所不窥,于义无所不析。盖尝错综人物而比量之,其博物如张茂先,多识如虞秘监,淹通经术如陆德明、颜师古,熟精史乘如刘知几、刘原父兄弟,贯穿今古,明体而达用,如马鄱阳、郑浃漈、王浚仪,而乃济以班、马之才,运以欧、曾之法,故其为文取材富而
《民间记忆与历史传承:贵州天柱宗祠文化述论》是考察贵州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宗祠文化的研究著述,是贵州省省长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的结题成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可视为对天柱宗祠文化的一个总体概括,第二部分是以个案考察方式对天柱42座宗祠做了简单介绍和分析。《民间记忆与历史传承:贵州天柱宗祠文化述论》作者以多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对天柱宗祠进行解读,试图对天柱宗祠的形成与发展、其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当代走向等做具体的阐述,同时也对天柱域内主要宗祠做全景式的文化扫描,力图让读者通过《民间记忆与历史传承:贵州天柱宗祠文化述论》就可以对天柱宗祠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由 33 篇意旨深远、风格迥异的文章组成。有的重新解读传统节日,用大量耳熟能详的典故指引青年一代在物欲横流的新生活下回归传统、重温文化;有的回顾重大事件,在纪念日的隆重氛围里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与意义;有的是经典书籍和时事热点的鲜活还原,以别开生面的视角审视传统价值观在当下生活流淌出的新鲜血液……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深入浅出的逻辑,阐释着一个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节日,让大家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遗忘的传统,在异化的节日氛围中探寻蕴藏的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感受自信的力量。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长臂猿的形象不仅见于世代相传的李杜诗篇,还出现在诸多古典文学作品和文献之中。性高洁、重情义和善采气的长臂猿,似乎出尘脱俗,不仅贴合了士大夫们的审美趣味,甚至寄托了他们的理想。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vaGulik,1910—1967)通过长时间亲身饲养长臂猿的经历,澄清了中国古人对猿的认知误区。高氏更对三千年来中国文学、图像中的猿意象博观约取,横跨文学、史学、动物学和艺术学等领域,提炼出了中国士人崇猿的渊源与理念,以及长臂猿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人、猿关系的变迁。这,都使得高罗佩的这本“爱之作”《高罗佩学术著作集:长臂猿考》独出机杼,并饶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