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彤编*的这本《中国历代家风家训大全》收录中国古今历朝历代近90位名人的教子之论,其中帝王将相、文士大儒不一而足,*择取其中较近于当世生活的内容,根据其训言主旨,分为为人、处世、学习、修身、做事、治家、生活、为官、帝王九类,以通俗简要的文字对每条训言进行评述,力求让每位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够跨越千年时光,*为直观地目睹各位名人的精神风貌,不仅通过文字内容来提升自己为人处事方面的修为,*借助榜样的力量来激励自己在生活中追求仁善、追求真美。
《黑龙江民俗文化系列:黑土萨满》由孙作范、 曲士龙、刘剑锋著。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曾在我国东北地区相当 流行,后逐渐演变为东北地区的萨满文化,并形成了 **特色的民俗活动。 萨满 一词是 巫师 的意 思,是萨满神的替身,是族人的保护者,具有**浓 烈的神秘色彩。萨满通过跳神来祈求健康,保家兴旺 ,超度亡灵,等等。 萨满通神*直接的体现形式就是舞蹈,萨满舞是 萨满进行相关活动时表演的舞蹈。萨满们的服饰和表 演会因族群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萨满表演中所用的 法器主要有神杖、腰铃、铜镜、神鼓等。
祭祀,就是人们用于和神灵沟通的一种常见方法。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民俗系列:中国古代祭祀》从文化视角切入,运用微宏观互渗的方法,从选取典型实例入手,将民俗调查、神话传说、文献记载、出土文物等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对古代社会祭祀现象作了具体分类与描述,拜对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根源作了深入的探讨,全面展示了现代人们比较陌生的古代祭祀文化。
东北秧歌初起源于插秧、耕田等劳动生活,在其后的发展中,不断吸收民歌、杂技、戏曲等艺术形式,形成了今天广受群众喜爱的一种地域特征极强的民间歌舞艺术。 每逢重大节日,民间会自发地组织各种秧歌表演或比赛。东北秧歌服装的特点是色彩异常艳丽,有的还穿着戏服扮演剧中角色。东北秧歌的表演泼辣夸张、诙谐幽默。其舞步主要分为走、扭、跳、跑几类,其中,以 踩在板上,扭在腰上 为特点,因此,东北秧歌俗称 扭秧歌 。东北秧歌表演时的伴奏乐器主要有锣、鼓、镲、唢呐等,其曲调欢快、节奏感强。
该书从中国的历法源头说起,用作者的节气与物候作品和相关阐述科学表现了“历法之源”地的节气与物候景象,图解了中国古代专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具有呈现的科学性和标准性。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节气与物候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气象、农事、节日、诗歌、民俗等文化用文字娓娓道来,独具科普特色。
由宜兴市茶文化促进会策划的《茶的故事》一书,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茶文化,让读者从撷取的三十多个茶的故事中,普及茶文化知识,领略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茶与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帮助读者对茶文化加深理解,引导青少年对茶文化的入门兴趣。本书从古代神农氏“以茶解毒”开始,到两晋南北朝官方提倡“以茶养廉”,到茶文化“兴于唐盛于宋”,从宫廷至民间流行的历史,从“唐煮”、“宋点”饼茶的饮用方式,明代开始流行散茶冲泡的历史,并逐步发展成绿茶、白茶、青茶、黑茶、红茶、黄茶等六大茶类的过程,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给读者,积极传播历史文化中的正能量,提倡“以茶养廉”、“以茶修身养性”、“以茶保健养身”,提倡“茶为国饮”,使饮茶从形而下的生活形式逐步上升到形而上的精神享受,倡导一种有
民俗文化因为经济、政治、地域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元性、复合性、阶级性、地域性、稳定性和变异性等特点,它在民间世代传承,有着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
感时应物是中国传承千年的生活智慧。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本书按照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顺序,将详实的内容配以抒情手绘,细细打磨,将与每个节气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等知识娓娓道来,从二十四节气这农耕文明的古老智慧中,吸取当下生活的感悟和启示。在这海量阅读的年代里,与一本书相遇,并且喜欢,实在是一种幸运。让我们一起走过身边的街巷河湾、山田林间,来一场穿越四季的旅行,去实实在在地接触自然与风物,体会这片土地的过去,感受纯粹与至美。希望通过这本书的描绘,让您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让这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传扬。
《常礼举要》是李炳南教授从中国古代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中摘録的一些日常生活中人们都需要知道的礼节。全文共分十二章,分别爲:居家、在校、处世、聚餐、出门、访人、会客、旅行、对衆、馈赠、庆吊、称呼。礼节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自己一种光荣的徽章!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爲“礼仪之邦”,“礼”的观念深入人心。《常礼举要》的内容,简明实用,又涵盖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比《弟子规》更详细具体,不仅是童蒙养正的礼仪教育教材,也是年轻人步入社会的礼仪书,对于成年人来説,此书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是徐醒民老师对《常礼举要》的详细讲解。书中既有对古礼的分析,同时又结合现代人的生活讲解了怎样具体、灵活的运用这些常礼,对现代人生活处事有很大的指导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