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萃集东南佛国楹联108幅,将楹联辞采与精美书法汇为一集,并配以楹联环境照片。楹联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佛教楹联尤为普遍。本书在展示中国楹联艺术书法的同时,对每幅楹联加以历史文化解释和书法点评,具有观赏性、知识性、收藏性等多重价值。
该书从中国的历法源头说起,用作者的节气与物候作品和相关阐述科学表现了“历法之源”地的节气与物候景象,图解了中国古代专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具有呈现的科学性和标准性。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节气与物候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气象、农事、节日、诗歌、民俗等文化用文字娓娓道来,独具科普特色。
本书主要描述的是一个乡村自治组织(乡村梅花拳组织)及其所在村庄近百年社会生活文化的发展变迁史。通过梅花拳这一乡村武术组织的底层视角切入,观察其对村落整体生活的影响和渗透方式,这包括村落经济、村落政治及
今天,人们生活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但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忘记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曾经是那么璀璨夺目!《砀山民俗文化》记述的砀山黄河故道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生活习俗的集中展现。如果说民俗文化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这里记述的只不过是岸边的几枚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民俗文化是辽阔的草原,这里采撷的只能算是小草尖上几滴晶莹的露珠。这是作者黄世东几十年亲身经历的一段历史,是勤劳淳朴的砀山人民风民俗的真实写照。
《老北京的生活》是北京民俗学家、掌故大家、曲艺研究专家金受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六部分记述了老北京的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下层剪影等风物人情,文笔质朴自然、幽默活泼,是读者了解老北京民俗文化、历史掌故不可多得的普及性读物。
《阿诗玛传说》讲述了阿诗玛的故事。多少个世纪过去,阿诗玛的传说已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他风俗习惯的一部分。“阿诗玛”已化作石林深处的一尊石像,静静守望着热情善良的撒尼人,在岁月风雨中凝聚了撒尼人对美好的向往。 漫步石林,你还可以听到当地的民谣:“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
七月七,原本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天变得格外多愁善感。“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古以来,诗人们吟唱不绝的七夕诗篇,更为这个日子增添了一层哀艳的诗意,令人每当仰望星空,遥想岁月之时,不禁满怀怅惘。然而,动人故事的背后,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远古先人观象授时、女织男耕的传统。当织女星升上天顶,与牛郎星河汉相隔之时,正是凉风乍起、由夏入秋之节,此时,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着纺线织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严冬。乞巧、观星等节俗无不与古人对初秋自然节律的洞悉与顺应息息相关。而宋代以后新兴的“水上浮”、 “谷板”、“种生”、“摩罗”等节俗事项
本书以鲁西南的民间手工艺为研究对象,对鲁西南地区济宁、枣庄、菏泽地区民间的典型手工艺进行了系统研究。本书分为七个章节,首先对鲁西南民间手工艺的相关概念进行了解读及研究,其次,基于调研之上,对济宁、枣庄、菏泽地区民间典型的手工艺进行了详细的整理,很后对鲁西南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开发和创新提出了相关的策略,旨在对鲁西南民间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起到推动作用,并为其创新发展提出建设性策略。 本书可供相关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学习参考,也可作为对该领域有兴趣人员的研究参考用书。
《节气:呢喃与喊叫》是作家谈正衡的作品,全书共分四章,二十四部分,以对应二十四节气。书中通过对二十四节气更迭以及应时民俗还有美食的描述,串起的是对永远逝去的田园牧歌的追忆。另加入大量有关民俗、民风、民情的传说、掌故、典故,令读者读来生动有趣,又增长了知识。 海报:
《茶董》专门择录南北朝至宋、金茶事,以摭摘诗句、故实为主,不涉及采造煎试之法。为此,明代大学者陈继儒曾在《茶董小序》中对“酒”与“茶”进行了一番比较,谓“热肠如沸,茶不胜酒,幽韵如云,酒不胜茶,酒类侠,茶类隐,酒固道广,茶亦德素”。并解释命名缘起为“茂卿,茶之董狐也。试以我言平章之孰胜,茂卿曰,诺。于是退而作《茶董》。”《茶董补》则仿《茶董》体例补充了一些新资料晚明文人热衷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此《茶董》专论茶事,亦是时代特色在文化上的一种反映。据公私书目著录,该明刊本存世无多,难得一见。今鉴于该书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价值,此次中国书店据所藏明刊本《茶董》为底本译注。
《节节向上——怎样把节日过得有点意义》由 33 篇意旨深远、风格迥异的文章组成。有的重新解读传统节日,用大量耳熟能详的典故指引青年一代在物欲横流的新生活下回归传统、重温文化;有的回顾重大事件,在纪念日的隆重氛围里再现历史事件的真实与意义;有的是经典书籍和时事热点的鲜活还原,以别开生面的视角审视传统价值观在当下生活流淌出的新鲜血液……作者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和深入浅出的逻辑,阐释着一个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节日,让大家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遗忘的传统,在异化的节日氛围中探寻蕴藏的文化,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感受自信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