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从中国的历法源头说起,用作者的节气与物候作品和相关阐述科学表现了“历法之源”地的节气与物候景象,图解了中国古代专著《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等,具有呈现的科学性和标准性。不仅如此,作者还将节气与物候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气象、农事、节日、诗歌、民俗等文化用文字娓娓道来,独具科普特色。
春节,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盛大节日,被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所重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春节期间的各种民俗活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是中华文明的缩影和标志。它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讴歌了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与人民的安康乐业;它是古老东方民族的文化坐标,矗立在华夏儿女的心中。本书试图通过资料文献的搜集、整理、概述,对民俗学--春节文化这一独立学科做抛砖引玉的工作……
这是一部熔艺术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炉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蹊径独辟,五色交辉。 《中华二十四节气诗书》以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诗书艺术为主线,以天文、历法、民俗、养生等知识为副线,以一斑窥全豹的方式展示传统艺术之清新俊雅,农耕文明之浩博幽深,读来对华夏文化的热爱之感、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本书精选了百花深处、草岚子、翠花、丁香等29条胡同,并对这些胡同的规制、四合院、知名小吃,特别是胡同内的名人故居的建筑风格、内部陈设、历史沿革、等做了深入的阐释。全书史论结合,图文并茂,为读者生动地展现了这些胡同的前世今生。
七月七,原本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天变得格外多愁善感。“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古以来,诗人们吟唱不绝的七夕诗篇,更为这个日子增添了一层哀艳的诗意,令人每当仰望星空,遥想岁月之时,不禁满怀怅惘。然而,动人故事的背后,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远古先人观象授时、女织男耕的传统。当织女星升上天顶,与牛郎星河汉相隔之时,正是凉风乍起、由夏入秋之节,此时,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着纺线织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严冬。乞巧、观星等节俗无不与古人对初秋自然节律的洞悉与顺应息息相关。而宋代以后新兴的“水上浮”、 “谷板”、“种生”、“摩罗”等节俗事项
《中国人的雅致生活》分为闲情雅趣、生活起居、房舍家居、衣饰之美、以食为天、婚恋事典、竞技玩乐七个部分,通过这些闲情逸致之举,探寻中国人独特的雅致生活。
《老北京的生活》是北京民俗学家、掌故大家、曲艺研究专家金受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全书分六部分记述了老北京的四季时令、婚丧礼俗、吃喝忆旧、消遣娱乐、旧京百业、下层剪影等风物人情,文笔质朴自然、幽默活泼,是读者了解老北京民俗文化、历史掌故不可多得的普及性读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川、气候、物产的不同,给居住在那里的人带来了体质、性情、风俗的差异;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区别,使得那里的人文景观呈现出异样的风采。特定的地理环境必然养育出具有某些共性、不同嗜好的人群;特定的山川地域会产生出某种特殊的职业与行当。长期以来,作者对这种现象广为搜讨,细加研磨,资料积久渐多,终成《浊世苍生》一书(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现合同期已过,拟改名为《江湖百相丛谈 初编》,修订再版,初编、续编同时推出。本书采用篇目的形式,共分33篇,力求多角度、多侧面反映东、西、南、北、中全国各地不同人群和特殊职业行当的方方面面,对江湖众相逐一考镜源流、娓娓表述,既有知识性,也充满趣味性。本书选插适量的图片(拟每篇2—3张),争取得到图文并茂的效果,不仅可以作为一般读者
《作为交流的口头艺术实践 剑川白族石宝山歌会研究》分为上编和下编。上编“理论研究”主要以当代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语言转向”为背景,在语言学、哲学、民俗学的学术史回溯中,深入解析了民俗学中的“演述”概念,进而指出:当代民俗学理论从“事象”到“事件”的转变,以及重视情景化语境中的语言使用,既符合人文学科以语言为中心进行理论求索的潮流,也是交流民族志理论所承接的民俗学研究范式的新发展。下编“田野阐释”在上编论证之问题意识的基础上,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空间”概念,以白曲演述(文化表现形式)的交流行为中心,利用交流民族志的工作模型,阐释了石宝山歌会的文化功能—祈福禳灾、求雨、繁衍人口、整合社会。文后附有数量的白曲誊写文本、翻译以及田野日志。
七月七,原本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日子,因为有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对于中国人而言,这天变得格外多愁善感。“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千古以来,诗人们吟唱不绝的七夕诗篇,更为这个日子增添了一层哀艳的诗意,令人每当仰望星空,遥想岁月之时,不禁满怀怅惘。然而,动人故事的背后,人们似乎已经淡忘了远古先人观象授时、女织男耕的传统。当织女星升上天顶,与牛郎星河汉相隔之时,正是凉风乍起、由夏入秋之节,此时,女人们就要开始忙着纺线织布,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肃秋严冬。乞巧、观星等节俗无不与古人对初秋自然节律的洞悉与顺应息息相关。而宋代以后新兴的“水上浮”、 “谷板”、“种生”、“摩罗”等节俗事项
今天,人们生活在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但不能割断历史,不能忘记我国各地的民俗文化曾经是那么璀璨夺目!《砀山民俗文化》记述的砀山黄河故道民俗文化,是当地人民生活习俗的集中展现。如果说民俗文化是浩瀚无垠的大海,这里记述的只不过是岸边的几枚美丽的贝壳;如果说民俗文化是辽阔的草原,这里采撷的只能算是小草尖上几滴晶莹的露珠。这是作者黄世东几十年亲身经历的一段历史,是勤劳淳朴的砀山人民风民俗的真实写照。
这是德国当代民俗学家赫尔曼.鲍辛格(HermannBausinger,1926—)的一本对话体学术传记。鲍辛格是战后德国民俗学的发展进程中深刻影响的人物之一,被称为“日常生活的启蒙者”,作为德国民俗学“图宾根学派”的旗手和,他的个人业绩足以左右一个学科的发展走向。“图宾根学派”聚焦在社会、文化和历史三者重合阈限内的日常生活。对这样的日常生活的启蒙也是通向解读社会结构、历史进程和个体物质与精神再生产的出发点,是理解肩负文化重负、置身社会转型之中的“具体的人”之关键所在。 这本书既是鲍辛格半个世纪学术人生的写照,也是民俗学界的中坚学者对半个世纪学术史的回顾,是三代六位学者共同打造的、在回忆的基础上对图宾根经验文化学(民俗学)学术思想与学术实践的反思。
如果说中轴线是北京城市规划的基准线,那么其上的建筑就是连接基准线的一个个基准点。本书作者通过实地探访,以故宫博物院的横向宽度(东华门至西华门之间)为纬,以中轴线(永定门至钟鼓楼之间)为经,一一介绍了中轴线两侧的建筑物及建筑群。
《中国人的雅致生活》分为闲情雅趣、生活起居、房舍家居、衣饰之美、以食为天、婚恋事典、竞技玩乐七个部分,通过这些闲情逸致之举,探寻中国人独特的雅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