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录了七种明清以来记载京师地区的岁时风俗的文献,告诉您古代首都市民一年四季过节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尤其是不同节令在不同的庙会活动地点许多在今日北京市郊尚有留存,因而还可做为选取北京各处古迹适宜游览时间的导游之书。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的精选本。丝绸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在丰富的实物遗存中,丝绸为我们留下了极好的设计素材,成为我们传承和创新的源泉。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包括汉唐卷、辽宋卷、金元卷、小件绣品卷、装裱锦绫卷、少数民族卷、暗花卷、锦绣卷、绒毯卷、图像卷。本书精选了每一卷的精华部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完美展现丝绸与艺术的结合。本书的意义在于加强高新技术与织造、染印、刺绣等中国传统工艺的有机结合,研究建立文化艺术品知识数据库,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优化与升级,在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特色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古老的丝绸焕发新的生命力。
本书除收录《管氏地理指蒙》外,还收录《青乌先生葬经》《葬书》《古本葬经》《郭氏葬经删定》《葬经笺注》《葬经校注》《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青囊海角经》等十五种。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术卷·堪舆之属”之一种。主要收录的是题名汉代至明代的传世地理术书,其中不乏托名之作,如托名汉代青乌先生、晋代郭璞、唐代杨筠松等。以《葬书》《管氏地理指蒙》《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等为代表的流传较广的文本,则广收异本加以点校。而《郭氏葬经删定》《葬经校注》《葬经笺注》《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等系首次整理刊布的作品。期望能进一步为读者查阅、利用地理术书提供较为便利、可靠的点校本。
本书是作者全面观照新出考古资料和学界论点、增补改正近年发表文章所集结而成的文集,依“造型纹饰篇”、“东西交流篇”、“台湾出土陶瓷篇”及“中国瓷窑杂记”四大部分探讨陶瓷文化史诸多面向。全书运用抽丝剥茧、脉络分明的交叉论述,搭配大量可供佐证的中西图像数据,不论对研究者或一般大众而言,均属相当引人入胜的陶瓷文化史读物。
本书辑录了七种明清以来记载京师地区的岁时风俗的文献,告诉您古代首都市民一年四季过节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尤其是不同节令在不同的庙会活动地点许多在今日北京市郊尚有留存,因而还可做为选取北京各处古迹适宜游览时间的导游之书。
从现有考古资料来看,良渚文化的综合发展水平已达到或超出新石器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良渚文化玉器堪称有史以来、最精湛的祭祀器物,其器形、纹饰、制作工艺都具有的艺术成就。梁丽君所著的《纹饰的秘密》从良渚文化中的纹饰入手,探索良渚文化的深层秘密。
纸扎,又称扎纸、糊纸、纸活儿、扎纸活儿……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是一门老手艺。这门技艺十分复杂,包括打骨架、做头、上头、穿衣、戴帽等一系列烦琐的步骤,整个扎制过程涉及雕塑、剪纸、彩绘、建筑、中国画、草编等多门技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纸扎》介绍了有关纸扎工艺研究方面的几位知名的美术家、学者、手工艺人,并引用了他们的一些作品及图书、图例。这些美术家、学者及手工艺人有闫俊海、闫秋芬、潘鲁生、王连海、蔡冬枝、胡汉珍、黄清泉等人。
历年来,为满足观众把"博物馆记忆"带回家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馆根据馆藏特色文物打造适应观众需求、荆楚特色鲜明精品文创产品,先后开发了经典复仿制品、青铜系列等千余种文创商品,本书对历年来湖北省博物馆开发的文创精品做了全面的梳理简绍。
《佛山醒狮》以佛山传统醒狮艺术为内容,向读者全面介绍佛山醒狮的兴起与起源、形象与特色、套路与表演形式、狮头制作技艺、传承艺术等方面内容。内容结合大量丰富的彩色插图,全面将佛山的民俗艺术展现在作者面前。全书集艺术性、民俗行、工艺性为一体,是一本优质的民俗文化图书。适合民俗文化研究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者和广大普通读者阅读与参考。
该书为影印本。此《坛庙祭祀节次》应该是清代乐部编撰,其内容主要是坛庙(天地、日月、五岳、四渎、社稷、先农、太庙、文庙等)祭祀相关礼仪。前三册为坛庙祭祀节次。册四为彩绘祭祀穿戴手执、册五为文生武生舞谱、册六为青衣童子舞谱。
《中国民俗生肖文化 福禄寿禧家庆(梅花剪工作室剪纸系列作品)》为山西省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主席郭梅花女士有关十二生肖的剪纸艺术作品集。用剪纸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诠释了十二生肖文化。其剪纸作品,立意新颖,贴近生活,贴近大众,所创作的形象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具有较高的收藏鉴赏价值。
本书辑录了七种明清以来记载京师地区的岁时风俗的文献,告诉您古代首都市民一年四季过节吃些什么,玩些什么。尤其是不同节令在不同的庙会活动地点许多在今日北京市郊尚有留存,因而还可做为选取北京各处古迹适宜游览时间的导游之书。 n
《民间记忆与历史传承:贵州天柱宗祠文化述论》是考察贵州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宗祠文化的研究著述,是贵州省省长基金资助科研项目的结题成果。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可视为对天柱宗祠文化的一个总体概括,第二部分是以个案考察方式对天柱42座宗祠做了简单介绍和分析。《民间记忆与历史传承:贵州天柱宗祠文化述论》作者以多年的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相关的研究成果,从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对天柱宗祠进行解读,试图对天柱宗祠的形成与发展、其社会功能、文化功能以及当代走向等做具体的阐述,同时也对天柱域内主要宗祠做全景式的文化扫描,力图让读者通过《民间记忆与历史传承:贵州天柱宗祠文化述论》就可以对天柱宗祠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