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册,又称歌仔簿,是闽南方言说唱 歌仔 和通俗歌谣的底本,主要流行于闽台地区及东南亚华人圈,早在清中叶就已盛行,直至今日仍以活态文化流传于海峡两岸。 本书收录清代书坊出版的一百六十二种歌仔册文献,分为长篇叙事、短篇歌谣和民间戏本三大类。在编撰体例上,每页分作三列,以繁体横排的形式标点整理,并据别本作校勘,每篇文前冠以解题,文后列出校记。凡有多种版本存世者,取较早或完整者为底本,余者作为参校本。书前冠以长篇序言,对闽台歌仔册的发展脉络及收藏情况作系统性梳理。书后列附录,就所收文本部分方言字词作简释,以便读者了解利用。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歌仔册全面汇集整理之作,希望以此推动闽台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事物掌故丛谈》是一套中国日常民俗的考据型百科全书,系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的早期代表作品,一九四五年由世界书局初版,原名《日常事物掌故丛书》。全套分为 岁时令节 神仙鬼怪 衣冠服饰 饮料食品 居住交通 器用杂物 游戏娱乐 谷蔬瓜果 花草竹木 等九大类,此次 小精装校订本 新增杨荫深早期民俗学专著、初版于1935年2月的《中国游艺研究》,合为10本。 本书一版再版,至今仍深受读者欢迎,显示出其价值所在。曾获第十八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 优秀通俗读物奖 、第八届华东书籍设计双年展 整体设计奖 。如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和数量。此次 校订本 借助现代化查阅资料手段,使本书所引的文献更准确、更规范,以适应读者的新需求。 ? (1)由于作者是民国时人,书中某些名称、地名、译名难
本书除收录《管氏地理指蒙》外,还收录《青乌先生葬经》《葬书》《古本葬经》《郭氏葬经删定》《葬经笺注》《葬经校注》《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青囊海角经》等十五种。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术卷·堪舆之属”之一种。主要收录的是题名汉代至明代的传世地理术书,其中不乏托名之作,如托名汉代青乌先生、晋代郭璞、唐代杨筠松等。以《葬书》《管氏地理指蒙》《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等为代表的流传较广的文本,则广收异本加以点校。而《郭氏葬经删定》《葬经校注》《葬经笺注》《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等系首次整理刊布的作品。期望能进一步为读者查阅、利用地理术书提供较为便利、可靠的点校本。
沈文倬是《仪礼》学dingjian专家,这是他治《仪礼》之学的实践记录,资料shou次披露,全彩印刷。 内容简介: 本书全彩影印沈文倬批注《仪礼郑注句读》,为该资料首次披露。 批注有五种颜色:红色过录历代诸家注文,绿笔校汉木简甲本,黄笔校汉木简乙本,赭笔校汉竹简丙本,黑笔为沈文倬案语。 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一、订正张尔岐句读的错讹;二、征引宋以后诸家观点;三、过录见存各本武威汉简《仪礼》经文,并与今本《仪礼》进行校勘;四、针对张尔岐句读、诸家观点、汉简本校勘成果以案语形式进行评点。 批注所用底本为同治十年金陵书局刻本《仪礼郑注句读》。 《仪礼郑注句读》作者为清初经学家张尔岐。其主要工作是对《仪礼》经文及其郑玄注进行分章和句读,对于贾公彦疏,张尔岐进行了筛
钱穆先生说过,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中国传统生命礼俗,包含生育、成人或成年、结婚、庆生、丧葬、祭祀等,大部分都从西周时期传承到当代,渊远流长。期间尽管有所变革,但仍保有特定的精神与仪式。含璋弄瓦,抓周见志,是为诞生有礼。挽发以笄,弱冠命子,是为成人有礼。举杯合卺,问名纳吉,是为成婚有礼。题联颂德,敬贺长龄,是为庆寿有礼。居丧思亲,披发执杖,是为丧葬有礼。登高感怀,奠酒追思,是为祭祖有礼。本书就上述六种礼俗,讲解其源起、意义、变革,涉及其文学与文物,使今人了解传统,以提升生命的价值。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豫园灯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种。以“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为名的传统灯会,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形式,是代表上海人文传统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已成为一个展现上海灯彩和民俗风情的万花筒,一个见证上海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活文物,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盛会。分为六章,从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主题与布局、灯彩特点、民俗、传承等方面对豫园灯会作了全面介绍。
江西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东邻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长江,古有“吴头楚尾”“形胜之区”之说。省名来源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于今江西所设置的江南西道,又因江西省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赣”。江西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各地的民俗在此汇聚。江西春节的源起、传承与变迁,大致与全国趋同,基本上属于长江流域民俗圈。江西的春节从小年开始,至元宵节结束,各类民俗活动丰富,呈现出“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民俗景观。
《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豫园灯会》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丛书”之一种。以“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为名的传统灯会,是一项别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形式,是代表上海人文传统的一项重要文化活动,已成为一个展现上海灯彩和民俗风情的万花筒,一个见证上海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活文物,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盛会。分为六章,从历史、地理文化环境、主题与布局、灯彩特点、民俗、传承等方面对豫园灯会作了全面介绍。
《婚礼文化讲座》共分十六讲。从礼仪、婚姻、婚礼等基本知识出发,由浅入深地详细讲述了汉族婚礼的基本礼仪(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汉族各朝代的婚礼特征(周制汉代婚俗、唐代婚俗、宋代婚俗、元明清婚俗)、两大代表性传统婚礼(汉风唐韵婚礼及明清近代婚礼)的特点与操作、传统婚礼案例(汉代、唐代、清代、近代)、特殊婚礼形式(庭院婚礼、回门喜宴、汉式集体婚礼)的操作规范等;为了帮助读者很好地理解和运用传统婚礼,书中还详细讲述了常见婚俗名词释义、传统婚礼文书的写法、传统文化中的礼节规范与用法、中西方婚礼文化的区别等内容;书中分析了当前婚礼的现状,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在传统婚礼回归的大趋势下,加强传统婚礼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最终提出婚庆产业链、婚庆企业的出路在文化。
面朝南海、背靠三山的潮汕,是战乱的避风港,也是文化的聚宝盆。千百年来,由南迁士族带来的中原习俗,与本地土俗和海外风情融合发酵,形成了浓郁醇香、异彩纷呈的潮汕古俗。 作者积三十年之功,对潮人精神家园作全方位的观照、体验和研究,以独特的视角和优美的文字展现了潮汕古俗的辉煌;同时还沿波讨源,抽丝剥茧,着力寻找那些在原生地已经失传或式微,却在潮汕得以延续的华夏古俗,以此彰显潮汕文化保存文明火种之特殊值!
四川世有“天府之国”之美誉,以悠久灿烂的古巴蜀文明为底蕴,融合中原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客家文化等,形成了源远流长、结构复杂、内容独特的巴蜀文化,四川方言与民俗便是其典型代表。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四川方言与民俗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在四川各地调研所收集的大量珍贵的民俗照片、方言资料为基础,结合四川方志、族谱等文献资料,利用民俗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首次系统探讨了四川民俗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婚丧嫁娶、宗族祭祀等典型习俗。而本书研究的另一内容——植根于四川地区深厚土壤的四川方言,是当今四川人交际的语言工具,更是折射四川人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一面镜子,由此成为今天认识四川的重要渠道。将珍贵典型的民俗资料和翔实生动的方言材料相结合,将民俗研究和方
《地安门的前世今生》是吴雅山老师多年实地走访、各方搜集信息而著,写了几百年来地安门一代的景物、人物,作者20世纪50年代末起生长于此,书中亦有大量的儿时回忆。全书分十章,结构清晰、文笔流畅、大量写人的散文清感十足。全书集知识性、回忆性、文学性于一身,以地域为网线,勾勒出地安门一代的全景,是一部京味儿十足的、可读性很强的散文集。
戴荭、杨光宾编著的《苗族银饰/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从苗族银饰传承脉络、工艺特色、大师访谈、作品赏析、社会影响等多种角度介绍了苗族银饰的历史由来、制作流程、风俗奇趣等内容。全书图文并茂、资料详实丰富,使苗族银饰这一“非遗”项目为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