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鬼的容貌、形体、声音、衣服,到鬼怕什么、鬼的打工史、阴间为什么不能有农民,从古典笔记中的 鬼故事 ,到民间传说中的 鬼知识 ,作者旁征博引,典故信手拈来,文风生动幽默,令我们一窥中国传统民间传说中的幽冥世界。 栾保群先生堪称将鬼魂当作正经学问研究的人,认为鬼魂本质上是人性的延伸,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人性在鬼魂身上得到了张扬。所以栾先生谈鬼,往往由鬼及人,又常常笔锋一转,谈及今人今事,巧妙地借古讽今,读来辛辣有趣。
活着的时候,我们可能看不穿滚滚红尘,死了,就一定能释然于人间的温情冷暖、名利欲望吗?由文字和故事筑就的鬼世界到底是何种景象?冥界的生死薄籍由谁掌管,鬼的户口如何解决 鬼的世界,依然是人的世界。作者用幽默的笔触和旁征博引的考据,令读者洞窥中国传统民间传说中光怪陆离的幽冥世界!
本书遴选了几十家中国知名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不同侧面,编者将它们分成了六大部分进行介绍,如部分 荟萃中华,包罗万千 中介绍了有着600 年历史的故宫博物院,还介绍了有着浓厚地方历史特色的四川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第二部分 星火燎原,势不可当 展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封建压迫、争取民族解放的伟大历程,既有展现中华儿女14 年抗战史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也有讲述革命根据地特色的延安革命纪念馆等。而 巧夺天工,源远流长 温故知新,日新月异 风云际会,群贤毕至 术业有专攻 等四大部分则介绍了极具特色的历史艺术、名人故居、自然科学博物馆等。
一种风俗、习惯、信仰、传说,即使在他者看来毫无意义,其中也蕴含了极其深奥的东西。当下华北腹地乡村的大小庙会,犹如一架古式钢琴,远近各色人等纷至沓来,用不同调式怡然自得地演奏着。神马、香炉、袅袅香烟、飞升的黄表纸、跪拜的身影、大小镜头、旌旗牌匾,是显圣物,也是行好的宇宙象征和心灵轨辙。这一切,既艺术化地点染着素朴的乡土日常,也在相当意义上成就着当代中国民俗学以及非遗事业。
美洲印第安神话长期被掩盖在神秘主义之下,散落在这片辽阔大陆上的印第安人留下了水平相当高的古代文明。从北境雪国部落的动物半神和恶作剧精灵,到修建了属于自己的金字塔的阿兹特克、玛雅、印加三支前哥伦布时代的重要文明,再到宛如人类婴儿时期的最为原汁原味的火地岛神话,印第安神话成了今日美洲传统文化的底色和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来源。作为古代美洲印第安人的难以再造的艺术典范,印第安神话具有相当的艺术感染力与审美价值,本书以印第安神话为主要内容,系统展现了印第安人认识世界、征服自然和思考自身生存的方式。
活着与死去,这是对立的,但有没有一个不死不活的境界呢?活着是人,死去为鬼,但有没有一个不人不鬼的状态呢?长期稳定的肯定没有,短暂一时的则无处不在,诸如昏迷、发疯、出神、丢魂,等等。魂灵离壳之后,躺在哪里的是不死不活的躯体,飘游在外的是若阴若阳的游魂。形神相离,但也没有断绝联系,只要有了适当的条件,它们还会合而为一。这些都是我们想谈的魂灵。 普通人活着的时候,一般不大会关心自己的魂灵,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饮食男女之类的问题。 及至人确确实实地死了之后,就除了魂灵什么都没有了,说明确些就是鬼魂或幽灵,其实已是异物,即成了 鬼 。一个在阎王判官案下受审判的魂灵,身不由己,这时再想关心、想净化、想改造,说什么也没有用了。魂灵的受人关注,最可能的是在即死尚活、是人非人的那一刻,也就是魂儿跑
《河川的归属 人与环境的民俗学》以日本新泻县山北町大川乡为田野点,对其境内管辖的一条名为大川的河川进行了长达20多年的调查。大川至今仍保留着鲑鱼捕捞的传统,当地民众把大川亲切地称为 鲑川 。作者以田野作业与文献史料为依托,围绕鲑川这一共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管理、维护及其组织体系的核心内容,对大川至今仍在进行的传统方式下的鲑鱼捕捞活动进行了历史溯源与民俗志的深描,还原了自古至今大川鲑鱼捕捞活动的演变与发展。
茶叶,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象征,一道传承,一种味道。浏览中国茶叶5000年的发展史,不谛于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徜徉。中国茶叶文化的发展传承保存至今,与中国瓷器、服饰、建筑、园林、美食一样,不仅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也对周边国家和一带一路及沿线国家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本书以茶叶为脉络,为人们梳理中国茶叶5000年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重要人物、茶趣茶事、名茶典故,讲述中国茶叶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有关中国茶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美学。
本书由中宣部宣教局和光明日报社组织编写,在“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文化传承发展主题系列宣讲基础上精心整理而成。樊锦诗、王旭东、王巍、孙庆伟、刘曙光、张志清、杭侃、刘斌8位文化领域名家,现场讲述红山、良渚、二里头、大运河、敦煌、云冈、故宫、中华典籍等热点历史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与精彩故事。 本书知识性、可读性强,广博开阔的文明视野、生动鲜活的文物史料、深入浅出的文化阐释,258张高清插图、33个精选视频,为你带来8堂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中华文化通识课,带你纵览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体悟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碧山》系列第11辑。以2017年 方志小说 项目组发起的联合驻村写作计划为主线,汇集这次活动的成果。方志记实,小说写虚,而 方志小说 将二者杂糅,意在虚实并用,彼此激发,开启在地写作新模式。同时,也借助方志和小说相对成熟的技艺,重新认识地方,认识人地关系。
本书立足田野现实和文献资料,以组织形式和演出模式为主线,梳理定县秧歌百年来的发展脉络,探究其传承演变的历史动因。在这起起伏伏的百年历程里,定县秧歌犹如一叶轻舟,被知识分子、国家政权、现代化等力量交织的历史洪流裹挟前进。然而,看似身不由己的秧歌,始终野性难驯、自有方向。源于乡野的它,深深扎根在定县的土地上、人心上,潜藏着无限的生机与可能。
本书为通俗读物,按照历史发展顺序描述了成都的辉煌历史,包括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文学和艺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学者,以及独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和生活方式,并配以精美的插图。 本书前六章主要阐述先秦时期的古蜀国文化,第七至十六章分别讲述秦汉、隋唐时期的成都,第十七至二十章讲述宋元明清时期的成都。 多年来,成都被评为最佳旅游目的地,这座 最具幸福感的城市 ,以其闲适的生活节奏、温润的气候、丰饶的物产、悠久的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本书可以使读者深入了解成都的历史特征、认识成都的历史个性,促进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也是响应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宣传口号 天府三九大 安逸走四川 的重要作品,以期为提升巴蜀文化影响力贡献力量。
★节气里有日月盈亏,有风花雪月,有山河岁月里,有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温情。拿起这本书,读到的不仅是江南风物,更是时光流转。 ★时间的流转全都在细枝末节里。本书在文字以外配以数十幅照片,是作者在行走中对光阴的影像纪录,让你学会从身边的一草一木里感受节气的更替。 ★每一个节气开头精美的黑白木刻盘图案,是从作者先生的几百幅木刻作品中精选出来的,质朴厚重而不失典雅巧思,与文字相得益彰,亦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另一种写意概括。
本书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艺术学以及传播学等跨学科视野出发,以近百部中国节日影像志为参照,分别从内容构成、形式风格、功能意义、创作模式和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对中国节日影像志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梳理、分析和阐释。作者在书中通过影像志方式反映和诠释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系统观,指出节日影像志中所呈现的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真实影像可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规模化节日影像志作品的多渠道传播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本书是一部围绕民俗学田野作业问题而展开的学术论争,论争焦点集中在 科学方法尤其是实验方法是否适用于人文研究 的问题。这是对20世纪20年代 科玄论战 中 科学究竟能否解决人生观 问题的一次历史呼应,论争从早年的科玄是否分家、科学是否*的问题延伸到了人文学科的学术伦理与科学哲学的问题,科玄双方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辩。这场主要局限于一批青年民俗学者的网络学术论战,其问题和意义却并不局限于民俗学科。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唇枪舌剑的 科玄论战 ,中编是实验研究的学术案例,下编是执着于不同观点的民俗学者就田野作业中科学与伦理问题而撰写的学术论文。本书整理者旨在提倡一种实验的田野研究观:田野不能仅仅是个自然观察的场所,也可以是我们实验研究的场所。在田野中,除了会捡,还要会挖,除了观察,还可实验
《中国土司文化之乡 广西大新》系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系列丛书,是一部专门介绍土司文化的专著。 该书主要介绍广西大新境内养利、全茗、万承、太平、安平、恩城、下雷等八大土司,并根据石雕、摩崖碑刻等资料,对边疆土司文化进行多维度的研究。 同时,该书对大新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民俗文化以及自然人文有所介绍,这也将为大新开放和保护丰富多彩的自然、人文景观提供详实的资料。 中国是多民族统一国家,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各少数民族与周边民族不断融合,共同创造了我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
《来自大槐树 百家姓字辈考》 本套丛书是研究洪洞大槐树移民姓氏文化的一套丛书。 国史、方志、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承的三大支柱,也是验证洪洞大槐树移民的重要依据。移民姓氏表明了一个家族系统和血脉关系,是了解移民文化的重要切入口。沿着姓氏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梳理移民姓氏和移民文化的社会功能,从中认识到移民姓氏文化研究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培养移民后裔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姓氏文化历经多个朝代不断传承变迁,至今姓氏数量就有一万多个,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它可以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标记历史人口迁移、反映时代文化特征、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是一把解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金钥匙。 中国自古就提倡伦理道德、祖宗崇拜和宗族制度等意识
本书是一部民俗类图书,是作者在大量地方史料的基础上编著的,全书共分人生礼俗、生活习俗、经济习俗、社会组织习俗、岁时节庆、庙会集市、民间艺术、游艺民俗、信仰民俗等九章一百余个小节,详尽讲述了富有黄河文化特色的徐州地方民俗,切实精美,可读性强。
即使世界再喧嚣、社会再浮躁,总有那么一些人,因为一份热爱、一份情怀、一份梦想、一份期盼,在坚守一种手艺、一种传统。即使过程艰辛、未来不可知,却从未放弃。因为这份坚守,他们在这个一切急速向前奔的社会里显得格外珍贵。作者花费4年的时间,寻访了30多位中国传统手艺人,对他们的生活、工作进行了跟踪拍摄和采访,记录下了当下中国传统手艺人的坚持和梦想,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传统手艺的发展现状与困境。表达自己国家的著作,也是一本向中国普通老百姓通俗介绍中国政府的政策外交、经济方针、国际战略和自我定位的著作。Even if the world is awkward and the society is impetuous, there are always some people who are sticking to a craft and a tradition because of a love, a feeling, a dream, and a hope. Even if the process is difficult and the future is unknowable, it never gives up. Because of thi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