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仔册,又称歌仔簿,是闽南方言说唱 歌仔 和通俗歌谣的底本,主要流行于闽台地区及东南亚华人圈,早在清中叶就已盛行,直至今日仍以活态文化流传于海峡两岸。 本书收录清代书坊出版的一百六十二种歌仔册文献,分为长篇叙事、短篇歌谣和民间戏本三大类。在编撰体例上,每页分作三列,以繁体横排的形式标点整理,并据别本作校勘,每篇文前冠以解题,文后列出校记。凡有多种版本存世者,取较早或完整者为底本,余者作为参校本。书前冠以长篇序言,对闽台歌仔册的发展脉络及收藏情况作系统性梳理。书后列附录,就所收文本部分方言字词作简释,以便读者了解利用。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歌仔册全面汇集整理之作,希望以此推动闽台说唱文学研究的新进展。
《事物掌故丛谈》是一套中国日常民俗的考据型百科全书,系中国民俗和文学史专家杨荫深先生的早期代表作品,一九四五年由世界书局初版,原名《日常事物掌故丛书》。全套分为 岁时令节 神仙鬼怪 衣冠服饰 饮料食品 居住交通 器用杂物 游戏娱乐 谷蔬瓜果 花草竹木 等九大类,此次 小精装校订本 新增杨荫深早期民俗学专著、初版于1935年2月的《中国游艺研究》,合为10本。 本书一版再版,至今仍深受读者欢迎,显示出其价值所在。曾获第十八届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奖 优秀通俗读物奖 、第八届华东书籍设计双年展 整体设计奖 。如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提高了文献检索的速度和数量。此次 校订本 借助现代化查阅资料手段,使本书所引的文献更准确、更规范,以适应读者的新需求。 ? (1)由于作者是民国时人,书中某些名称、地名、译名难
本书除收录《管氏地理指蒙》外,还收录《青乌先生葬经》《葬书》《古本葬经》《郭氏葬经删定》《葬经笺注》《葬经校注》《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杖》《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青囊海角经》等十五种。 本书为“中华礼藏·礼术卷·堪舆之属”之一种。主要收录的是题名汉代至明代的传世地理术书,其中不乏托名之作,如托名汉代青乌先生、晋代郭璞、唐代杨筠松等。以《葬书》《管氏地理指蒙》《青囊海角经》《撼龙经》等为代表的流传较广的文本,则广收异本加以点校。而《郭氏葬经删定》《葬经校注》《葬经笺注》《雪心赋句解》《卜氏雪心赋删定》等系首次整理刊布的作品。期望能进一步为读者查阅、利用地理术书提供较为便利、可靠的点校本。
沈文倬是《仪礼》学dingjian专家,这是他治《仪礼》之学的实践记录,资料shou次披露,全彩印刷。 内容简介: 本书全彩影印沈文倬批注《仪礼郑注句读》,为该资料首次披露。 批注有五种颜色:红色过录历代诸家注文,绿笔校汉木简甲本,黄笔校汉木简乙本,赭笔校汉竹简丙本,黑笔为沈文倬案语。 主要有四方面的内容:一、订正张尔岐句读的错讹;二、征引宋以后诸家观点;三、过录见存各本武威汉简《仪礼》经文,并与今本《仪礼》进行校勘;四、针对张尔岐句读、诸家观点、汉简本校勘成果以案语形式进行评点。 批注所用底本为同治十年金陵书局刻本《仪礼郑注句读》。 《仪礼郑注句读》作者为清初经学家张尔岐。其主要工作是对《仪礼》经文及其郑玄注进行分章和句读,对于贾公彦疏,张尔岐进行了筛
纸扎,又称扎纸、糊纸、纸活儿、扎纸活儿……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是一门老手艺。这门技艺十分复杂,包括打骨架、做头、上头、穿衣、戴帽等一系列烦琐的步骤,整个扎制过程涉及雕塑、剪纸、彩绘、建筑、中国画、草编等多门技艺。《中国民俗文化丛书:纸扎》介绍了有关纸扎工艺研究方面的几位知名的美术家、学者、手工艺人,并引用了他们的一些作品及图书、图例。这些美术家、学者及手工艺人有闫俊海、闫秋芬、潘鲁生、王连海、蔡冬枝、胡汉珍、黄清泉等人。
《乡愁里的童年东莞的民俗方物与方言》以清新自然、优美隽永的散文笔法,全景式、巨细无遗地记录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乡村儿童生活,可谓一本回归乡土、亲近自然、充满童趣的“儿童生活百科全书”,适合父母与孩子共同阅读、分享。《乡愁里的童年东莞的民俗方物与方言》将为我们唤醒心中已经消逝的美好童年,重温童年时简单、纯粹的欢乐。《乡愁里的童年》也将为今天的孩子们打开一个从未了解过的奇妙乡村世界,在一望无际的稻田、菜地、果园、原野里,在小伙伴们和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的陪伴下,真切感悟父母的成长历程,激发探索自然的精神,培养勇敢、勤劳的气质。
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创刊于1922年12月17日,至1925年6月28日并入《国学门周刊》,刊载了大量的歌谣,对近代诗歌和民俗学有着重大影响,保存了许多古代和近代的民歌,成为研究者绕不开的资料宝库。作者对全部周刊进行系统地汇录,将其登载的歌谣分门别类,总计有36万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