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宏观出发,先把日本文化放在东西方以及中日对比的大视野中加以定位,然后依次评论了十几位在日本富有盛名的优秀小说家及其作品。这些评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作者不限于单纯从文学创作技巧的眼光来分析一个个文本,而是深入到作品底下的思想境界和心灵冲突,从而展示出评论者对原作者的内在精神的领悟、理解和挖掘,每每能够带给读者意外的沉思和激动。
《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是一部比较研究著作,分为“上篇 观念文化传统”和“下篇 社会文化传统”两大部分,上篇主要叙述了印度的宗教传统、佛教在中印两国的命运、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两国的审美传统和思维方式差异及科学技术传统,下篇主要讲述中印两国的亲属集团、婚姻、性文化、道德、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分离、政治文化传统和对外反应模式。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是“中日文化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围绕中日两国语言、文学、文化、科技、社会等内容展开讨论,研究21世纪人文文化的发展趋势,探讨语言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叉研究。《中日文化比较研究论集(第3辑)》适合日语爱好者、日本文化研究者等阅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增加,中西文化差异越发明显,并且这些差异对不同文化的各个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中英文版)》深谙中国文化又非常熟悉北美文化,他们通过对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交流方式,旨在增进人们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特别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增进感情。《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中英文版)》适用于对北美文化和中围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以及那些在工作或生活中碰到了跨文化交流问题的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页与胚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比较》对明清之际约200年间的中西文化比较做了系统研究。将明清之际与近代的中西文化比较的历史连贯起来考察,把它看作是文化结构和认识过程的合乎逻辑的展开;是时代性和民族性、工具价值和时代价值、“中国化”和不“失真”这三对矛盾的运动过程;由此阐明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既是中西文化比较的页,也是中国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胚胎。
按照博弈理论,文化之间的博弈不是零和博弈,也不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博弈与智猪博弈,而是非零和博弈,是动态博弈、非完全信息博弈与演化博弈。 王光利编著的《中西文化博弈论》在梳理和分析了文化的定义、功能,文化实力的构成要素,博弈理论,以及中西文化传统的优劣及特征之后,提出了提升中国文化实力的几个发展路径与实施策略。
丛书简介:本套丛书是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涵盖散文、随笔、游记、回忆录、日记、学术著述等多种体裁,集中体现了季老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和人格之美。 内容简介:季羡林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发少年狂,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怪论、奇思问世。在这些怪论奇思中,影响的莫过于本书阐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作者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
《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是一部比较研究著作,分为“上篇观念文化传统”和“下篇社会文化传统”两大部分,上篇主要叙述了印度的宗教传统、佛教在中印两国的命运、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两国的审美传统和思维方式差异及科学技术传统,下篇主要讲述中印两国的亲属集团、婚姻、性文化、道德、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分离、政治文化传统和对外反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