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一项革命性的研究及其令人振奋的成果,揭示了我们生长的环境如何限制了我们思考、感受和行动的方式,以及这些方式如何体现在今天的社会生活、组织管理和国家发展中。本书也是一幅文化价值观的世界地图,基于在70多个国家(地区)进行的持续40多年的研究的成果,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企业、家庭、学校以及政治组织中思考、感受和行动的规则,而这些规则以前基本没有人认真考察过。本书还深入探索了国家文化在诸如不平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自信与谦逊、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关键领域存在的差异,并解释了组织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区别,以及如何对其进行管理。
《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是著名比较文学专家乐黛云近年来有关中西文化比较与对话的学术随笔集。共收入文章8篇,其立意在关注中西方的差别与对话,探讨多元文化发展与跨文化对话的可能性,致力于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重构。并立足于复杂性思维,讨论多元跨文化语境中中国比较文学、现代文学发展的具体问题。作者反观东方文化的精神,寻找中国民族文化的自我完善之路及现实意义,眼界开阔,立论清晰,是比较文化和世界文化领域的前沿之作。
中国人和美国人交谈时容易犯什么禁忌?哪些话虽然说者无意,却会使西方人感到吃惊、窘迫或恼怒?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语言使用方面有哪些主要的文化差异?答案就在此书中!本书以大量实例深刻地揭示了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参考书,它告诉读者在跨文化的交际中如何才能做到得体,如何才能不出"洋相"。本书分为两部分,英语部分和汉语部分互为参照,能够更好地使读者了解英汉两种语言和语言背后的文化。此书的主要作者邓炎昌在中国和美国生活多年,对两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和感受。同时,两位作者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对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读者浅显易懂,对教师与研究人员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邓炎昌生于美国,受教育于美国。后来,他来到中国,在燕京大学
本书从宏观出发,先把日本文化放在东西方以及中日对比的大视野中加以定位,然后依次评论了十几位在日本富有盛名的优秀小说家及其作品。这些评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作者不限于单纯从文学创作技巧的眼光来分析一个个文本,而是深入到作品底下的思想境界和心灵冲突,从而展示出评论者对原作者的内在精神的领悟、理解和挖掘,每每能够带给读者意外的沉思和激动。
本书从中日两国的文化强国战略视角出发,通过梳理两国的世界双遗产申报及本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构建历程,进而明晰其各自的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其次,分别走近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考察中日两国在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所提炼出的具有独创性和先进性的 中国经验 中国路径 日本方案 日本模式 等保护与利用的好做法、新思路,进而总结和提升中日两国在文化遗产领域所开创的成功典范,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最后,面对新时代文化遗产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报告提出中国要主动 走出去 ,积极 请进来 ,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有效助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治理(中西文化缔造原理案例的比较研究)/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研究丛书》旨在阐述文化治理与文化治国的关系,文化管理与战略管理的关系,文化智库与创新智库、国家智库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对中西 《文化治理(中西文化缔造原理案例的比较研究)/文化强国与文化创新研究丛书》皇甫晓涛著。文化治理的思想渊源与文化智库思想理论的比较研究。在全球语境的综合国力与软实力发展中,在国家创新体系与创新理论的发展中,在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术文化发展中,人们愈来愈为注重经济学、管理学从物理学、物质化理论到生物学、文化学、非物质化理论的研究,比较经济学从物质原理、杠杆原理、膨胀原理、增长原理、资源原理、均衡原理、竞争原理到自组织原理、自主原理、对称原理、博弈原理、竞合原理、创意原理、创新原理、版权原理、
《比较文学变异视角下的日本动画创作研究》以日本动画创作为研究对象,以世界文学的变异创作为背景,探讨了日本动画中人物形象的变异创作、主题的变异创作以及日本动画中这些变异产生的原因等,分析了日本的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与世界大众文化相契合的文化元素,认为作为在文化和经济“全球化”环境下努力展现自我文化个性的民族,日本显然以其独特的动画变异创作成功地达到了目的。并为同处于亚洲的中国动画的发展路向提供了参考。 《比较文学变异视角下的日本动画创作研究》由高晨所著。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初版于1921年,是梁漱溟先生对东西方文化本质的探讨,以及对东西方文化融合可能性的反思。在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的今日,书中的许多思想与见解仍有借鉴意义。作者在书中提出并且回答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何谓东方化?何谓西方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特质为何?文化与生活有着何种关系?东西方文化能否融合,或者融合之道为何?世界未来之文化以及我们今日应持的态度为何?作者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于西方文化及其带来的冲击,东方文化应该在保持自信的前提下,有选择性地学习有利于提升生活品质的东西,而非盲目否定自我、全盘西化。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东西文化论战中引起了思想学术界的高度重视。本书被认为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
本书选择了比较文学发展历程中的若干篇篇经典文献进行释读,涉及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以及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变异学研究诸种方法,试图展现尽可能丰富的比较文学研究元典,并籍此进入比较文学研究现场。
丛书简介:本套丛书是季羡林亲定自选集,是作者晚年在医院疗养期间亲自编选的作品集。文集收录了作者在各个人生阶段的代表作品,涵盖散文、随笔、游记、回忆录、日记、学术著述等多种体裁,集中体现了季老的治学之志、文章之风和人格之美。 内容简介:季羡林自言,到了耄耋之年,忽发少年狂,一系列引人关注的怪论、奇思问世。在这些怪论奇思中,影响*的莫过于本书阐述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作者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
季羡林先生是一位大学者,他晚年曾写出一系列谈东方文化将重现辉煌的文章,体现了他长期思考义理之学的结果。本书的核心思想是主张文化起源多元论、文化交流论,认为东方文化的综合思维方式可以弥补西方文化的分析思维方式。《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典藏本)》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季先生对东西方文化的观点,对于理解季羡林先生的文化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书是一部学术专著,依据历史文献、人类学调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对中国、日本的元旦、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二十四节气等主要传统岁时节俗的考察,系统分析了中国、日本传统节俗在形成、发展、现状以及具体构成元素等方面的特点,从中发现文化传播及发展的规律及其价值,同时为中日传统文化的源流关系找到确凿的证据。本书在中日传统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小道有理》是 复旦大学光华人文杰出学者讲座丛书 中的一种,作者朗宓榭是位德国汉学家,他的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于前科学时代的术数和命理文化。命理和预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然而很长时间不被学界所重视。朗教授注意到,西方的预测学在历史上频频受到打压,而预测学在中国则能不间断发展,并深刻地融入人们的生活中去。中国独特的占卜和命理文化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本书分四个部分,共二十三章。*部分 身体隐喻的哲学思考 从哲学的视角探讨身体与认知、身体认知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身体认知视域下的意义理论。第二部分是 身体隐喻的文化考察 ,主要通过实例来探索隐喻、身体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寻文化认知的规律。第三部分是 身体隐喻的情感探究 ,主要以汉语为语料,探究身体隐喻的情感认知维度,研究身体词语与情感表达的规律以及分布情况;其中一章是从跨语言视角探讨英、日、汉三种语言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第四部分是 身体隐喻的个案研究 ,主要以汉英身体词语个案为例,探索这些身体词语在概念化过程中的认知策略和认知维度,探寻其中的概念系统和认知机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际活动的增加,中西文化差异越发明显,并且这些差异对不同文化的各个领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中英文版)》深谙中国文化又非常熟悉北美文化,他们通过对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进行分析,以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向读者形象地展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不同,揭示了在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交流方式,旨在增进人们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特别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如何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增进感情。《跨文化视角下的北美与中国文化(中英文版)》适用于对北美文化和中围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以及那些在工作或生活中碰到了跨文化交流问题的人,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中国人与印度人: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是一部比较研究著作,分为“上篇 观念文化传统”和“下篇 社会文化传统”两大部分,上篇主要叙述了印度的宗教传统、佛教在中印两国的命运、印度教对理想人生的设计、两国的审美传统和思维方式差异及科学技术传统,下篇主要讲述中印两国的亲属集团、婚姻、性文化、道德、社会群体的凝聚与分离、政治文化传统和对外反应模式。
詹向红、张成权编写的《中国文化在德国--从莱布尼茨时代到布莱希特时代》着重梳理了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文化在德国的传播过程,以期展现中国文化在德国学术思潮、文学思潮中的遭际,并努力从德国或者欧洲内部分析阐述德国人(主要是德国学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栏目丛书:中西文化比较与会通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中国象科学的思考——兼谈中医学的认识论实质、两种思维方式下的中西文化与科学、从概念思维到本源思维、中国思想世界中的“形”与“象”之辨、文化转型与“象思维”之失、语言逻辑与思维问题新探、周易象数算法与象数逻辑——中国文化之根探源的新视角、从中西语言的差异追溯中西哲学的差异、陈那、法称“量一现量说”与笛卡儿、布伦塔诺、“悟性一知觉论”之比较研究——兼论老树的“象思维”等。
《懂一点日本,懂一点美国》既是一本留学励志读物,又是一本深入介绍中美日文化差异、社会制度的读物。作者曾就读北京大学,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供职于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以其独特的经历和视角,记录下在日本、美国留学期间以及在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工作期间对于异国社会、文化制度方面的思考和分析,展现了一个80后青年在世界高等学府的奋斗经历,也体现了80后一代以开放、包容、自信的心态对国际事务的驳议、评论。
书主要研究语义、结构和音韵三大类修辞格的翻译及有关问题。首先,通过文献法、对比法等方法,对修辞格本身,以及修辞格翻译进行了梳理和介绍,为本研究廓清框架。把修辞格按照语义修辞格、结构修辞格、音韵修辞格进行分类,对选定的 修辞格对 ,按照研究动态、词源追踪、结构与分类、译例分析的步骤进行梳理和介绍。研究动态中描绘了该修辞格相关研究的动态图谱,让读者对这方面的研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也有利于他们进行相关知识拓展;词源追踪能帮助读者从定义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该修辞格的特点;继而从构造和分类上,对该修辞格进行学理上的分析介绍;后,结合实例,进行修辞格的翻译分析,提出基本翻译策略。总体层层推进,符合学习认知规律。在实例选取中,兼顾英译汉和汉译英;不但选取文学作品的例子,而且也尽量多从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