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是政治经济学上的概念,具体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现代化努力,集中体现在“抗战”与“建国”这两个密切关联的问题上。西南联大作为因抗日战争的爆发而组建的战时高等学府,其生存与发展与这场争取民族的独立与解放的反侵略战争息息相关。抗日战争时期的 国策是“抗战建国”,虽然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又存在了一年,但建设现代化 仍是继续努力的方向。因此,把西南联大纳入“抗战”与“建国”这一框架下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对西南联大知识群体在建设现代化 进程中的努力有所相对完整的了解,也为这项研究赋以了学术与现实的意义。本书无论是材料发掘还是鉴别利用,均紧扣“抗战建国”这一主线,力争从 高层次上表现中国知识分子建设现代化 的自觉意识和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实践。
该书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宋代东岳祭祀及其信仰问题,实际上是对宋代山川神问题的综合探讨。该书涉及若干学术议题,一是宋朝官方的东岳崇拜与祭祀,包括中央派遣官员和委托地方官员进行的祭祀活动。二是宋真宗东封泰山的复杂历程,通过厘清基本史实,揭示出了宋真宗东封仪式背后复杂的政治动机。三是研究了宋代有关东岳庙的记文,通过对这些记文的细致梳理和解读,从信仰的独特角度探讨了宋人的 意识与地方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弄清了文人士大夫对待东岳信仰的复杂心态。四是严谨地分析了宋代民众的东岳信仰,在对庙会和日常进香活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窥透了宋代民间东岳信仰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与官方的东岳祭祀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五是研究宋代笔记小说中书写的宋代东岳神,包括形象塑造以及东岳神的不同职能。
胡惠林、单世联、凌金铸主编的《文化政策与治 理(文化产业与中国问题研究)》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 会提出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指导思想,开展对于“国家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文化政策理论与治理实践研究。主要包括义 化政策与治理基础理论研究、文化政策与治理比较研 究、文化政策与治理经验分析、文化政策与治理发展 史研究、文化政策与文化法治研究以及文化政策与治 理案例等。
文化遗产展示是向公众宣传介绍文化遗产知识、普及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但文化遗产策展本身的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方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进行了较多探索,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三星堆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雅安古城“规划、向家坝文物保护与抢救发掘展示方案等,都是近年在学术界有重要影响的规划与展示活动,本书将上述重要规划以图文的形式体现出来,以期为文化遗产策展领域的探索树立一个较好的规范。
本书是一部依据史料文献,重新审视中国话剧运动、尤其是上海海派话剧沿革、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学术专著。 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恰与中国近代史相同步,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话剧运动的史料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研究,致使中国话剧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窗期”,如上海早期的学生演剧运动、上海游乐场中的话剧演出、文明戏转变为通俗话剧的历史沿革、1945—1949年间上海的话剧演出和解放初期的话剧等,均是话剧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待史料的深入发掘和进一步研究。上海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发祥地,话剧的产生与上海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上海城市的烙印——海派文化的印记;同时,上海又是中国近代 早开埠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和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为作为舶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苗学通论再论》由第一、第二两大部分组成,共计162篇文章。内容大致分为八大类:一是作者承担完成的 社科基金项目和贵州省省长资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二是深度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论文;三是苗族历史、哲学、文化的讲座稿件;四是参与苗学研究的争鸣与商榷;五是介绍作者从事苗学研究的过程;六是评审、 、书评、书序、课题设计等文稿;七是石氏文化及晚清名臣石赞清的事迹;八是生活中的一些随笔及散文。作为收官作品之一,基本反映出作者对苗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反映出作者的成长过程及价值观、人生观。
当代中国文化源自中华 传统文化,根植于当代中国实践。中国将文化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推动文化的现代化,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本书在概述新中国文化建设演进的基础上,重点介绍21世纪以来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人民文化权益的保障,新道德新风尚的铸造,文学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教育科技的进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文化的发展状况,当代文化产业的格局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状况,等等,整体呈现当前中国文化的样貌。
该书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了宋代东岳祭祀及其信仰问题,实际上是对宋代山川神问题的综合探讨。该书涉及若干学术议题,一是宋朝官方的东岳崇拜与祭祀,包括中央派遣官员和委托地方官员进行的祭祀活动。二是宋真宗东封泰山的复杂历程,通过厘清基本史实,揭示出了宋真宗东封仪式背后复杂的政治动机。三是研究了宋代有关东岳庙的记文,通过对这些记文的细致梳理和解读,从信仰的独特角度探讨了宋人的 意识与地方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同时弄清了文人士大夫对待东岳信仰的复杂心态。四是严谨地分析了宋代民众的东岳信仰,在对庙会和日常进香活动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窥透了宋代民间东岳信仰的灵活性和实用性,这与官方的东岳祭祀是存在巨大差异的。五是研究宋代笔记小说中书写的宋代东岳神,包括形象塑造以及东岳神的不同职能。
本书为龙州舍巴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发掘一座墓葬,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出土遗物以石制品为主,另有少量骨器、陶器,还有螺、贝、蜗牛等甲壳类动物遗骸,包含有部分龟鳖、鱼等水生及哺乳动物骨骼。该遗址年代共分三期,第二期与 期前后相接,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8000到7000年左右;第三期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3000年前后。该书详细、科学的介绍了相关出土及采集遗物,并做了比较严谨的讨论、分析,为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学术价值较高。综上所述,该书值得出版,申请列选。
本书是一部依据史料文献,重新审视中国话剧运动、尤其是上海海派话剧沿革、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学术专著。 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恰与中国近代史相同步,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话剧运动的史料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研究,致使中国话剧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窗期”,如上海早期的学生演剧运动、上海游乐场中的话剧演出、文明戏转变为通俗话剧的历史沿革、1945—1949年间上海的话剧演出和解放初期的话剧等,均是话剧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待史料的深入发掘和进一步研究。上海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发祥地,话剧的产生与上海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上海城市的烙印——海派文化的印记;同时,上海又是中国近代 早开埠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和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为作为舶
《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第三辑)是由政协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著的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全套书共三辑十五册,记录了北京西城区十五条街巷胡同的历史与文化。第三辑包括《城南椿华——椿树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径阡巷陌——天桥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街情韵——牛街街道街巷胡同史话》《阜盛廊房——大栅栏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都池塔——广外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街象来——广内街道街巷胡同史话》。书中细致地介绍了各街道内的胡同变迁、相关典故及名人故事等,结构合理,语言生动,并附有插图,图文并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作品有历史文化,有建筑情怀,有典故趣味,有时代风貌,有助于弘扬城市文化。
《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第三辑)是由政协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著的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全套书共三辑十五册,记录了北京西城区十五条街巷胡同的历史与文化。第三辑包括《城南椿华——椿树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径阡巷陌——天桥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街情韵——牛街街道街巷胡同史话》《阜盛廊房——大栅栏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都池塔——广外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街象来——广内街道街巷胡同史话》。书中细致地介绍了各街道内的胡同变迁、相关典故及名人故事等,结构合理,语言生动,并附有插图,图文并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作品有历史文化,有建筑情怀,有典故趣味,有时代风貌,有助于弘扬城市文化。
作为丽水的母亲河,瓯江孕育了灿烂的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瓯江文化。自2007年以来,丽水市社科联以挖掘、整理、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弘扬瓯江特色文化品牌为目的,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瓯江文化系列丛书。本书稿为“丽水·瓯江文化丛书”第十辑,主题为处州教育文化,分为《处州孔庙》《处州书院》《处州进士》《处州家风》《处州武术》《处州与四库全书》六本,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展现丽水历 与教育文化相关联的组织架构、教育场所、历史人物,教育成果,教育影响、教育风范等。本丛书以历史性、传承性、学术性、可读性为撰写宗旨,源于历史,融于现实、又确保史料的真实性、 性,是感受瓯江文化的一次文化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