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第三辑)是由政协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著的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全套书共三辑十五册,记录了北京西城区十五条街巷胡同的历史与文化。第三辑包括《城南椿华——椿树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径阡巷陌——天桥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街情韵——牛街街道街巷胡同史话》《阜盛廊房——大栅栏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都池塔——广外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街象来——广内街道街巷胡同史话》。书中细致地介绍了各街道内的胡同变迁、相关典故及名人故事等,结构合理,语言生动,并附有插图,图文并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作品有历史文化,有建筑情怀,有典故趣味,有时代风貌,有助于弘扬城市文化。
本书作为我国文化政策实践领域的年度研究成果之一,主要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文艺院团、非遗保护机构等基层文化单位在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创新方面的进展,对基层文化单位的体制改革、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了个案剖析和解读,可以为文化管理者、文化理论研究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苗学通论再论》由第一、第二两大部分组成,共计162篇文章。内容大致分为八大类:一是作者承担完成的 社科基金项目和贵州省省长资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二是深度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论文;三是苗族历史、哲学、文化的讲座稿件;四是参与苗学研究的争鸣与商榷;五是介绍作者从事苗学研究的过程;六是评审、 、书评、书序、课题设计等文稿;七是石氏文化及晚清名臣石赞清的事迹;八是生活中的一些随笔及散文。作为收官作品之一,基本反映出作者对苗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反映出作者的成长过程及价值观、人生观。
2018年 4月12-14日,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文莱、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新西兰等13个 以及香港地区共130多名专家学者、嘉宾出席在崇左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于2016年创建,是中国和东盟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寻求扩大民族文化 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创举,她已成为与会国交流民族文化理念、寻求民族文化共识、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的重要论坛。围绕“中国东盟民族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主题,与会各国学者就民族文化与绿色发展、民族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框架下的民族文化创新与共享三大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本论文集将大会提交论文整理出版,以便 好地开展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研究,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共同努力,为提升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研究水平
本书系浙江永康籍现代教育家徐德春先生(1903—1994)的文集,收入其建国以前所撰教育专著《做学教ABC》《教育通论》两种、通俗学生读物两种,以及他发表于报刊杂志上的有关教育实践、教育理论等方面的文章。作者深受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影响,善于将现代教育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中,于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故其教育思想多有可取之处。业余时间勤于写作,多为有关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著作和文章,对于 从事师范教学和中小学教育的老师们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本书为龙州舍巴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发掘一座墓葬,该遗址年代为新石器时代,出土遗物以石制品为主,另有少量骨器、陶器,还有螺、贝、蜗牛等甲壳类动物遗骸,包含有部分龟鳖、鱼等水生及哺乳动物骨骼。该遗址年代共分三期,第二期与 期前后相接,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8000到7000年左右;第三期年代范围大致在距今3000年前后。该书详细、科学的介绍了相关出土及采集遗物,并做了比较严谨的讨论、分析,为学术界提供了可靠的一手材料,学术价值较高。综上所述,该书值得出版,申请列选。
本著作是 外 部大型的全面论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的专著。本著作采取长时段大历史的叙述方式,以现代的 化、世界化的学术眼光,把中华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格局之中,全面论述了从文化的发生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历史全过程;论述了中华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向海外不同地域传播的载体、形式、内容、过程,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地位和影响;论述了中华文化向海外传播、走向世界、融入世界文化体系的规律和条件,同时也讨论了走向世界的过程对于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意义。
本书收录了吉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项目。每个项目选用图(照)片6-10幅,并配以简短的文字说明。本书定位为宣传推介性读物,尽量以精美的画面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 值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尤其是项目悠远、古朴、神秘、神奇的一面,以提高可读性,满足人们的审美甚至好奇等心理需求,引发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无尽想象甚至亲历体验、探索等欲望,激发广大读者积极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
作为丽水的母亲河,瓯江孕育了灿烂的具有鲜明区域文化特色的瓯江文化。自2007年以来,丽水市社科联以挖掘、整理、研究历史文化遗产、弘扬瓯江特色文化品牌为目的,组织专家学者编撰了瓯江文化系列丛书。本书稿为“丽水·瓯江文化丛书”第十辑,主题为处州教育文化,分为《处州孔庙》《处州书院》《处州进士》《处州家风》《处州武术》《处州与四库全书》六本,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展现丽水历 与教育文化相关联的组织架构、教育场所、历史人物,教育成果,教育影响、教育风范等。本丛书以历史性、传承性、学术性、可读性为撰写宗旨,源于历史,融于现实、又确保史料的真实性、 性,是感受瓯江文化的一次文化集成。
本书探讨了以阿拉伯语或者以阿拉伯字母拼写的非洲语言(所谓的阿贾米文)表达的非洲学术传统。本书分为五个部分, 部分从历史角度介绍了通布图地区,同时也介绍了对于理解这一地区至关重要的地理框架。第二部分探讨了非洲各种形式的阿拉伯写作,这些写作成为书写非洲历史的起源。第三部分文章基本都是在探讨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颇具影响力的昆蒂家族。这显示了这一家族在通布图及这一地区学术生活中的 和贡献。第四部分特别关注了通布图的图书馆和私人手稿收藏,这些 手知识提供了关于廷巴克图书面遗产的极为宝贵的信息。 一部分旨在 通布图乃至西非地区而探讨非洲的文化遗产。对于非洲阿拉伯知识传统的现代学术研究仅仅零星见诸非洲、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研究机构,本书对非洲前殖民时代书写的“科学”研究一定的理论意义。
《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第三辑)是由政协北京市西城区委员会、《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编委会编著的西城区街巷胡同文化丛书。全套书共三辑十五册,记录了北京西城区十五条街巷胡同的历史与文化。第三辑包括《城南椿华——椿树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径阡巷陌——天桥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街情韵——牛街街道街巷胡同史话》《阜盛廊房——大栅栏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都池塔——广外街道街巷胡同史话》《古街象来——广内街道街巷胡同史话》。书中细致地介绍了各街道内的胡同变迁、相关典故及名人故事等,结构合理,语言生动,并附有插图,图文并茂,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作品有历史文化,有建筑情怀,有典故趣味,有时代风貌,有助于弘扬城市文化。
2018年 4月12-14日,来自中国、澳大利亚、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文莱、菲律宾、印尼、泰国、越南、新西兰等13个 以及香港地区共130多名专家学者、嘉宾出席在崇左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中国-东盟民族文化论坛于2016年创建,是中国和东盟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寻求扩大民族文化 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创举,她已成为与会国交流民族文化理念、寻求民族文化共识、增进相互理解与信任的重要论坛。围绕“中国东盟民族文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主题,与会各国学者就民族文化与绿色发展、民族文化交流与民心相通、“ ”框架下的民族文化创新与共享三大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本论文集将大会提交论文整理出版,以便 好地开展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研究,不断加强学术交流合作,互学互鉴,共同努力,为提升中国-东盟民族文化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