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全五卷,以学术史的形式,首次全面系统梳理百年间(1911-2011)我国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科的发展历程,阐述其运作机制和整理研究方式,总结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研究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弥补以往学术史的缺失。书中对古籍整理方法和规范的阐述,完善了古籍整理的学术标准,深化了古籍整理的理论建设;对古文献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和理论探索,为进一步建构古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理支撑。书中深刻阐明了古籍整理与古文献学在当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为今后古籍事业和古文献学科的发展提出一系列前瞻性科学对策。全书资料翔实,史论并臻,是一项具有原创性和导向性的重大学术成果。
本书主要分为理论研究、问题分析和战略对策三部分。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些重大问题展开,构建了“文化强国”的中国话语体系。作者力图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采用宏观整体研究和微观个案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基于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到文化强国的理路,着力分析和阐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体系和战略对策。
朱小蔓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教育家,是我国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者和实践者。朱小蔓教授十分重视理论研究的教育生活基础与实践指导价值,几十年来在情感教育、道德教育、教师教育和教育哲学等学科领域建树颇丰,其理论研究成果不仅在海内外受到学术界的共认和推崇,更重要的是在我国广大中小学教育实践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将教育生活视为理论研究的土壤,将中小学校视为教育思想的实验室,将儿童视为教育的生命主体与成长主体。她通过课程研究指导、专题学术报告、教师对话沙龙、课堂教学诊断等方式,与一线教师结成了具有教育创新活力的专业共同体。在朱小蔓教授指导下的儿童情感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教育与情感文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应用、小学教师本科化培养模式、卓越教师教育、班主任与德育工作等领域
本书是作者在广东省顺德青田村进行乡村振兴实践的纪实。分别从乡村中的文化、文化中的乡村、乡村中的艺术和艺术中的乡村这两对互合互融的概念,讲述作者在青田亲身实践的以保存中国乡村原有文脉和艺脉为前提的,以独特的艺术的方式实现乡村在现代性冲击下的重生和振兴的经历和成果。作者的青田实践是以其先前大获好评的 许村模式 为基础,并作了更进-步的深入探索,形成了以"青田 为名的独特乡村振兴范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央电视台2020年10月对 青田范式 也作了深度的报道。
本书全面展现了2023年以来中国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特征、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 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地方篇、机构篇、案例篇、专题篇、附录组成。
本书是汤溪地方文化系列的一种,以汤溪为地缘,组稿而成的一部文化随笔,从散文到文献考据,从回忆到展望,这些文章的内容,包含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也包括了生活的不同的侧面。民俗风物、风土人情,在这些饱含感情的文字里都有所表达。
本书以“教化”为名,并非无视文化产业的其他效益(比如文以赏鉴、文以娱乐、文以致富等),而是为了聚焦主题、突出重点。作者广泛使用各类学术成果,结合当代文化实践,追求较高层次的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在致力系统阐释的同时刻意呈现中外论述的丰富资料,意在为高等院校文化管理类专业师生,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及 广大的关心中国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较为清晰的知识地图。
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南北朝时期,另一个是唐宋时期。本书对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展示,是一本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石窟造像艺术的普及读物。 本书从 艺术初始,受希腊文化影响的犍陀罗第一尊佛造像开始,一直到北朝晚期逐渐民族化、中国化的本土造像,覆盖了从犍陀罗到巴米扬,从古龟兹到克孜尔,从莫高窟到麦积山,从云冈堡到龙门镇,从响堂山到龙兴寺,以及喜马拉雅地区的造像艺术脉络,长达一千年的时间跨度。 本书精选了 石窟寺及 外博物馆收藏的百余尊造像精品,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双重呈现,使读者能够深入地了解和欣赏这些珍贵的艺术遗产。本书特邀 外佛造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撰稿,从历史、艺术、文化、哲学、鉴赏及历史风格演变等多个角度,对石窟造像艺术在中国的传播进行
2023年是共建“ ”倡议提出十周年。 十年来,通过深入开展丝绸之路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时代价值等专题研究,实施系列遗产保护展示项目,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沿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实现整体价值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带动人文沟通合作,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崭新的时代光彩。此书稿是由 文物局外事司组织,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具体编写的,系文物系统配合 “ ”倡议,积极推进跨国申遗、联合考古、援助修缮、对外展览十年来丰硕成果的集中展示。内容分跨国申遗、联合考古、援助修缮和对外展览四大版块,以各个重点项目的发起、论证、执行、成果及其影响为主要内容,对各项文物工作过程予以概要介绍与集中展示,充分体现了文物事业“走出去”的重大成果和重要贡献。相信此书的出版,必定进一步促进与“一带一
本书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组织编撰的 7本陕西文化发展报告,是以陕西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 性研究报告和 理论平台,旨在为陕西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全省文化发展繁荣以及文化强省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本书全面总结了2024年陕西文化领域发展状况及成就,展望了2025年陕西文化发展前景,对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古籍活化利用、秦蜀古道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秦腔艺术传播、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化新业态发展、影视拍摄基地发展、文娱演艺产业链发展,以及西安文化形象 传播、陕西微短剧产业发展、关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延川“文旅强县”建设、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共同体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和对策,为读者全面认知及多视角解析陕西文
根据中国本土文化的实际材料与田野经验,文学人类学将文字还没有出现以前的文化传统与文明状态称为文化大传统。本书立足于文化大传统的文化基因与神话图像,重新对中国早期文论及其潜藏的精神价值展开本土语境的知识建构与跨学科文化阐释,综合运用早期岩画、神话图像、出土实物、出土文献等新材料,彰显文化文本的神话叙事功能,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文字文本,整合比较神话学、文化人类学、知识考古学、民族学、物质文化研究、神话图像研究、古典学、比较 学等诸多学科的交叉知识,运用四重证据法,进行参证互释,实现整体释古,善于在多个学科场域之间迂回穿梭,深度认知中国早期文论不为人知的文化编码和精神价值。 本书认为中国早期文论的本土价值和原型编码在于史前文化大传统的神话信仰与文化基因,只有跳出以文字书写文
本书是一部依据史料文献,重新审视中国话剧运动、尤其是上海海派话剧沿革、变迁和发展的一部学术专著。 中国话剧运动的发展恰与中国近代史相同步,自产生以来一直处于动荡和战乱之中,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话剧运动的史料一直未能得到有效的梳理和研究,致使中国话剧史研究中存在着大量的“空窗期”,如上海早期的学生演剧运动、上海游乐场中的话剧演出、文明戏转变为通俗话剧的历史沿革、1945—1949年间上海的话剧演出和解放初期的话剧等,均是话剧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有待史料的深入发掘和进一步研究。上海又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发祥地,话剧的产生与上海城市的变迁密切相关,并且深深地打上了上海城市的烙印——海派文化的印记;同时,上海又是中国近代 早开埠的城市,多元的文化和华洋杂处的社会环境,为作为舶
本书翔实地阐述了黄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历史渊源、分布区域、表现形式、文化价值、活态传承、保护成效等,全面呈现了黄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书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设计精巧,兼具知识性、文献性和趣味性,充分展示了黄南藏族自治州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该书为 好地保护和传承黄南藏族自治州 传统文化提供了史料资源,对黄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以及对外宣传、交流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围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党的二十大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文化发展要求。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既是中国现代化历史实践的必然趋势,也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本书从历史背景、理论源流、现实基础、文化资源等方面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与现实支撑,从价值原则、战略布局、实践路径等角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可行方案,并尝试构建一套指标体系,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状况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