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杠箱》为文联非遗丛书中的一本,共讲述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梳理了杠箱会的历史渊源及分布,第二部分论述了北京杠箱的振兴和发挥,第三部分阐释了民间花会的会规,第四部分分析了北京杠箱的道具、人物及服饰,第五部分展现了北京杠箱的表演。,第六部分总结了北京杠箱的传承。本书的出版对北京杠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和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
暂时没有内容
本书分别从作者、审稿人、期刊编辑从角度阐述了科技期刊各相关方在期刊出版伦理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书中首先介绍了科技期刊出版伦理及学术诚信的重要性及管管理,继而从科技论文写作与投稿、同行评议、期刊编辑和出版者等三个方面分别阐释了相关的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并从期刊的著作权管理、期刊对学术不端的认定和处理、应用现代技术手段防范学术不端等方面为期刊编辑提供了可操作的指南。此外,本书还系统地介绍了主要的国际编辑出版伦理道德规范或指南,并以附录形式汇集了有关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策法规。为方便期刊编辑部与作者和审稿人沟通,书中还汇集了代表性的有关出版伦理和学术不端处理的信函范本和样表。
《文化遗产研究集刊(6)》为考古学、博物馆学、文化遗产、文物学、艺术史、古建园林研究与保护等相关领域的学术刊物。刊载的文章包括专题性论文、报道、学术动态、书刊与文章的评价、国外重要论文的译文、外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的综述与简介。目前为不定期出版。 陈淳主编《文化遗产研究集刊(6)》读者对象主要是外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学、艺术史和古建园林保护的研究者和工作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
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中国之蚕桑不仅历史悠久,其丝织技艺也堪称一绝,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之一。南京云锦因其绚丽多彩,美若朝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 580年历史。南京云锦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郁庄重,显示其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便有诗词如是说:“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
《双氏兔儿爷》(作者韩春鸣)涵括北京兔儿爷各 类传说故事,民俗内容丰富,可读性强。《双氏兔儿 爷》对传承人、传承谱系、传承特点、代表作品 及其现状和未来作全方位展示,体现其工艺价值和学 术价值、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突出其所蕴含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点、文化积累作用及其传承价值 。
甘肃省南部西汉水上游的西和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其乞巧风俗被国务院增列入“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西和县、礼县主要沿漾水河和西汉水流域的城镇村庄,从农历六月三十晚到七月初七子夜自古有连续七天八夜的乞巧节俗,上世纪60年代以前参加者只限于未结婚的少女,是真正的“女儿节”。据作者赵逵夫20多年的研究,天上的织女星和传说中的织女是由秦人始祖女修而来,她因织而闻名,事见《史记·秦本纪》;天河上古名“汉”,也是由汉水而来;西和县、礼县一带的乞巧风俗是秦文化的遗留。 《西和乞巧节》一书是对以西和县、礼县为中心包括天水市秦州区、清水县、张川县一带乞巧风俗的形成、历史和乞巧节程式、主要内容、歌舞特点以及西和历史文化的介绍。书末选录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论文。
《品读南京丛书:南京历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收录了108个已被正式列入各级(、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分类别、篇章、层次,从民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手工技艺、体育竞技以及民俗等方面人手,简要介绍了各个项目的特色、流变、民风和掌故等,阐述了它们独具特色的历史演变过程、文化价值、保护传承方式,向世人展示了南京悠久、灿烂的乡风、乡俗和劳动人民宝贵的智慧结晶。
手账是什么? 手账就是用纸笔记录生活、工作点滴的记事簿。写手账是一种 自省 ,也是一种 仪式 。 满载回忆的写写画画,并不局限于在媒体和朋友圈上炫耀的 手写高级艺术品 ,它可以剪剪贴贴、修修补补,也可以以极简的方式归纳整理你的思路。
吕剧又名 化装扬琴 、 琴戏 ,中国八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多年历史,东营区牛庄镇时家村(原属东营市广饶县)民间艺人时殿元等是吕剧的主要创始人。1900年前后搬上舞台。主要乐器是坠琴、扬琴、三弦、琵琶,称 吕剧四大件 。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其首座专业院团是济南市鲁声琴剧团,首座省立院团是山东省吕剧团,鼎盛时期达到近50个专业院团,如今在华东地区现存有20多个专业院团。《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档案:吕剧》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吕剧的起源与发展、剧目、艺术特色、演出团体和剧种人物、经典唱段等。
枣梆是山东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在山东又称本地,人山西读如找,系由 山西人 三字拼成的一个新造字,是指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受到当地语言的影响,发生变化,学唱者又多为本地人,所以传出了这个名称,意即 本地的山西梆子 故一称 zhao梆 ,其源出自山西东南部的 上党梆子 ,因而又名 泽州调 。 全面而详细地介绍了枣梆的沿革、剧目、音乐、艺术特色、演出团体与剧种人物。
本书内容大多建立在作者多年的田野调查案例基础上,从时空维度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类型进行具体、深入地分析,以传统民俗文化急剧变迁的现状作为基本的思考对象,关注传统文化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命运,关注在遗产保护语境之下究竟应该如何评估传统民俗文化及其被遗产的过程等。前六章论述作为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后六章主要分析和讨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几种基本模式。作者致力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遗产保护运动给传统民俗文化带来的影响及变迁进行讨论,尤其是对传统民俗文化在当代中国被建构为文化遗产的现象做出深入的剖析,力图通过文化遗产这一当代中国社会重大问题,拓展民俗学的学术领域,增强民俗学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