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以潮州地方音乐为内容的研究性人文读本,包括潮州音乐文化概述、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阳笛套乐、潮州外江乐、潮州庙堂乐、潮州锣鼓乐、潮州筝乐及潮州音乐中的乐器,对潮州的地理区貌、历史源流、人文习俗、文化特征、音乐特点,以及各乐种的渊源流变、风格特点、传承脉序、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等进行了历史性的梳理和理论性的阐述,全方位呈现潮州音乐的整体面貌。集学术性与趣味性、史料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对了解、传播潮州地方文化及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价值。
《传奇中国:大运河》全书共分十一个主题篇章,详细地阐述了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展望。 全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大运河各个河段开凿和贯通的历史和概况,主要的大运河河道,大运河沟通的河流交汇技术,大运河漕运历史和现状,中国运河城市介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世界遗产,大运河对中国工商百业的巨大影响,中国大运河相关的历史人物,中国大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运河文化,中国大运河在对外交流中的独特地位, 中国大运河的传承和创新、保护、利用等内容。全书约50万字,其中包括370多张珍贵的图片,全面展示了伟大的人工水利工程 中国大运河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创新意识和伟大智慧,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含那些世世代代薪火相承的传说、表演、知识技能、风俗礼仪等,它们是人类历史活的记录,展现了不同地域、族裔多样的文化传统,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文版)》选取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0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300余幅精美图片和100余处知识链接,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华夏大地上那些优美动人的传说、流派纷呈的戏曲、扣人心弦的竞技,以及各种歌舞、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折射出中国历史和民族的独特影像。
本书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福建南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本书包括“概述”“南音的主要乐器及其演奏特点”“南音在泉州、厦门的传承现状及其对策”“曲谱”“人物介绍”五大部分,其中“曲谱”为重头部分,它包含“指(指套)”“谱(器乐曲)”“曲(散曲)”三大内容。“南音”是福建的曲艺明珠,是闽台两地共有的传统曲种,是我国 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植根于闽台群众艺术的沃土之中,历史悠久,在 、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华人聚居区里,都有人在表演此曲种。 本书收集、整理、分类、归纳了所有的与“南音”有关的音乐材料,能较好的呈现“南音”的全貌,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起一定的作用,它的出版可以为福建的传统
中国世界级非遗文化悦读系列 是江苏省 十四五 时期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共10册。丛书项目以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魏向清教授的术语与翻译跨学科研究团队为主创人员,由非遗专家提供专业咨询保障,以中国青年小龙与外国来华留学生大卫深度学习和体验中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过程为线索,采用原创汉英对照的对话脚本形式,形象生动地讲述中国非遗故事,深入浅出地对外传播中国非遗文化知识。 丛书重点译介江苏领衔申报成功的10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技艺、音乐、戏剧以及传统节日等多个非遗类型。每册读本包括非遗术语知识图谱、百字说明、故事提要等设计特色,并配以原创手绘,同时借助二维码加入音频短视频等融媒体元素,增加文本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深入浅出地对外阐释非遗核心术语所承载的重要知识及文化观念,帮
本书概要论述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主要技能等问题。主要内容由八章组成。 章介绍城乡文化遗产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特征;第二章介绍与分析文化遗产的价值表征及评估方法;第三章概述历史时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的简要演进过程及其特征;第四章讨论和总结文化遗产法的调整对象、法律原则及 外主要的立法成绩;第五章介绍城市型保护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相关案例及问题;第六章介绍乡村型保护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相关案例及问题;第七章主要阐述文化遗产保护的硬性和软性技术或技术性因素;第八章介绍各类建设活动等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影响及其评估程序与方法。
本书力图全面、详实、客观、准确地将2019年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情况呈现在广大遗产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公众面前。 《2019年总报告》能够为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提出真问题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希望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系列能够不断总结规律,提高水平,进行理论方法创新,成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有效指导文件,并具有普世参考价值,也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的品牌。
本书是青海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图录。非遗是历代各族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在增强民族凝聚力、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结民族情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青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矿区,有世界非遗6项, 非遗88项,省级235项,并有三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本书分为河湟神韵、民族风情、生态保护区三部分,从舞蹈、绘画、医药、服饰等方面展现了青海省非遗的方方面面,展现了生活在青海的历代各民族人的勤劳、智慧和对生活的热爱。书稿结构合理,行文流畅,内容通俗易懂,观赏性和知识性强,可为非遗传承传播起到有益桥梁作用。
本书力图全面、详实、客观、准确地将2019年度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情况呈现在广大遗产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公众面前。 《2019年总报告》能够为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保护管理工作提出真问题和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也希望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年度保护状况总报告系列能够不断总结规律,提高水平,进行理论方法创新,成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有效指导文件,并具有普世参考价值,也成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的品牌。
托马斯·钱伯林为美国 地质学家,生于威斯康星州东部的小镇比洛特(Beloit),1866年毕业于比洛特学院,并留校执教数年,后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1893年,钱伯林应邀组建芝加哥大学地质系,并任系主任。钱伯林对于中国的兴趣至少不晚于1901年。是年,他致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珀(William Harper),建议芝加哥大学加强与中国合作,以地质帮助中国,招收中国留学生,培育地学人才,助其开发自然资源,造福 与人民。 1909年钱伯林前往中国的愿望终于实现。1月4日,钱伯林在其儿子兼助理罗林·钱伯林(Rolling Thomas Chamberlin,1881-1948)的陪同下动身前往中国。钱伯林父子此次中国考察的主要任务是考察地形,气候以及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利用,研究他们对于教育的意义,以及教育机构的合适选址,同时探索中国引入自然科学方法的可能性。 《钱伯林近代中
本套书是一部完整记录、深入剖析我省甘孜阿坝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籍,涵盖了甘孜阿坝地区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 目标是传承文化,将民族的情感、智慧、价值观、凝聚力、包容力延续下来。本套书的出版将增进读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认识,为普及、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