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20余年来从事中国非遗保护实践的理论研究成果。全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全面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深入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是了解中国非遗保护发展历程的重要著作。
本研究报告是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传播研究报告 的系列报告之一,本系列的首1部研究报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2018 2022年)》已于2023年问世。 本研究报告通过收集2018 2023年五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详细分析了目前各洲非遗数字化保护、传播、创新与应用情况,以十五个国家代表案例展示非遗数字化的方法技术,提供了全球范围内非遗数字化传播的综合分析和评估,给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实践案例和策略建议,促进全球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和国际交流合作,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本书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手工艺类为切入点,分析传统手工艺展陈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内涵。从展陈视角,围绕 怎么看 展什么 和 怎么展 三个核心问题,探讨传统手工艺展陈策略;从展陈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对传统手工艺展品分类及展陈模式进行探讨;从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属性、信息传播、观众需求等角度,分析传统手工艺展陈理念和原则。同时,结合空间、展品和观众等要素,对展陈的内容策划、形式设计和管理服务等提出建议。 本书适合对展陈设计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大江奔流,时代交响。盛世华章,融汇古今。 西江,绵亘千里、润泽四方,孕育了精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了璀璨多姿的梧州文明。 穿越历史烟云,那些灿若星辰的文化瑰宝,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地上,时至今日依然有着激荡人心、滋养心灵的力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传承为纽带的 活 的艺术,铭刻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根 与 魂 。截至2023 年10 月,梧州市共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1 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 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8 项,涵盖曲艺、传统制作技艺、传统医药等多个类别。这些非遗或以节日庆典、民风民俗等形式存在,或以传统戏曲、手工绝活等形态出现,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 梧州色彩 。 本书毫无保留地向世人展示了梧州非遗的独特魅力,也为外界更
自从搞非遗,下乡便成了我的常态。如果不是遇到疫情。我几乎每年都会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行走在乡下。我每到一县,无论是书记,还是县长,都会问到同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做,才能在全国属第一?中国有2800多个县市,要想属第一谈何容易。我告诉他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摸清自己的家底,搞好本地遗产资源的大普查,找到人无(发行部)我有、人有我优的好东西。2023年底,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的爆火,再一次说明了发掘本地遗产资源的重要性。哈尔滨的独特资源是什么?除独具俄罗斯特色的建筑外,当然就是冰雪大世界了。现在细细想来,哈尔滨最拿手的东西是什么?当然是哈尔滨的冰雕、雪雕、雪拉爬犁、冰上垂钓、赫哲鱼皮衣、鄂伦春鹿角帽,以及中央大街上的马迭尔冰棍、铁锅炖大鹅、锅包肉,甚至包括大姨搓澡。而这都是当地人引以为傲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贵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采集及研究 的成果,作者选取贵州4批国家传承人中的22位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涉及了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类别。本书立足贵州文化的历史性、多元性、民族性、包容性特征,拓展文学人类学的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写方式,以文学文本反映出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所代表的文化基因的特殊性,包括贵州各个山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态、审美观点、文化取向和表达方式,真实细微地显示出贵州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不同,是全球化时代贵州文化多样化的真实记录,是对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口述史中生活史、生命历程的叙述深化和提升,有彰显贵州非物资文化遗产人文精神和价值、扩展传播空间的意义。
本书分上下两篇,对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 广东汉剧的梁素珍、梅州客家山歌的汤明哲的生活、艺术经历、艺术风格以及他们对传播、发扬汉剧与山歌所做的贡献进行客观描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我们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守住我们的根 的承上启下的重要群体,梁素珍和汤明哲在各自艺术领域都有着坎坷的经历和令人敬佩的坚持,他们把艺术完全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在传播广东汉剧和客家山歌方面做过许多创新性的尝试和努力。本书让读者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认识广东汉剧和客家山歌在特定时期的基本状况和面貌,了解非遗传承人在客家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和贡献,同时也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经验借鉴、开拓工作思路。
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与一些国际组织陆续制定并通过了一系列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但是要切实推进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就必须对其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具体的实证研究。《BR》 本文集从民俗学、民族学的视角出发,进入***非遗的生存、展演空间,通过扎实的田野调查,发现“初见成效”与“陷入困境”等不同类型的保护现状;探讨非遗的本质及其与俗民生活的密切联系与变迁,进而依据非遗相关理论,反思现有保护措施,借助实践的个案研究,为我国非遗的有效保护贡献力量。
《重庆宝贝 美食》作为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丛书 的*本,以美食作为切入点,甄选了40项*或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美食类项目,如丰都麻辣鸡块、涪陵榨菜、长寿血豆腐、黔江鸡杂、万州杂酱面、磁器口陈麻花等。每一项按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工艺价值、匠人经历、传承故事等多个维度,通过作者全面深入的采访、拍摄和大量艰苦的资料搜集、分析工作,用记录、讲述传承人故事的形式,挖掘这些 美食非遗 的前世今生,图文并茂地、生动地保存我们民族文化中*珍贵、*美好的记忆,传承优秀的本土文化。 40 个项目即 40 个故事,人物故事讲述趣味性强,加上少许重庆方言穿插其中,不仅让读 者品味起来倍感亲切,更让他们在阅读快感中获得新知,获得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共同讲好重庆故事。
本书在仔细统计和分析了我国四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及四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少数民族非遗名录和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对政府和学术界较为关注的非遗的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可持续发展、传承人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从多个层面提出了推动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保护的对策建议。
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北部,与颐和园相邻,由圆明园、畅春园和万春园组成,也叫圆明园三园。圆明园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康熙帝赐给胤禛的。自此之后,历代清帝不断修建扩展,前后历时200多年。鼎盛时期的圆明园,全园面积5200余亩,包括150景,有 万园之园 之称。历代清帝日常生活起居、朝会听政、接见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基本上都在圆明园,只有登基大典时才回到紫禁城。皇亲国戚和王公大臣为了晋见方便,也在圆明园周围建起了许多宅院园邸。可惜就是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于1860年和1900年,竟先后遭受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洗劫焚毁,成为中华民族心灵上痛楚的一块伤疤。 本书共有五章,分别为圆明园传说概况、景观传说、帝后故事、官员百姓故事、圆明园传说之其他故事。共69篇小故事,文字优美,趣味性强。
本书把Python技术和量化投资实例结合起来,分4个篇章介绍了Python工具、量化投资统计与计量分析方法、量化投资组合与资产定价理论及应用,以及量化投资策略。 本书实例丰富,有很强的针对性,各章详细介绍了实例的具体操作过程,读者只需按照所介绍的步骤按部就班地操作,就能掌握全书的内容。 本书可供经管类本科高年级学生与研究生参考使用,同时对从事数据分析的实际工作者也大有裨益。 本书配套实例的全部数据文件,可免费给读者提供。
本书以万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板”为焦点,较为全面、系统地对金钱板这一经典曲艺项目进行了认真研究: 章为金钱板的起源与发展,以历史文献为基础,论述了金钱板的起源及从清到民国及现代等各个时期的发展概况;第二章为金钱板的艺术特色,分别从唱词、音乐、唱法、表演四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金钱板的流派做了一定介绍;第三章为金钱板的文化特点,主要从民俗学角度出发,分析金钱板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域、社会、语言、文化等因素影响, 终形成了地域性与乡土性、群体性与个体性、生活性与娱乐性、传承性与传播性、稳定性与变异性等相辅相成的特点;第四章为金钱板的社会功能,分析了金钱板社会功能兼具的民俗功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第五章为金钱板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利用,对金钱板的传承意义、现状和未来发展作出了
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方式,而学校又是教育活动开展的重要场所,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有着数量众多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还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内蒙古自治区阿尔山市白狼镇桦树皮制作技艺,不仅富有美感, 体现了当地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崇敬,是当地人民智慧的结晶,因此将这些富有创意和艺术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学校教学中,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艺术创作兴趣、提升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漆彩鎏金——宁波非遗漆艺与高校教育传承》一书翔实地梳理了宁波非遗漆艺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从阴阳结合、文质彬彬、致用利人、道器合一等理念切入,探究宁波非遗漆艺的造物思想;从形之意动、色之天成、肤之肌理、饰之祥瑞等元素切入,呈现宁波非遗漆艺的美学价值;从天然材料、工艺流程、技术技法、实用价值等视角切入,解读宁波非遗漆艺的工匠精神。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作者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图片资料(如绚丽的漆艺作品)给读者提供了视觉享受,文字资料(如高校非遗教育传承经验介绍)可读、可信、可借鉴。
王纯信先生一生从事长白山绘画及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研究及教育传承工作。80年代当打开国门大家开始吸收西方文化的时候,王纯信先生便认识到本土文化面临的危机和保护的意义。虽然生活在北国边陲小城,
本书在国家乡村振兴和数字经济大背景下,聚焦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研究,结合研究人员多年从事革命老区扶贫与乡村振兴研究工作经验,基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0个项目县(区、市)共涉及80个乡镇和421个行政村开展实地调查工作获得的丰富的一手调研资料,分析革命老区实施乡村振兴中的困难,提出了数字经济加持下革命老区乡村振兴会产生“弯道超车”的理论预见。本书探索了革命老区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通过调研以及相关资料的整理总结出五大振兴的成功经验,探讨可复制的模式以及数字技术对五大振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