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音的秘密》是为孩子们了解中国民族乐器而创作的 原创音乐绘本 “八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器分类法。我们常说的“八音盒”的“八音”也源自于此。 音乐绘本《八音的秘密》通过主人公和爷爷的故事,按照“八音”(金、石、土、革、丝、竹、匏、木)的顺序为小朋友们介绍了民族乐器的点滴以及关于“八音”的秘密。 两位作者通过文字、插图、音乐和动画四位一体的全新创作方式,让大家 立体地了解民乐,感受民乐;她们所讲述的不仅是爷孙之间的深厚情感,还有主人公与民乐相伴的整个成长。 《八音的秘密》的文本和音乐由独立音乐人邹頔倾心创作;插画由绘本艺术家温艾凝精心绘制。民乐器演奏录制由国乐艺术家方锦龙、二胡演奏家王颖、古筝演奏家苏畅、吹管乐演奏家丁晓逵、笙演奏家朱瑞、古琴演奏家孙瀛、阮演奏家杨众国和潘
《文明密码:地道美物》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文明密码》精选节目的配套书籍。本书旨在探寻与揭秘留存于我国各地的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此记录、还原我国民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本源色彩。
京剧是我国的国粹,是戏曲的剧中之一,形成以北京,至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他吸收了昆剧,秦腔等戏曲剧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沿边而形成的,以其优美的唱腔和卓越的表演受到观众的欢迎。
手账是什么? 手账就是用纸笔记录生活、工作点滴的记事簿。写手账是一种 自省 ,也是一种 仪式 。 满载回忆的写写画画,并不局限于在媒体和朋友圈上炫耀的 手写高级艺术品 ,它可以剪剪贴贴、修修补补,也可以以极简的方式归纳整理你的思路。
安徽地处祖国中部,江淮之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尤其是徽川丈化体系保存完整,影响广泛,在众多层面、众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其多样性、完整性和独特风貌延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安徽省浩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花鼓戏、青阳腔、岳西高腔、池州傩戏等古老剧种曾在中国戏剧史土产生过广泛影响。清代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直接促成了国粹京剧的诞生。花鼓灯、凤阳花鼓、 当涂民歌、巢湖民歌、大别山民歌等独具特色的歌舞艺术曾大放异彩。宣纸、宣笔、徽墨、歙砚、徽州三雕、芜湖铁画、阜阳剪纸、望江挑花、界首彩陶、舒席等传统手工艺以及徽派民居建筑艺术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活中占据不可或缺的地位。
韦达、黄善华、李世政整理翻译的这本《唱故事传说(2)》讲述壮族地区广为流传的经典故事,全书记录传唱了三个故事:《唱西游记》、《唐僧请经》、《梁山伯与祝英台》。《唱西游记》讲述的是唐僧师徒如何相聚去取经,和在取经途中经历的种种困难终取到真经,传扬佛教的传奇故事。用壮族山歌来叹唱使西游记中人物塑造栩栩如生,取经途中的经历读来更为惊险和传奇。《唐僧请经》讲述的亦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着重讲述唐僧到西天后如何请经和回唐朝的路程中的遭遇。《梁山伯与祝英台》讲述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用山歌的形式来叹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更能再现主人公真挚的情感,使读者感同身受。全书采用壮汉互译的方式编排,壮文基本为标准壮文,汉文翻译部分采用的是汉文直译。本书的出版将为壮族文化研究增添资料,
回望整整一百年前,依稀还能看见辛亥革命的烽烟。是的,这是一段看似遥远,却又与今天紧紧相连的历史。然而,人生不过百年,我们只能是凭借着前人的文字,去接触并试图理解这段历史。幸运的是,摄影术将那个时代真实的样貌,拉近到我们眼前。著名摄影家刘香成用影像为辛亥革命做了编年史,我们从中挑选了一组,以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我们关注的不是慈禧太后泛舟北海,也不是《辛丑条约》签字现场,相比这些,我们更关注晚清时期普通百姓的生存状况。这些照片,讲述着那时国家、那时人们、那时苦难。
由王建武编著的《非遗保护与松阳高腔研究/非 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书》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丛 书”里的一本。“松阳高腔”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 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非遗保护的戏曲剧 中之一。本书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取手资料 ,并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提炼升华,构架起松阳高 腔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非遗保护视域中的台州乱弹研究》取我国古老 戏曲剧种——台州乱弹为考察对象,将其置于非物质 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下进行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在 获取手资料的基础上,以相关图片、曲谱为佐证 ,综合运用音乐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学科方法 ,对其生态环境、历史源流、声腔特色、音乐本体、 表演特征、传人传剧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深层考究, 并将其与温州乱弹(今瓯剧)、浦江乱弹(今婺剧)和处 州乱弹进行宏观的比较分析,还就其当下境遇、传承 发展做出理论层面的思考,编者王小天不仅揭示出台 州乱弹的内在神韵,也为进一步推进台州乱弹的理论 发展及实践传承提供了鲜活素材和基础资料。
《山海百灵:<山海经>里的神人鸟兽鱼》一书收录了日本江户时期彩绘本《怪奇鸟兽图卷》和清代彩绘本《山海经图鉴》里共100幅在国内首次公开出版的殿堂级原版彩绘图鉴,同时辅以图中所绘神怪异兽的处地、外形、习性等注释文字以及相对应的《山海经》篇目原文;此外,还特别邀请了著名经典诵读专家白云出岫为此书录制了230分钟的朗诵音频,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收听;书中另附有《山海经》全文及生僻字注音,可无障碍阅读。 集知识性与文艺性为一体,艺术欣赏与古典学习相映成辉,为读者阅读学习《山海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
《非遗传承研究》集刊自2016年创办,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冯骥才为集刊名誉主编。原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为顾问。主要收录法律法规、理论研究、调查与报告、非遗项目、传承人风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史料与掌故、轶闻口述等与非遗相关的学术论文。目前,已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非遗保护传承理论探索与实践交流的前沿阵地,非遗保护理念在都市传播的重要载体。
端午节是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民俗文化共享,追怀华夏民族的高洁情怀。端午节迄今已有2 500 多年的历史,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的习俗。“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